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太阳旗下的“铁甲精英”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8:42:27   浏览次数:

承前启后的74式主战坦克

日本74式主战坦克,是二战后第二代坦克中的精品。1961年,日本研制成功61式坦克;61式坦克虽然是日本战后的第一代坦克,但它比国际上的主流坦克整整晚了一代,与之大体上同一时期出现的M60坦克和T-62坦克等已经是二战后的第二代坦克了。相比较而言,61式坦克的性能已显落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时期,被称为“日本的奇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加上国际上正处于主战坦克蓬勃发展的阶段,日本防卫厅想研制新型主战坦克,也就不足为奇了。

61式坦克的研制代号为“STA战车”,相应地,74式坦克的研制代号则为“STB战车”,或称STB坦克。74式主战坦克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4年至1966年为部件研制阶段,主要研制了新型风冷柴油机、行星式变速箱、液气悬挂装置,经过台架试验和装车试验(试验台架样车为STT),为整车底盘部分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7年制成了整车木制模型;1968年至1969年制成了2辆正样车,称之为STB-1和STB-2。1970年至1971年又制成了4辆样车(STB-3至STB-6)。1970年至1972年间,日本先后对这6辆样车进行了全面的行驶试验和射击试验。6辆样车的试验行驶里程多在28004000千米之间。经过可靠性增强试验一零部件改进一定型试验,日本防卫厅于1974年9月5日正式批准STB坦克定型,定名为“74式战车”,即74式主战坦克。

装备沿革

74式主战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相模原制作所生产。1974年生产了33辆,以后逐年的生产量约48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停产时为止,共生产了873辆74式主战坦克。

最初生产的74式主战坦克,率先装备了富士教导团的战车教导队;然后装备驻北海道的第7装甲师;再后是装备陆上自卫队的其他各师。90式主战坦克装备部队后,先是61式坦克加快退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74式主战坦克也开始退役。1999年时,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坦克装备数量为:61式17辆,74式861辆,90式189辆。61式坦克已于1999年底全部退役。到2006年底,日军共拥有90式坦克300多辆,74式坦克约600辆。近几年来,90式坦克的年采购规模只有10~15辆的样子。这样看来,想全部取代74式主战坦克也是“猴年马月”的事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74式主战坦克仍将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中服役。单就数量而言,一段时间内74式主战坦克还将是日军的主流主战坦克。

74式主战坦克仅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从未出口。

总体布置

74式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8吨,空车重量为36.3吨。此外,如加上推土铲及其液压油缸的1100千克,红外大灯的220千克,战斗全重将达到39.32吨。车长9410毫米,车宽3180毫米,车高(至炮塔顶)2250毫米,和西方的“人高马大”的主战坦克相比,74式坦克更接近T系列坦克,属于“小巧玲珑”类型,车内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

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其右侧为弹舱;中部为战斗室,炮塔为卵圆型,火炮的右侧为车长席,车长的前方为炮长席,火炮的左侧为装填手席;车体的后部为动力舱。炮弹的分布为:驾驶员右侧30发,装填手左侧7发,炮塔尾舱9发,加上炮尾后方的辅助装填装置处4发,共计50发炮弹。如装推土铲,则要减去3发炮弹,为47发。

引进105毫米火炮

74式主战坦克的炮塔为铸钢炮塔,炮塔尾舱是焊接的,流线型较好。主要武器为著名的英国L7A1型105毫米线膛炮,经特许由日本制钢所制造。在特许生产时,改为立式炮闩和同心式液压驻退复进机。炮身长为51倍口径,身管材料为高级镍铬钼钒钢,并采用自紧工艺,最大膛压达到430兆帕,炮全长5592毫米,重2.8吨。炮身中央有抽烟装置,采用电击发方式。火炮的高低射界为-6~+9度,但是,如果加上车体前后的俯仰,火炮的高低射界可达到-12~+15度。最大俯仰角速度为4度/秒,最小瞄准速度为0.028度/秒。火炮俯仰和炮塔旋转都是电动的,有双向稳定器。炮塔最大旋转速度为24度/秒,也就是说,最快15秒钟可以转一圈,最小旋转速度为0.028度/秒。发射的弹种为: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多用途弹和碎甲弹等,所有的弹种均为曳光弹。发射M735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击穿2000米处的318毫米厚的钢装甲。这种弹是从美国引进的。1993年,日本研制成功93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估计在2000米处的穿甲威力为414毫米厚的钢装甲。发射多用途弹时的身管寿命约为1000发。

