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活动总结

中国经济发展方向论文

作者:jnscsh   时间:2020-10-16 14:21:48   浏览次数:

  篇1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摘 要]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简要地予以评价,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发展。

  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因为当年的世界性,现在已全球化了。事实上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议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笔者认同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得出的结果。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借助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四个载体,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国企业、经济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是不同的,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则理所当然

  的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功过是非,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的争议可谓是泾渭分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是件好事,我们可更加富有,可以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国际经济为什么如此混乱1998年3月,江泽民同志已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

  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主流观点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我国而言,全球化为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控股与技术垄断,对我国产业安全、升级甚至国家总体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使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二是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如日化中的洗涤用品、手机、饮料等;三是合资合作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尽管外债规模总体上尚未达到警戒水平,但其增长速度及结构问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头对外举债招致规模失控;二是外债使用效益不理想造成偿债风险;三是债务消费化倾向;四是三资企业外债缺乏有效监测,特别是隐性外债问题严重。

  第三,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外贸结构和外资结构不尽合理,防御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不强。这次的金融海啸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企业倒闭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3 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为中国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并争取更平等的地位设置了障碍,甚至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有些问题会成为深不可测的陷阱。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抵制全球化来消除这些问题呢事实证明这种消极的抵抗是没有用的。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认真研究战略对策,趋利避害,降低、化解风险,迎接挑战。

  第一,继续巩固和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适应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让位于国际投资的潮流,协调好对政策以及国内有关经济管理政策,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利用外资服务。实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即除继续保持发展与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外,再普遍发展与各大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第二,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大力度搞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法规体制和政策体系,真正让市场来发挥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使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有序、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大力持久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增长,加强人口质量投资和科技投资,努力改善基础性产业的薄弱性。更有深远意义的是,要痛下工夫培育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精神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这就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建设,使广大民众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争取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以保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维护经济利益和安全。加快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力争在APEC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培植可能的地区性经济组织,特别是以海峡两岸和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

  第五,尽快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即超国民待遇,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同时尽快造就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企业、大集团。对外开放总体程度应当与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相适应,充分考虑民族工业对国际竞争压力的承受能力,绝不能危及民族工业的生存,不能损害民族工业自主发展能力。

  全球化是趋势,全球化是潮流,面对它不能胆怯。邓小平早就指出:世界发生大转折,这就是机遇。江也说:大转折就是大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如何规避风险关键在于客观、全面地剖析全球化本身。既要看到它的利,也要看到它的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好的一面,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冯芸,吴冲锋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产力研究, 2000 (5)

  [3]王朝才,傅志华,隆武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G]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03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篇2

  浅议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摘要:文章从后危机时代的背景出发,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提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背景探讨

  后危机时代是指金融危机已相对缓和但危机的深远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特定阶段。一方面,金融海啸已基本平息,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已帮助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出衰退阴影,步入全面复苏,全球金融体系重回平稳轨道。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并未彻底清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体系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严峻

  未来的一段时期,全球会出现一个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面临的发展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首先,流动性过剩。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根基是非常不巩固的,而且它们财政扩张空间非常小,英国、美国乃至于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债务大都上升了20%-30%,但是经济还要维持,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收还要继续扩张。在这种共识的引导下,全球货币流动性还将持续,这将使中国经济面临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和汇率升值压力。

  其次,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口号下,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轮胎案、特保案等仅仅是开始,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还会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等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是持有敌意的。种种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忧和外患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风险:第一个风险来自资产价值的巨幅变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中国房地产价格再提升20%-30%,便会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20%-30%,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将出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第二个风险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出现某些影响农副产品生产因素,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很可能会演变为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进而直接演变为通货膨胀。

  从国际方面来看,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飙升有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局部中断。尤其是在日本震后重建和世界局部战争频发的大环境下。二是区域性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但是纵观我们的发展思路,高增长总体上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和市场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一)发展方式的反思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第一,中国的体制转轨使人口流动活络,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使工资水平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低成本得以持续,进而为经济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第二,高储蓄率和低利率政策使资本成本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个别年份甚至是负的实际利率,银行呆坏账的冲销和债转股还使得企业可以不必偿还本金。第三,只反映开发成本的能源和资源价格长期偏低,加之低污染成本,这些共同构成了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以低成本要素投入为支撑的粗放型增长必然引发过度投资,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往复和循环。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思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过程。因此,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物质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增加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后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一是调整需求结构,大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政策取向上,将合理把握社会投资总量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水平;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现有的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二是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化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创造需求,主要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城市化会创造出增加就业的生产性投资,增加公共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二是城市化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得多,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就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

  参考文献:

  1、韩保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16.

  2、金融危机反思与宏观经济形势前瞻[Z].2009-11-14.

