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计划

省委书记的挑战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1 09:05:05   浏览次数:

■ 俞正声:上海容不下高房价

■ 刘淇:北京不能再堵了

■ 李鸿忠:湖北最差钱

■ 卢展工:河南急需化解用地饥渴

■ 胡春华:内蒙渴望高端产业的进入

■ 刘奇葆:四川得与重庆竞合

2012年,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开始履新,他们将面临各自不同的挑战。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前者是如何找到治疗“首都病”的药方,后者是要解决人才困境。中部的湖北是要保增长,河南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土地是最大的“心病”。西部正在“弯道超越”,内蒙、四川又面临各自不同挑战。内蒙要破解能源“魔咒”,四川要与重庆竞合。这一切只能在数年后或者更长时间内才有答案,但是对于省委书记们来说,他们最大的挑战,是让民众有尊严感的生活。

河北是北京功能疏解困局的好帮手

刘淇:北京不能再堵了

北京人口暴增,交通拥堵,产业急需转移升级,“疏解”成为北京的解困之道。这将成为北京市委书记刘淇2012年的最大挑战。

实现“一业一城”

事实上,不管是人口膨胀还是交通拥堵,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北京市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尽管2004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提了城市功能向外疏散,但效果并不好,甚至导致了“睡城”和“空城”的产生。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看来,通州、亦庄几座新城人口已经饱和,但其承接中心区人口数量太少,并没有真正起到疏解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城区严重缺乏学校、医院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源,这也增加了中心城区向新城区外迁的难度。

在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一业一城”。就是既要避免通州这样有城无业的“睡城”,也要避免亦庄这样有业无城的“空城”。在治堵方案中也提及,要做到“就近就业”,而想实现“就近就业”必须将产业规划到新城发展中去。

多建微循环道路

交通治堵方面,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员透露,建设微循环道路、提高路网通行能力是北京综合治堵的重要措施之一。

北京的功能疏解困局还有另一种思路,就是真正推进多年来的京津冀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说,未来的首都经济圈必然是一个以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而北京的周边就是一圈大大小小的卫星城。

专家和媒体一致认为,河北省是北京功能疏解困局的最好帮手之一。

北京市规委主任黄艳在2012年北京“两会”期间透露,在首都第二机场建设的推动下,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将于年内正式全面启动。为了真正实现以业带城,避免出现“睡城的现象”,北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对接将先于人口疏散进行。

住房压力挤走至少30%的青年科研精英

俞正声:上海容不下高房价

1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参加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一次大会时坦言,上海发展必须敞开大门,延揽优秀人才。但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难度很大。“上海各项要素成本很高,特别是住房。近年来,我们在解决住房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但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突破。”

14%的“新上海人”打算离开

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严晓俭是上海市人大代表,此前在参加“两会”专题会议时,严晓俭专门提出了引进人才的难处。“上海的幸福指数不算高,现在去招聘,很多长三角地区的名校毕业生都不愿意来。”对此,俞正声说:“我们土地资源稀缺,人才资源受生活成本价格要素的制约,这对人才聚集是有影响的。”

实际上,中科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市社科院两年前就出过一份调研报告,称在此前的两年中,住房压力使14%的“新上海人”打算离开上海,同时也挤走了至少30%的青年科研精英。

房价高是人才转型的绊脚石

高房价已成上海人才结构转型的最大绊脚石。上海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无锡、宁波等,也在其自身的转型发展中对高技能人才形成了吸引力,相较于上海,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要低得多,而发展前景却并不比上海小很多。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补充发言中提到,2012年创新能力指标中,明确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7%左右的目标。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顾晓敏认为,这释放了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的信号导向,也显示了政府促进人才结构优化的努力,即对人才的渴求。

如何解决青年人才的安居难题?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破解难引人、难留人的困局,还是应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克服汽车和钢铁两个产业面临的市场苦难

李鸿忠:湖北最差钱

对于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来说,2011年交出了一份堪称优秀的“成绩单”。此前的三个季度,湖北GDP增速均保持在14%以上,这样的速度位列全国第七,中部六省之首。如何在宏观经济紧缩背景下,保持这个中部大省的高增长,显然是李鸿忠在2012年面临的全新挑战。

武钢利润或出现负增长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湖北部分支柱工业正面临新一轮挑战。来自湖北省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在对湖北GDP主要贡献的工业经济中,仅汽车工业一项,就占据约1/4份额。而令业界担忧的是,2012年的汽车市场并不会有明显改观。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杨海涛介绍,不久前曾对湖北省汽车企业做过一次调研,业界普遍预计2012年汽车行业的总体销量不会有太大增长。

另一个考验来自钢铁工业。最新消息显示,湖北最大的钢铁企业——武钢集团拟下调2012年全年经营计划:年销售额调至2300亿元,利润调至30亿元。与2011年超过35亿元的利润额相比,今年利润或出现负增长。