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有1000发/分和750发/分两种射速。弹药基数为4500发。12.7毫米高射机枪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门和装填手门之间,可360度旋转,高低射界为-10~+60度,弹药基数为600发,车长和装填手均可操纵射击。此外,乘员自卫用武器还有7.62毫米步枪、11.4毫米短机枪、手榴弹和信号枪等。

火控系统包括:模拟式弹道计算机、J3式车长用激光测距瞄准镜、J2式炮长潜望瞄准镜、J1式炮长辅助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瞄装置和炮控装置等。其中,J3式为观察、测距和瞄准三合一瞄准镜,倍率为8倍,视场为8度,激光物质为红宝石,后改为钇铝石榴石激光器,测距范围为300~5000米,测距误差为±10米。J2式炮长潜望瞄准镜的倍率为8倍,视场为8度,与火炮联动;J1式为望远式直接瞄准镜。夜间瞄准时使用红外大灯,最大瞄准距离为1000米。红外大灯装在火炮的左侧,成为74式主战坦克的重要识别特征之一。

74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为扰动式,只适用于“静对静”射击,“动对动”射击时的命中率不高。在设计思想上,突出了车长的作用,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主要供车长操作使用,而西方国家的坦克火控系统,一般由炮长来操作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选定目标后,车长要完成测距和计算瞄准角等任务,然后分别向炮长和装填手发布瞄准射击和装弹的命令。

火炮和炮塔控制系统为全电式,这一点比M60和“豹”1坦克上的电液式炮控系统要先进,克服了电液式炮控系统中液压油容易着火的缺点。

推进系统的两大特色

74式主战坦克的两大特色是,采用了二冲程风冷柴油机和可调式液

气悬挂装置。

动力装置为三菱重工业公司制造的10zF22WT型二冲程复合增压风冷柴油机。该发动机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采用二冲程柴油机。在二战后的主战坦克上,采用二冲程发动机的是凤毛麟角。除日本外,只有英国和瑞典的个别坦克上采用了二冲程柴油机。采用二冲程发动机的优点是,用二行程完成四行程的活,理论上是“一台发动机顶两台发动机用”,用一句行话来说,就是“发动机的升功率大”,可以做到降低整机的体积。不过,由于设计时发动机的整体指标不高,整机的性能较差。日本人在二战期间的鱼雷快艇上用的就是二冲程柴油机,估计日本人在这方面有技术基础,所以,直到90式主战坦克时,仍然采用二冲程柴油机为动力装置。

第二大特点是采用了涡轮一机械复合增压方式,即增压器的压气机由涡轮和曲轴带动的鲁茨扫气泵复合驱动。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能和改善低转速下的工况,但结构较复杂,增压器系统的尺寸也较大。

第三大特点是采用了风冷方式。二战后的主战坦克上,采用风冷方式的,也是屈指可数。采用风冷方式,可以简化发动机的保养,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和地区的适应性,尤其适于缺水的沙漠地区的坦克使用。但是,风冷发动机的风道设计有严格要求,况且在大功率情况下冷却强度不足,所以,到了90式主战坦克时,日本人又不得不采用水冷式发动机。

这样一来,74式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和同一时期各国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相比,尽管特点多多,但各方面都不占优势。不过,10ZF系列发动机,通过改变气缸数,形成V型4ZF、6ZF和10ZF三个系列,成为日本在二战后研制的二代装甲战车的制式动力装置。

10ZF22WT型柴油机的缸径为135毫米,行程150毫米,气缸排量为21.5升,最大功率为750马力,而油耗高达316克/千瓦小时。作为比较,美国M60坦克上的AVDS-1790-2型柴油机则为233克/千瓦小时。其冷却系的2个轴流式风扇布置在动力舱的上方,很显眼。

这种发动机可使用多种燃料,但通常使用的是轻柴油。燃油箱总容量为750升,右油箱340升,左油箱为410升。此外,还可以在车体后部加装1个200升的辅助油箱。

传动装置为MT-75型行星式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可实现液压助力控制、中枢转向,各档有1个规定的转向半径(1档时的最小规定转向半径为6米),变速箱和发动机可以整体吊装。

