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计划

吴海燕,,才情很多有点麻烦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0 08:42:28   浏览次数:

zoޛ)j馟iuiM}}tu_}ߞOiwOiu;5iM7u}󆡭总结并及时反馈于教学中。浙江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每年都要出口很多丝绸服装,需要拍一些比成衣更概念的服装做广告或封面,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吴海燕凭着自己的实力与努力,使得公司在众多选择中连着五六年请她设计丝绸服装。时至今日,她一直感谢当初公司给她的练手机会。那几年,在杭州喜得宝丝绸公司、杭州凯地丝绸公司、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公司也不断有她的身影出现……今天,有些企业已然消失,有些企业重组了,但最初10多年合作过的那些企业让她在实践的层面懂得了服装是什么。

服装是为人设计的,做服装需要定位,这些服装生意的基本观念在90年代已然非常清晰。服装生意人对服装的认识彼此相互影响,在品牌的概念还没有那么强烈时,大家有一阵子普遍将自己的服装用年龄来定位,有的定位在20岁,有的定位在50岁。吴海燕懵懂地感到,衣服是要有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可能从年轻到年长的人都会喜欢,比如休闲或是优雅,只是体型、尺寸的不同而已。“我记得当时在杭州凯地丝绸公司做总设计师的时候,设计一批定位在成熟年龄层面的丝绸服装放到专卖店销售,我专门到店里站柜台,发现年轻人也喜欢我设计的服装,这下坚定了我的判断,如果把服装用年龄来定位,那就做窄了。应该是风格定位。”她凭借满身热情往前冲,边教学边做设计,对服装学的方方面面,常常会有独到的见解。

“我愿意去做事情。”她评价自己。

这次发布会的作品没有那么天马行空,更具成衣化,是成衣与艺术的结合。吴海燕是这么想的,其他人也是这么评价的。从第一次获奖到1997年底,吴海燕做了很多次发布,有趋势性的,有表演性的,有成衣化的。个人的设计才能在她心里,也在熟知她的人心里,是闪亮的符号。1997-1998年,中国服装在转型,品牌运作、百年品牌成为焦点词眼,很多商业品牌获得极大成功。吴海燕为角逐1997年首届中国国际时装周金顶奖而准备的以“进化”为主题的发布会,也是应了服装表演越来越成衣化的趋势。

她与首届金顶奖擦肩而过,与她相比,当年金顶奖设计师张肇达从海外回国做设计,并为著名的杉杉集团创造了很大的效益。

如果说1993年是一个转折点,让吴海燕从杭州走向全国,那么1997年是一个更大的转折,她真正意识到,设计师需要深入行业,融入社会,需要好的平台发挥才干。

时装周闭幕的当天晚上,中国服装集团的老总电话邀请吴海燕出任该集团的总设计师,并于第二天随集团一行人同去长白山考察时,她马上就答应了。而在时装周开始的前几天,吴海燕收到的是日本三菱公司的岛林先生的合同书。那年年初,岛林先生在杭州凯地丝绸公司看中了吴海燕设计能力,跟她说:“你的作品很像日本著名设计师森英惠的作品。你是否愿意把你的作品打到世界去?我想成立一个吴海燕国际服装公司,把你的作品推到国际上,你将会成为中国的森英惠!”交流了几个月后,双方谈判顺利,岛林准备调运游艇与吉普车到杭州为吴海燕在西湖拍摄大片,并规划了公司的策划与包装方案,半年的交流使吴海燕从岛林言传身教处学到了国际上如何进行品牌定位、规划与包装,吴海燕希望参加了时装周以后与对方签约。

在岛林送来合同后,吴海燕深思熟虑并反思,做品牌就必须离开教学岗位,今后所有作品的著作权肖像权等都将属于日本人投资的公司。从民族精神的角度,从设计发展的角度,吴海燕最后拒绝与岛林签约合同。

决定担任中国服装集团总设计师时,中国美术学院也给了她很大的空间,告诉她:“你上完课,就应该到社会上去,多实践,把经验带回学校教学就可以了。”

推荐访问:才情 麻烦 吴海燕


[吴海燕,,才情很多有点麻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