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计划

铁道兵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30 08:38:51   浏览次数:

提起铁道兵,许多人都感到非常陌生。其实,在二战时期,铁道兵是很多国家都有的一个兵种,日本便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日本的铁道兵是在日本的对外侵略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特殊兵种”的诞生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铁路在英国的斯托克顿(Stockton)和达灵顿(Darlington)之间开通,开启了铁路史的历史篇章。而后,起源于英国的铁路迅速遍及世界各地。铁路的运输能力对军事战争提供了便利,于是,铁路开通不久即被考虑如何用于军事用途了。

1846年,普鲁士军队利用铁路将1.2万人及火炮、马匹等运往克拉科夫,是使用铁路实施大规模运兵的最早实例。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中,铁路起到了重要作用,除用于部队移动、补给物资外,还通过铁路装设电信线路等,铁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加广泛。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土军队利用铁路运输,集中兵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人们普遍认为“铁路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虽然铁路在许多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其机动范围仅限于铁路沿线,在面临对运行设施的攻击时,铁路显示出难以克服的缺点,尤其是运行铁路本身也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军队内需要培养并配备处理铁路事务相关的专业部队。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列强各国创设了铁道部队。

最初的铁道部队多以工兵队为基础,工兵队从事测量土地、承担各种土木工程、道路建设、架桥工事等任务。其中道路建设、架桥工事等是军队铁路建设不可缺少的,因此,以工兵为基础创设铁路部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军队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铁路部队实施机动和补给的。1914年,德军在西线利用13条铁路10天内将160万军队输送到西部边境,迅速完成了部队的部署。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利用铁路开行44万辆军用列车,使用1900余万节铁路车辆,输送数百万军队和上亿吨军用物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本国铁路的兴建,也开始成立铁道部队,用铁路实施军事运输。在中国,1881年,清朝海军利用唐山-胥各庄铁路(今京沈铁路一段)运煤,是中国铁路军事运输的开始。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横空出世。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接管并使用铁路进行军事运输,在解放战争中有力地支援了辽沈、平津、淮海、渡江等战役。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铁道兵利用铁路运八朝鲜的部队和物资达18万余车。

自创设至日俄战争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面对渡过鸭绿江转运物资困难的局面和其他一些问题,于1896年11月模仿德意志陆军铁道部队,在东京陆军士官学校设立了第一个陆军铁道大队,从而开始了日军铁道部队的历史。当初,日本铁道兵是作为铁道大队而设立的,从英国进口小型机车以及各种火车和轨道,进行铁路运行、轨道铺设等的基本训练。

1900年,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日本后来也派遣了部分部队前来作战。当时的作战经验对日军铁道部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军部队在与义和团的作战过程中,派遣人员到德国和澳大利亚留学,以求引进军用铁路的相关技术。以此为契机,日本从德国引进先进机车,同时还引进了德国铁道兵的训练方式。日本当时引进的德国机车由2辆机车前后背向连接,在行驶时需要2名机车司机,在运输脱轨或车身颠覆时可以分离。这种机车对于不规则铁路的适应性强,不易脱轨,当然,也不需要转车台,被认为是当时军用铁路的最佳选择。

在其后的日俄战争中,这些机车全部被投入到了前线,在安奉线到前线的野战管辖区,承担着补给物资的运输工作。日俄战争时期,日本铁道大队所有的车辆根本无法满足前线的要求。为此,调用韩国京釜铁路美国鲍德温公司生产的小型机车30辆,充当前线兵站的运输任务。开战后,又增配了完全同型号的小型机车25辆和水箱容量加大的准同型号机车27辆。同时,日本向德国订购多达188组机车以及轨道,并努力调拨铁路所需资金。但直至日俄战争结束,调拨的资金仍不能满足要求。

日本陆军在战时同时编制并派遣临时铁道大队,使其承担军用铁路的建设和运行。还加编了临时军用铁道监督部,以监督朝鲜半岛北部京义线(京城和新义洲的路线)的建设。由临时铁道大队铺设的此条线路虽然是简易铁路,但区间总长达124公里,途中虽有许多危险地段,但实现了无重大事故的稳定运行。