74式坦克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液气悬挂装置,成为它的“亮点”之一。在定型车上为了降低成本,仅在前后4个负重轮处采用了可调式液气悬挂,中间的6个负重轮为不可调式。整套液气悬挂装置由液压泵、液压油缸(封入惰性气体)、液压油箱、油管及各种控制阀组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各国主战坦克中,只有瑞典的S无炮塔坦克和日本的74式坦克采用了液气悬挂装置。这套液气悬挂装置的10个液压油缸分别控制10个负重轮,可实现车体的前后俯仰、左右倾斜和车高调整,分别适用于增大火炮射角、消除炮耳轴倾斜和越野行驶。液压系统的最大工作压力达29.4兆帕。前后俯仰的调节范围为±6度,左右倾斜的调节范围为±9度,车高的调节范围为±200毫米。除车高的调节由驾驶员完成外,其他调节都可由车长、炮长和驾驶员完成。应当说,这套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还是蛮先进的,不过价格不菲。到了日本研制90式坦克时,又改为液气悬挂和扭杆弹簧悬挂的复合悬挂方式,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点钱。

除悬挂装置外,行动装置包括:每侧5个大直径负重轮、双销双块式履带、主动轮、诱导轮等,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履带板的使用寿命高达1万小时。74式坦克的履带调节装置也很有特色。在调节车姿时,通过液压装置将诱导轮前后移动,使履带的张紧度保持一定。

74式主战坦克的最大速度为53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为31度,0~200米的加速时间为25秒,最大行程为400千米。74式坦克加上辅助的进气筒和排气筒(2根)后,涉水深为2米。由于日本多为短而湍急的河流,岸壁较陡峭,所以,日本的坦克一般不具备潜渡功能。不经准备的涉水深度仅为1米。车体底部的排水泵具有100升/分的排水能力。

74式坦克的操纵装置也很有特色,没有主离合器,但变速箱中的高档离合器可起到主离合器的作用。驾驶员处的离合器踏板,就是控制高档离合器的。坦克转向用手柄操纵,比起老式T系列坦克的拉操纵杆要省力得多。

装甲防护始终没有揭秘

74式坦克列装已经30多年,但其装甲防护性能,仍然是机密中的机密。这也难怪,74式坦克还是现役装备,正在大量使用,其抗弹性自然不会随便公开。

在这里,根据日本媒体的一些资料,汇总加以介绍。74式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车体为焊接结构,炮塔为铸造结构,但炮塔尾舱是焊接上去的。根据以前的资料,其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为110毫米,但近期资料表明,车体正面的装甲厚度为80毫米,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不详。相比较而言,74式坦克的正面防护性,比起M60A3、“豹”1和T-62坦克来要略逊一筹。74式坦克的防盾厚度为195毫米,当是装甲防护最强的部位。

车内有三防装置,包括增压风扇和滤毒罐等,为超压整体式三防系统。动力舱内设置有二氧化碳自动灭火装置。此外,车体前部有推土铲,除实施推土作业外,还可起到辅助防护作用。

74(改)主战坦克

74式主战坦克的变型车很少,目前只有78式坦克抢救牵引车和89式自行高炮两种,生产的数量都很有限。

74式主战坦克的改进型,也只有74(改)主战坦克一种。日本防卫厅从1990年起对74式主战坦克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年开始,改造了4辆74式主战坦克。原计划从1993年起换装为74(改)主战坦克,并陆续完成现役74式主战坦克的全部改装。不过,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改装的进度并不快。估计目前只有一部分74式主战坦克完成了改装。

74(改)主战坦克的改装重点是火控系统,使其火控系统达到90式主战坦克的水平。在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加装了侧裙板,提高了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

总的来看,74式主战坦克的设计思想是,重视火力和机动性,三大性能比较均衡,强调“适于国土防卫作战”。这种坦克适应日本多山地丘陵、河川纵横的地形特点。在设计上,74式坦克有许多独到之处,被日本陆上自卫队视为“铁甲精英”。但是,如果横向比较的话,与M60、“豹”1以及T-62坦克相比,并不占优势。

在日本二战后的坦克发展史上,74式主战坦克是一款承上启下的坦克。74式主战坦克上的二冲程柴油机技术、液气悬挂技术以及74式预研阶段的复合装甲技术等,都在90式主战坦克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74式主战坦克,便不会有90式主战坦克。此言并不为过。

推荐访问:铁甲 旗下 精英 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