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问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2 08:48:51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2

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物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习是指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一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学生进行因果逻辑思维训练并进行一些简单计算的过程。因而学习物理既要有语文知识作为根底,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些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其原因除物理学科自身的原因外,更重要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出现思维上的障碍和某种心理倾向的干扰。物理学以概念、规律为基础而形成完整的体系,物理学的思考要严格以概念和逻辑关系作依据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这种逻辑思维的习惯,更没有一套掌握物理知识,排除障碍与干扰的方法。为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听”。

初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知之甚少,要掌握物理知识首先是汲取,学习的方法可以是课堂传授,也可以是自学。但初中学生受知识与年龄的限制,自学效果不会很好。因为书本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是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因而初学物理的人必须接受老师的课堂知识传授,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懂”。

初中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兴趣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可能。但学生这时的兴趣一般还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上,而往往忽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而要研究现象本质,必须懂得基本知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大多数学生能求懂、求理解。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懂”字要求不甚。然而懂是识记巩固的基础,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更牢固的占有它。学生学习一定要理解教材,不断给自己设置问题并解决之,做到不懂就问。

三、“记”。

巩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边学边忘,那将一无所得,那就是一个人将永远处于他初生时的状态。巩固知识是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记忆,和多次复习,以记忆和复习来巩固知识,长久地记住最有价值的基本内容,在需要时得以重新构建和再现。复习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或“查漏补缺”,也不仅是为了防止遗忘,“温故而知新”,复习是一种知新过程,通过复习可更深入一步提示出先前未注意到的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更透彻、更全面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加简明扼要、更加系统完整、更加巩固可靠的结论,达到横向拓宽知识,纵向深化知识的目的。

同时,根据物理学科的规律,建立初步的知识网络,从“根”到“叶”,对知识作细化处理,有利于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且不容易忘记。

四、“练”。

初学者在新授课上学习了新知识,初步掌握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但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的、孤立的,并不是一次课就能很清楚、全面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实质,而成为巩固的知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是基本知识,只有通过对适当的具体物理练习的解答和广泛的实际材料相结合,才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才能防止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对物理知识表面认识才能深化。如在“摩擦力”学习中,对于摩擦力方向的理解,许多学生容易片面理解为“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为此,在教师教授中,要充分引入实际生活中“走路”、“传送带”及“倾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让学生通过实例引起触动。

练习又可充分暴露出在掌握、理解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抓住学习中问题的症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进行补救,以铺平自己学习的道路。

因此练习可进一步深化、活化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达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地理解规律的目的,又可以在已经巩固的基础上达到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巧”。

所谓熟能生巧,可见“巧”一定要建筑在“熟”的基础上。城市交通四通八达,要到达某一目的地可有许许多多的路走,比较之下总有绕路与捷径之区别。解题也同此理,物理习题众多,千变万化,形式各异,在练的基础上要善于深入思考和总结。从用某一知识、某一角度解题向熟练地使用所学全部知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解题途径,研究物理解题思路,探索总结解题方法发展,做到认真审题,解后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能一题多解,增强变换思维的角度练习,找出解题捷径,提高“举一反三”和解决一题力求旁通一类的能力。

总之,学好物理的方法很多,它需要我们广大的物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去尝试与探索,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他们掌握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本领。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交流是学习质量的关键。那么,在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呢?本文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初步探讨。

一、重视新教材中现有交流内容的挖掘和利用

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Ⅰ、Ⅱ、Ⅲ均设置了“资料分析”、“思考和讨论”、“探究”栏目,充分体现了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的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的素材,并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交流、反思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把有效交流贯穿于课堂学习中。

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实现交流的有效方法,在教材中有不少章节都设计了相应的探究活动(表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直接的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表1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赵占良,2012)

教材中每节均从问题入手,提供给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空间。如在必修Ⅰ中“细胞的分化”就有这样的问题探讨:

这样情境的设计,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引起认知冲突:如果认同血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健康人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推荐访问:发问 引导学生 语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