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职业计划

天宇来风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8 08:43:41   浏览次数:

海南新航天发射场前期工作正式开始

海南省文昌市10月29日举行航天发射基地项目征地工作大会,这标志着海南新航天发射场前期工作正式开始。

据了解,文昌航天发射场具有商业性、国际性、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高的特点,占地1.7万亩,将于2012年建成,2013年具备火箭首次飞行条件。据介绍,与航天发射场配套的航天主题公园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一期面积约6100亩,分模拟太空、航天博物馆、航天专家休闲度假区等5大功能区,是集旅游观光、航天科普为一体的主题公园。(本刊综合)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将落户贵州平塘

10月31日,国家天文台等相关部门在平塘县举办“FAST台址考察研讨会”,专家们就在平塘县建设国际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基础设施工作进行了研讨。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在平塘县建设这一世界最大望远镜的项目。

据介绍,即将在平塘县建设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口径为500米、接收面积约30个足球场大,其外形和锅式卫星天线相似,由2000块15平方米的反射板拼成。这个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建成后,平塘将成为世界级的天文观测中心。该项目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国家发改委于7月上旬正式批复列入国家“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由中科院与贵州省合作共建。项目总投资6.27亿元,建设期为5年半。(本刊综合)

中国自今年开始将十月八日确立为“航天日”

有着中国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器研制“摇篮”之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1月8日在北京宣布。自今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8日确立为“航天日”,以促进全社会更多了解和关注航天,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经过五十多年发展,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创造出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为人类开发利用太空作出重要贡献。为永久纪念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决定将每年十月八日确立为“航天日”。(李建辉)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新闻回顾

11月8日,‘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开始进行绕月探测活动。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实现阶段性目标。

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18时29分37秒星箭成功分离,“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5千米,远地点高度5093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0月25日17时55分,卫星在16小时轨道上飞行一周半到达远地点,为增加测控覆盖范围,顺利实施了第一次远地点加速,将卫星近地点高度由205千米提高至593千米。

10月26日17日,133分,卫星飞行至16小时轨道近地点,顺利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加速。将卫星送入周期为24小时、近地点高度593千米、远地点高度71600千米的停泊轨道。

自10月26日17时33分至29日17时49分,卫星在停泊轨道连续飞行3天。

10月29日17时49分,‘嫦娥’一号卫星飞行至24小时轨道近地点。顺利完成了第二次近地点加速,将卫星送入远地点高度1198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大椭圆轨道。

10月30日18时许,‘嫦娥’一号卫星飞行至48小时轨道远地点,距离地球约11万9800千米。此时,‘嫦娥’一号突破了我国航天器到达的最远距离纪录。

10月31日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调相轨道段的飞行,实施了第三次近地点加速,将远地点高度提高至405000千米,按预定的时间、位置、速度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奔月之旅。

由于‘嫦娥’一号卫星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非常成功,控制精度误差小于万分之四,因此原定于11月1日实施的轨道中途修正计划取消。

11月2日10时25分至33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

11月5日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月球捕获卫星。‘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11月6日11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

11月7日8时34分,“嫦娥”一号卫星实施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进行绕月探测活动。

“嫦娥”一号卫星自10月24日发射升空以来,先后经过4次变轨,1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预定工作轨道。

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见封二),这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CCD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图像,轨道高度约200千米,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千米,像元分辨率120米。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共由19轨道图像制作而成,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千米,长约460千米。公布的图像只是其中一个镜头拍摄的图像,所以最终呈现的是一个二维图像。另外两个镜头拍摄的图像数据目前已经基本接受下来。仍在处理当中。三个镜头的数据都处理完,才能形成一个三维的月球图。据透露,整个月球的三维图将在明年1月完成公布。

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四大科学探测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千米间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了远距离测发控以及控制系统的系统级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施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25项适应性改造;测控系统在我国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天文测量手段,并进行了国际联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多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卫星进行了持续跟踪与测控;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建设了地面应用系统,研制了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本刊综合)

《航天员》杂志第三次编委会在广西北海举行

11月22日下午,《航天员》杂志第三次编委会议在风光旖旎的北海市举行。

此次会议是《航天员》杂志创刊以来召开的第三次编委会议。在杂志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编委会议对杂志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办刊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对杂志的下一步发展进行规划和部署显得尤为重要。编委会对杂志2007年的办刊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全体与会代表就杂志的编辑、发行以及广告活动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确定了杂志2008年的工作思路: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力求高质量编辑好杂志、全力拓宽杂志发行渠道和范围、策划和组织好体验营活动,不断扩大载人航天科普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

此外,编委会还决定新增常磊、高峰和刘向阳同志为《航天员》杂志编委。(李黎锋)就是将意大利为美国建造的“和谐”节点舱送往空间站,并由航天员完成安装、调试。“和谐”舱将是美国航天飞机自2005年恢复飞行以来,运上空间站的第一个内部节点舱,它将成为后续要送上空间站的欧洲和日本实验舱的连接舱。

