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总结

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培养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6:12   浏览次数:

数学文化应当来自于学科本身的知识点、学科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与学生的成长背景息息相关。本文探索的正是中国文化与数学教学中的内在联系。

一、数学与文学艺术

数学与文学艺术,包括数学术语的人文内涵以及诗歌词汇在数学知识中的应用两个方面。

1. 数学术语的人文内涵

首先,数学术语的人文内涵,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学生有可能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语用含义和数学含义两个方面。例如,“加”与“减”两个字,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意义与数学术语基本相同。而“乘”,在数学术语中指的是“多个相同加数的和”,而生活中“乘风破浪”“乘车”等含义完全风牛马不相及。为了让学生从语义上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术语,了解数学术语的人文内涵尤为重要。

2. 诗歌词汇在数学知识中的应用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是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摘选。对应北师大版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无疑是课堂中很好的引入。学生在学习1—10的数字时,通过“数数”培养数感,在已有的经验印象中,在脑海里形成数量多少的印象,烟村、楼台如图如画,比单纯的数鸭子更加有意境。除了文学渗透,在此处也是学科融合的实例。

数学知识与词汇往往有相通之处。数学中“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汉语中的“对仗”也颇有此意,上联对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把数学融入语言文化便有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万无一失”“直线上升”“人生坐标”这样家喻户晓的词汇。

因此,文学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将枯燥的数理学习简单生活化,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利用汉语言独有的节奏、韵律、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二、数学与审美艺术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中,学生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平面图形后,老师引入微课欣赏,出示运用四种图形组成的各种图像,有规则有序的,有拼接独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痴迷地看着画面。

黄金分割率0.618是生活中最多用的美学数字,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这个有趣的数字。蒙娜丽莎的脸是黄金分割比例的矩形;金字塔、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设计巧妙运用着黄金分割的比例;国画看似毫无章法却张弛有道,实际上,在这种传统艺术的设计中,也有着黄金分割的设计理念,例如长短线条的搭配比例,留白和墨染的比例等;甚至连大自然中的植物生长都蕴藏着这美好的数字。

艺术史最让人陶醉的,借助美学艺术的臂膀让劳累的思维得意小憩,同时向学生传递美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孩子爱数学,首先教会他们享受数学。

三、数学与历史文化

探讨中国文化中的数学文化,必须提到的是“乘法口诀”。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初学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自主编写口诀,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

除了乘法口訣,事实上有许多我们常用的约定俗成的数学知识,都来自于古人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知识产物。细细追溯数学历史在中国文化中的衍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内容。例如“竖式”的衍变。《御制数理精蕴》中“设如有米六十四石,令八人分之,每人得几石?”除法“64÷8”采用了以下写法:

这正是竖式的发展痕迹。在学习笔算的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计算过程,正是体会竖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课本中的标准写法,也是通过长期的完善和积累之后约定俗成的一种书写方式而已。我们在探索中国数学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去感受中国文化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发。

小学数学可以是在游戏中学,而我更提倡将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学环节,以此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受能力,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责任编辑钱昭君

推荐访问:数学课 底蕴 素养 堂中 人文


[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培养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