此外,在临时军用铁道监督部之外,又编制了野战铁道修理部,与从日本国内各铁路公司召集起来的技术人员和车辆一道被投入到辽东半岛方面。在辽东半岛,他们除承担当时俄国铺设的东清铁路的修补和运行任务外,还铺设奉天和新民屯之间的简易铁路(新奉线),运输补给物资。东清铁路是宽轨(1.52米),日本铁路是窄轨(0.91米),因此要进行转运日本国内物资所需的修复和改轨。野战铁道修理部快速推进改轨作业,在沙河会战后的1904年10月底,军用列车运行达到平均每天8趟往返的频率。

组建时间不长的日本陆军铁道部队虽然装备不充分,但从主要干线的改轨到野战简易铁路的铺设,圆满完成了任务,为部队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日本向西伯利亚出兵时期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陆军充分认识到铁道部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部队规模扩至铁道连队。同时,在干叶的津田沼驻军,铺设演习路线,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和技术研究。这样,日军简易铁路平均每条线路日均运输物资达约600吨,每条线路可确保多个师团兵员的补给。因此,铁道部队成为陆军主力前进速度和战斗力的决定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并出兵攻占了德军据守的青岛要塞。当时,铁道部队从登陆地点铺设军用铁路至前线,确保了和主力部队之间的铁路通讯。其中,在攻城重炮运输、补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迅速修复了连接青岛和济南的铁路,并管理其运行,铁道部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而后,日本陆军以解救捷克军队为借口,打着美英法日等联合出兵干涉的旗号,乘苏联忙于应付欧洲战事而无暇东顾之机,1918年开始向西伯利亚进军。在此战中,铁道连队在战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最早登陆的第12师团在从哈巴罗夫斯克向布拉克埃分斯克进攻时,和第一铁道队一起组编了以第12旅团为主力的铁道支队(山田支队),沿着黑龙江铁路进攻。铁路进攻时,由铁道部队和步兵、炮兵部队等组编成机动部队,乘坐军用列车进行机动。途中,要不断修复对方破坏的路线,

在进攻途中遇到对方部队时迅速下车进行攻击,排除抵抗后再开始进攻。在西伯利亚出兵中,日军铁路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短时间内进攻铁道沿线腹地的动力。尤其是在西伯利亚严酷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冬季,徒步行军本身就是对部队很大的损耗。因此,铁路通讯的确保和军用铁路的运行是左右日军生死的命脉,没有铁道部队辱很难完成任务。

在向西伯利亚出兵时,日本铁道部队根据经验,以铁路进攻为基本战术,配备装甲的推车先行,预先确保轨道的安全。同时,能在不规则地段行驶的侦察车辆,在轨道和周边地段进行侦察,以发现潜伏在沿线的对方部队。市川岛自动车制作所于1930年以本公司的suMlDA六轮卡车为原型,开发了在道路和轨道都能行驶的装甲列车。这种装甲车具有可调节车轴长度的功能,可以在线路宽度不同的满洲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支线之间自由行驶,这就是九一式宽轨牵引车。这种车在中国当时的许多线路使用过,日本铁道部队称,“有铁道兵的地方就有宽轨牵引车”。但铁道兵使用的九一式宽轨牵引车上不允许装备固有武装,只能依靠乘员拿的机枪和小型枪支进行战斗。

捷克军团和白军(苏联建国初期1918~1920年间的内战中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队)使用的装甲列车给日本铁道部队相关人员巨大的;中击。于是日本除当地部队自制改造装甲列车外,从西伯利亚撤兵后在满洲也进行了装甲列车的研究。

从九一八事变到侵华战争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柳条湖事件”。乘此之机,日本全线占领了满洲(日本称“满洲事变”)。事件发生之际,日本投入了铁道连队刚刚开发的九一式牵引车,并在年底临时组编了关东军铁道中队,参加锦州进攻。1932年,日本铁道第一连队被派遣到满洲,支援向哈尔滨的铁路进攻,击溃了牡丹江站附近的中国军队,显示了日本铁路部队作为作战部队所拥有的能力。