  3、周其仁.后危机时代:复苏与不平衡相伴而生[DB/OL].新华网,2010-02-03.

  篇3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方向

  引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的发展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是其和特定的条件是产生,带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下的经济体制及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的要素是: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分配方式、经济增长、主体行业和调控方法。在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会对要素进行不短的改变,迎合国家的发展需要。本文将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探索未来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

  1.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1.1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方面经济都比较弱,在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后,1949-1952进入了经济恢复时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学习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优先开始发展重工业。逐步形成了计划经济特征、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到了1978年,在全民经济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计划的方式,对现阶段的资源进行了有利的配置。(《中国统计年鉴1985》)

  计划经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集中管理,二价格的集中管理三基本建设大部分由国家统一管理。由于国家的资本不够,所以为了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进行农业、工业的利润转移,国家需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中国统计年鉴1981》)

  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的生产要素不断的增长而我国的消费率不断降低,说明了我国的快速工业化是通过抑制消费实现的。

  在三五计划到五五即使时间,我国的主要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国家将近一半的建设投资都集中在了重工业,通过这些年的奋斗,我国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

  1.2改革下的经济体制

  这段期间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国家在不断地进行制度的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城市中,改革的重心环节是增加企业的活力。国家通过将政企分开,简化政放开权利,实现多种所有制度并存,建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这系列的举措,使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的知道,减少计划的范围,逐渐的向市场配置资源靠拢。

  经济发展主体上,我们改变了之前单一的公有制主体,形成了一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虽然公有制经济依旧是主导地位,但是较以前而言,整体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家已经不是绝对的计划经济,而是将资源配置手段逐渐归还到市场的调控中。一些基础建设虽然整体还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但是企业自己筹划资金,对于外资的利用以及国内贷款也开始逐步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商品价格由国家的单一制定迈向了指令计划定价、指导计划定价和市场调节定价三种。截止1992年,在社会的零售产品中,政府的定价产品在整体下降,而市场的调节产品正在逐步上升。(《中国物价年鉴》)

  经济体制的改变,使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资本的增长,中国不再将农业部门作为资本积累从而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来源。资本已经不再是缺少的生产要素。(《中国统计年鉴1994》)

  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关注农民的消费问题。为了通过消费来提升经济增长,国家开始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员工工工资、发放一些补贴来协调调整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在实施这一措施后,我国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在经济改革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由于消费得到政府的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对轻工业有了政策支持,使得轻工业需要的原料、燃料、电力、基础建设、银行贷款有了支持,从而减少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品的稀缺。但是改革的力度问题,当前的改革只是改变了影响当时经济发展的障碍,整体的产业格局只是被迫进行的调整,所以轻工业没有形成主导产业。

  在经济改革期间,整体的收入由原来的按劳分配改变为按劳分配为主题,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改变了以前只重视国家的利益,忽视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增加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联系及调配。

  1.3市场经济时期

  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国家提出了我国经济体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了新阶段。在此期间,努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自从1992后,整体的国有企业的工业产值在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整体产值在逐步上升,且发展速度要快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狗狗也产值在不断上升。其中股份制企业和外资投资在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中发展速度最快。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逐渐形成。(《中国统计年鉴2004》)

  2.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2.1市场对资源调控的作用减弱

  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可以在配置中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在中国发展中却显示除了市场调控作用的减弱,计划作用的增强。举个例子,我们从国外进口的原油一直上涨,涨幅较大而国内的油未有较大涨幅,国家对于成品油给予了经济补贴,这样国内的企业没有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继续进行加大出口,这样实际等于国家在补贴国外企业。市场职能不能完善使得国际油价下跌,国内下调油价又较迟,从而损害到了消费者的利益。

  2.2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较大

  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投资有着直接的关系,数据显示,投资数据增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加快。但是现在我国经济中投资于消费的比例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社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要高于社会消费的增速。这样使得投资需求对的经济增长的拉动要大于消费对已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如果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国内的国民经济。这样会使得经济增长需要外力的推动,降低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3经济增长消耗大量资源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消费了大量的资源,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通过牺牲大量的能源来实现的,按照这样的进度下去,我们实现我国的经济科持续的发展。

  3.结束语

  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现有的国内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策略,现在世界面临经济危机,各国都在进行贸易保护,如果单纯进行出口的方式推动经济,就会加大于各国的贸易摩擦,此外,中国的是个资源稀缺的国际,长期的出口导向会耗尽国内的资源,这样国家未来的发展就会缺乏资源的支撑。

  篇4

  试谈中国经济战略性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都已成为 中国经济研究 发展方向的主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都已成为中国经济研究发展方向的主流。而且更多的人都认为中国实行全部的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经济的惟一出路,甚至把中国经济的市场发展速度归咎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的经济必须站在中国看中国,放眼世界看中国,一党领导的中国经济必须有战略性的发展方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劲活力,要下决心甩掉经济发展硬性指标的政绩帽子,不要沉迷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不休,不要过分地依赖于市场而轻易地废弃计划。

