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总结

浅议三次技术革命的演变成就与特点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6 08:44:28   浏览次数:

摘要:该文论述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由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跨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由此掀起了第三次浪潮。

关键词:三次技术革命;背景;成就;影响

1.第一次技术革命

1.1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

第一次技术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是以第一次科学革命为前提的,第一次科学革命起源于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以牛顿168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及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这次科学革命直接导致了18世纪以蒸汽动力技术出现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18世纪中叶英国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量采用机器生产,从棉纺织业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运输部门。到19世纪30年代末,机器大工业在英国占了绝对优势,使其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强国。

1.2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成就

1.2.1纺织业的机械化

纺织工业技术的改革首先是以改进手工纺织机开始的。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由一个轮子带动的能同时转动8个纱锭的纺纱机,并把这种纱锭直立着的纺纱机命名为“珍妮纺纱机”。1785年,英国牧师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推动的卧式自动织布机,把织布能力一下提高了40倍。到这时,纺织工业的机械化基本完成。

1.2.2蒸汽机的开发与利用

纺纱、织布实现机械化生产后,其他部门也在纺织业机械化影响下,陆续采用机器生产。工具机的技术革命,要求为它们提供强大而方便的动力,必然要引起动力上的革命。蒸汽机随之产生。1705年,英国铁匠纽可门发明了纽可门发明制造了能应用于矿井排水的蒸汽机——大气压力活塞式蒸汽机。1781年,瓦特把“太阳—行星”齿轮系统和离心调速器应用到蒸汽机上,把蒸汽机的直线往返运动变为旋转运动,改变了蒸汽机只能直线做功的状态。自此蒸汽机便成为在工业中普遍应用的动力机。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促进了整个工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技术的进步。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动力为基础迅速形成了一个蒸汽动力技术群。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廉价动力,从根本上革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

1.3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技术革命,既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生产力方面,它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

在社会变革方面,首先,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条件的改良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要求使人口呈现爆炸性增长。于此同时,社会的流动性也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大大加速了,导致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浪潮。

其次,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

最后,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技术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确立,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冲击着这些地区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此形成。

2.第二次技术革命

2.1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生

第一次技术革命后,蒸汽动力机械得到了广泛采用,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大,作为工业用动力的蒸汽机动力已远远满足不了世纪生产的需要,其局限性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蒸汽动力的传输不便、损耗大等,与资本主义生产对动力提出的需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第二次技术革命在19世纪中叶前后发生了。

2.2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成就

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由于新的技术发明不断出现,新的产业不断诞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社会生产迅速提高。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2.3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技术革命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具有以下新特点:首先,在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技术革命紧密的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使得第二次技术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技术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技术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技术革命,对他们来说,两次技术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他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2.4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影响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自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在局限与面对面的谈话。

第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后来的帝国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展现出来。

最后,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炸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第三次技术革命

3.1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生

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一系列新兴技术标志的广泛应用。这次技术革命是现代物理学和各门技术科学综合发展的结果。本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20年代提出的量子力学,3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50年代的生物学等等重大突破,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3.2.1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原子能的利用是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开辟了能源的新纪元,同时揭开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序幕。1942年12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人类从此进入了原子能时代。1945年7月,美国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1955年美国建造了第一座原子能商用发电站。

3.2.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在现代技术领域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成就是十分突出的,它已广泛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应用于生产自动化,又应用于经济管理、情报系统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代替了人类一部分脑力劳动。当前电子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3.2.3空间技术的发展

空间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程度的标志之一。火箭技术是发展空间技术的关键。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向空间进军的新时期。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宇宙飞船“东方”1号,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飞船运行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辟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3.3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技术革命同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这次革命不是在一个领域出现单一的新技术,而是在几个领域同时出现了新技术,有人称之为“新兴技术群”。其中主要有: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等。

其次,这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非常快。如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73年实现了遗传基因的剪接和组合。

再次,这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不禁给人类带来了生产自动化、科学实验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生产效率成百地增长,而且开辟了使用机器代替人类脑力劳动的新时代。

3.4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启示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这次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所以说,第三次技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参考文献

[1]杨水旸.简明科学技术史[M]2008.07

[2]陈晓燕.三次技术革命与现代化浪潮[J]经济管理与干部教育.2005.01

[3]魏佑海.论第三次技术革命[J]广东科技.2008.03

[4]吕庠.科技发展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兼论三次技术革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04

推荐访问:演变 成就 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