“汽车和钢铁两个产业,在湖北省工业经济中占比较大。如何克服这两个产业面临的市场苦难,将是2012年湖北经济‘保增长’面临的挑战。”杨海涛评价。

武汉缺钱负债779亿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湖北热情高涨的投资需求拉动,正在面临融资压力。

以武汉城投为例,作为省会武汉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承载着武汉市内包括隧道、桥梁、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截至2011年9月底,武汉城投负债达779.33亿元,其负债率一直处于高位运转。

无独有偶,另一个湖北省级融资平台——湖北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也遭遇了融资困境。

在湖北省“两会”期间,一位湖北高层领导曾表示,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问题将是湖北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未来五年河南城镇化率要达到接近50%的目标

卢展工:河南急需化解用地饥渴

刚刚闭幕的河南省“两会”上,《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获与会代表表决通过。这意味着卢展工主政河南后全力推动,并最终在去年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每年转移200万人进城

在去年底召开的河南省九次党代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未来五年河南城镇化率要达到接近50%的目标,年均增长率约为2%,每年转移近200万人进城。

卢展工在提出中原经济区概念时,就给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一道命题,思考“人往哪里去?”也即农业人口的转移。

在国务院最终批复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被列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实施层面,河南则确立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规划。

实行“双挂钩”政策

卢展工在农业领域遇到的问题,在“三化”的协调发展中同样存在,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土地问题。据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介绍,河南2011年的工业化、城镇化用地指标大约需要60万亩,但国家批给河南的只有20~25万亩左右。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赋予河南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

而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易鹏的测算,实行“双挂钩”政策后,河南在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农村宅基地复耕上大约有400万亩的利用空间。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至1万元左右

胡春华:内蒙渴望高端产业的进入

去年11月14日,胡春华再次当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作为最年轻的地方一把手,执掌着地位日益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胡春华从调往内蒙古之初,就被认为是政坛新星。从2002年到2009年,内蒙古创造了连续8年保持GDP增长率第一的奇迹。

不过,GDP的翻倍增长,也让能源新贵面临转型升级难题: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除资源开发的魔咒。

“资源换工业”大行其道

内蒙古比任何时候都渴望高端产业的进入。去年5月,《全区工业重点领域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出台,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几大重点,包括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PVC深加工领域和稀土加工以及电子制造领域。

不过,承接非煤产业转移,仍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几年来,“资源换工业”开始大行其道。去年,京东方宣布在鄂尔多斯投资建设5.5代AM-OLED生产线,由此获得鄂尔多斯为其配置的10亿吨左右的煤炭储量。

不能有经济发展的孤岛

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和开发程度不同,内蒙古的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内蒙古呼包鄂三市,占全区11%的土地、28%的人口,却创造了内蒙古55%的经济总量和60%的地方财政收入。胡春华针对性地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没有经济发展的孤岛,“呼包鄂”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在更好地统筹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过分在乎眼前利益,粗放式的资源开发,让内蒙古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环境面临重大污染威胁。

内蒙古提出,“十二五”期间,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实施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同时,还要大幅度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现在的5530元增加到1万元左右。

突围地处“成渝塌陷带”的困局

刘奇葆:四川得与重庆竞合

2011年12月25日,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出席天府新区的正式启动仪式并发表讲话,开始吹响了2012年四川省“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号角。但在去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规划之下,成渝竞合难题或将成为2012年刘奇葆最大的挑战。

产业定位要差异化

以刘奇葆的话来说,在加强川渝合作方面,成渝经济区内的四川地市要强化“一体化”的发展观、“一盘棋”的大局观、“一条船”的奋进观。

在成都市经信委工业园区处处长丁天军看来,与重庆的竞合首先在产业定位上要有差异化,要错位发展。他以汽车产业举例说,重庆市的汽车产业尽管产能大于成都,但主要在中低端产品的打造上。而成都市的汽车产业则着力在中高端的产品上。

成都市经信委重大装备处副处长宾格则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说,当年三线建设时,四川省的装备制造业在成都和重庆都有布局,产业机构趋同,但近年来,成都市在航空制造方面(属装备制造业)与重庆差异化了。

这种产业的差异化也影响了招商的策略。成都市投促委副主任陈赋称,成都不充分的工业化,导致招商也需要补链,即在龙头企业引进方面形成产业集群,在核心配套企业方面完善产业链,在高端项目引进上优化产业结构。

为重庆汽车业做配套

与成都的信心满满不同,成渝经济区内的内江等其他四川地市,仍在苦恼如何突围地处“成渝塌陷带”的困局。对于那些成渝经济区范围内的市州、与重庆毗邻的市州,刘奇葆则希望他们积极推进与重庆的合作,主动融入重庆、承接重庆、配套重庆。

显然,寄望打破行政区划导致经济一体化滞后的成渝经济区规划,短时间内还难有成效。但学者认为,这些政府暂时推动不了的竞合难题,依然可以寄望市场来分担。“比如成都就有很多企业给重庆汽车业做配套。”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戴宾说。 (来源:《经济观察报》)

推荐访问:省委书记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