  我们研究中国的经济首先要认清几个问题: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已经阻碍了人类 自然发展的进化脚步。人类的出现与不断的发展同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自然 规律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这种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促使自然界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摆脱不了这种自然的规律与进化,一方面人类的发展需要自然界的进化;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文明又通过种种措施保护弱势群体和共同的平均限制进化。这就与人类社会的几千年文明发生强烈的碰撞,与伦 理学发生强烈的碰撞。人类社会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二、不要狭隘地理解共产主义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机械地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观点是相矛盾的。事物是向前发展的,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开始、壮大与消亡,事物的发展开始势必造就经济上的稀缺。经济上的稀缺与绝对共产主义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是除非事物发展停止不前,才有可能实现绝对的共产主义。

  三、坚持计划与市场的统一,建立市场信息反应新经济。不要人为地把市场与计划区划开,当今社会或者过去纯粹的市场与计划经济都不可能存在,我们把市场与计划都统称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二十世纪,冷战时期,因为种种 历史的原因,市场与计划长期对立共存,通过实践人们已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如果 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盲目地崇拜与沾沾自喜,将可能使全球的经济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发展。无论是市场也好还是计划也好,都是对市场信息作出的一种反映,是对市场变化作出的一种判断。实践已经证明计划经济反应迟钝,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的,依赖强大的信息 网络和推行 电子货币,使许多成为可能,就能够把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的经济市场信息作出正确的引导和前瞻性的统筹。

  发展中国的经济,务必要做好经济战略性的调整,奠定经济基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一、奠定中国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基础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或者更远人民从未停止过对经济发展的探索。由于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人们在思想上更加依赖于市场经济。我们不要讨论计划与市场的经济成分,要走出这个纠缠不清的怪圈,坚定不移地建立起中国式的制度经济学的基础。

  一是要进行 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我今天在这里叫喊,各行各业各界都叫喊这个问题。我没出过国,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只是个人的想法。说句真心话我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并不感兴趣,大概与所受的 教育有关吧,从 哲学观点来讲:事物是向前 发展的、曲折的和延续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是多党执政,政权的变更,使事物的发展得不到很好的延续,处于断层的不健全的发展状态。再者,由于多党的竞争,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和认知领域的局限性总是趋向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来表露本届政府的执政能力。这些致命的要点都不利于事物的长远持续的发展。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党专政,也出现了许多a href="//www.zhuna.cn/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涣嫉谋锥耍谏缁岱⒄购经济建设中都已显现出来,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关键是怎么改。改革就是要加强专政与还民主于民众,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的稳定。目前,中国不是过于专政,而是亟须加强,一个搅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就是一个很好例证。社会的稳定不管对于何种社会制度它都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离开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去谈社会的发展那是一句空话,这并不需要去证明,摆在世界面前的当前形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另一方面却要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无论经济学家还是政治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二难选择、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最关键的是多党执政,轮流坐庄,这种弹性的制度能从容地化解各种矛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一、要加强基层领导,坚决把矛盾消化在基层。在湖南湘西,乡(镇)一级有一句非常流行实用的话:乡镇干部是万金油(一种跟硬币大小的一种金属小盒装--清凉止痛),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擦。形象地比喻我们乡(镇)干部是万能人才,或者是天大的事找乡长。这就严重地违背了事物发展的 规律,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其实乡(镇)行政组织一年到头尽干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计划生育蛮干;国粮税收--贷款;行政调解--乱来;吃喝嫖赌--全占;对上不讲政治、对下不讲政策。

  不是为党在基层解决矛盾,而是为党在基层组织中制造了矛盾。因为这一级代表了我们党在最基层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各级组织自然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和权威,这样一来我们群众上访就成了刁民,我们的干部汇报就成了诉苦,说这一级行政组织是我们党的毒瘤一点儿也不过分。要想治党、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必须坚决对这一级进行精简,然后,加强对村级组织领导,实行村级组织领导工薪制。加强村级组织责任心,用司法程序解决一切争端,把矛盾消化在村级组织;其二、要实行党的民主专政,刚柔相济。目前我们的所有组织和党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党现在是在管理国家,发展经济,而不是在夺取政权和建国时期巩固政权,一切过时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都要抛弃。对地(市)以下的行政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实行资本主义的弹性管理和民主专政,把人民的内部的矛盾不要上升和聚集。但对省以上要实行党的绝对领导,要讲政治,要专政。巩固党的组织,加强武装力量的领导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只要我们的党不乱、军队不乱,中国就乱不了;其三、加快服务效能型政府的推进速度。

推荐访问:中国经济 发展方向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