通过“九一八事变”,日本铁道部队重新认识到装甲列车等新型铁道“武器”的重要性,开始更加积极地推进新型“武器”的开发。当然主要发展的是装甲列车,还开发了其他各种支援、侦察车辆。

1932年,日本装甲列车的建造计划得以实施,1933年,完成了临时装甲列车。临时装甲列车由12辆车辆组成,所有车辆都有装甲防御。临时装甲列车最大时速60公里左右,由于重量重,在路况不好的地段行驶受到限制。可能由于该原因,在侵华战争中没有留下什么发挥作用的纪录。据说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临时装甲列车专门从事满洲线路的警戒工作了。

铁道部队和参谋本部对临时装甲列车的火力和防御能力作了充分的评估,认为其行驶性能还需改良。因此,决定在临时装甲列车的基础上重新建造装甲列车,并于1933年秋开始了新型装甲列车的建造工作,这就是九四式装甲列车。日本在建造九四式装甲列车时,将车体重量减轻,以在路况不好的地段也能行驶。此外,对于临时装甲列车中存在非议的各种问题在设计阶段就加以考虑。日本九四式装甲列车的最大特点是,几乎全炮口都可向前方发射,这是欧洲装甲列车都不具备的特点,可以说,这种装甲列车显示了强烈的攻击特性。

作为提高九一式宽轨牵引车战斗力和在不规则地段的防御行驶能力,日本铁道部队开发了九五式装甲轨道车。九五式装甲轨道车在履带之外配备了轨道行驶的铁轮,在轨道外行驶时铁轮就收在车内。而且,在车内操作,放出收纳在车体下部的铁轮,可立即在轨道上行驶。而且,从轨道上到轨道外反向转换极其迅速,仅仅40秒钟就可以从轨道上转换到轨道外。同样,从轨道外转换到轨道上时,在有外部引导的情况下1~3分钟可完成操作。

此外,满足于九一式轨道牵引车战绩的日本陆军生产了行驶能力和牵引能力都得到提高的九八式铁路牵引车。九八式铁路牵引车是在九四式自动货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无装甲,是更加追求行驶性能的车辆。另外,九一式轨道牵引车上的车辆长度调节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日本铁道部队后来又开发了100式铁路牵引车,这种牵引车除搭载柴油发动机外,外观和性能上与九八式铁路牵引车相似。

此后,日军组编了铁道第3连队,并在哈尔滨设置兵营。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日本第3铁道连队也紧急出动。此外,日军还追加派遣了铁道第2连队,在中国北部投入了大量装甲列车。日军展开其擅长的铁路攻击,快速占领了中国铁路基地,并大量抢取以车辆为首的铁路器材。中国军队在轨道上设置了很多障碍物,或者让拆掉制动器的无人车辆在轨道上狂驶,实施冲撞前进的装甲列车和军用列车的突击战术。中国对称为装甲列车“筋脉”的线路进行猛烈攻击,但许多情况下乘坐在装甲列车里的日本士兵很快就能修复。日本装甲列车前后连接着装载物资的无盖车辆(无顶盖的货车),即使被爆破,也不会对兵员造成伤害,而日军发现哪里被爆破的时候,就使用无盖车辆里的材料修复线路。据说,日军的铁道工兵对于只是爆破性的破坏性工作,最长几个小时就能修复线路,有时只需3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作业。日军铁道部队在侵华战争中发挥了铁道的攻击战术,使我国遭受很大损失。

经过侵华战争,日军铁道部队对铁道进攻战术有了绝对的自信。在对苏作战中,日本努力充实铁道部队的战斗力。1941年6月的关东军特殊演习(简称“关特演”)中,顺利完成了约40万正面部队和军需品的输送。

日本卷入太平洋战争后,围绕岛屿的战斗没有使铁道部队充分发挥实力,只是承担了泰缅铁路的建设和从南方资源地带的物资运输工作。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陷入与事先想像完全不同的战场战斗,日本铁道部队被作为工作、运输部队使用。战败后的日本陆上自卫队继续保留了铁道部队。直到1966年,日本铁道部队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推荐访问:铁道兵


[铁道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