在和空间站15天对接期内,航天员共进行了4次高难度的太空行走,并完成了一系列预定任务。 “发现”号机组航天员丹尼尔·塔尼(Daniel M.Tani)已加入空间站第16长期考察组,而已在空间站工作近半年之久的航天员克莱顿·安德森(Clayton C,Anderson)将被替换下来。11月5日, “发现”号完成任务,脱离空间站,围绕空间站飞行拍照后踏上归途。11月7日在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

首次太空行走安放“和谐”舱

10月26日,两名航天员进行首次太空行走,与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合作,把“发现”号送去的“和谐”舱安放到了预定位置。此次太空行走共持续6小时14分钟。其间,航天员斯科特·帕拉金斯基(Scott El Parazynski)和道格拉斯·惠洛克(Douglas H.Wheelock)用一个钩状固定装置“抓”住了位于航天飞机货舱中的“和谐”舱。而后空间站内的航天员操纵与固定装置相连接的机械臂将“和谐”舱吊出,缓慢移动到空间站“团结”节点舱一侧,放入预定位置。“和谐”舱是最新上站的节点舱,它将成为后续抵达的欧洲和日本实验舱的连接舱。它目前只是暂时被安置,以后还将移动到永久位置上。此外,两名航天员还在太空行走中回收了一个坏掉的天线支架,并为挪动空间站P6结构组件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

第二次太空行走进行太空维修作业

10月28日,第二次太空行走中,航天员为“和谐”节点舱安装外部组件、卸下一个厚重支架并检查国际空间站可能存在问题的设备。空间站外的P6结构组件需要从目前的位置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这次太空维修作业,由“发现”号机组任务专家斯科特·帕拉金斯基和道格拉斯·惠洛克执行。帕拉金斯基被固定在空间站机械臂的前端延长吊杆上,将这个组件的螺栓等起固定作用的零件拆开。随后,空间站内航天员操纵空间站机械臂把组件从现在的位置上移开,放到一个临时位置上,以便航天员在以后的太空行走中继续移动它,并最终把它安放到新位置上。其间他们还进行了一些站外检查工作,并发现空间站外右侧的一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旋转接头有明显的磨损。

第三次太空行走挪动P6组件

10月30日,“发现号”航天员进行第三次太空行走,把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的P6组件挪到一个永久位置上,并将这套太阳能电池板打开。P6组件被送上空间站后在一个临时位置上放置了7年之久。这套太阳能板由31块板条组成,看上去像一个没有拉开的手风琴。它完全展开后长达76米,用巨大的旋转接头保证两侧的翼朝向太阳。航天员在太阳能电池板打开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块板条上有裂缝,已成功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未能全部展开。NASA专家正对裂缝展开分析,找出修补方案。

第四次太空行走修复受损太阳能电池帆板

11月3日,国际空间站外进行了一次高难度太空行走。在第四次太空行走期间,航天员斯科特·帕拉金斯基修复了P6桁架上破损的太阳能电池帆板,使其完全展开。NASA原计划安排五次行走任务,但由于太阳能电池板意外“受伤”后,地面专家需要制定出一个安全可靠的修复方案,因此第四次太空行走曾两度推迟,NASA最终决定取消第五次太空行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裂缝引起了NASA重视。有关方面计划于12月在空间站安装欧洲实验舱,2008年建成日本实验舱。因此,空间站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运转,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能电池板。空间站所需能量的97%均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如果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裂缝不能及时得到修复,将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建设欧洲和日本两个实验舱的计划将受到影响。(左晓宇)

“机遇”号火星车迎来第二个火星年

美国“机遇”号火星车10月29日迎来了它在火星上的两周年。由于一个火星年相当于687个地球日,因此这个超期服役的火星车已经辛勤工作了近4个地球年。据NASA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JPL)介绍,“机遇”号于2004年1月25日成功在火星着陆,到10月29日,“机遇”号已在火星上工作了两个火星年。

29日,NASA为庆祝“机遇”号度过两个火星年,展示了它从火星上“维多利亚”坑(Victoria)发回的最新图片。“机遇”号目前正在这个深坑一处名为“佛得角”(CapeVerde,科学家将维多利亚陨石坑旁边的一处陡峭岬角命名为“佛得角”,是为了纪念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时发现的一些地方)的地方探测,它利用全景照相机拍摄了佛得角各个角度的照片。

“机遇”号火星车最初设计的工作期限仅为90个火星日,但由于它和孪生火星车“勇气”号表现出色,喷气推进实验室多次延长它们的服役期限。就在10月15日。喷气推进实验室宣布,第五次延长两辆火星车的服役期,它们虽然出现了老化现象,但运行情况良好,如果一切顺利。它们将在火星上一直探测到2009年。 (李建辉)

美国拟建新月球研究所

NAsA将新建一个全国性的月球科学研究所,让美国各地的月球科研团体参与到美国“重返月球”计划涉及的各项科研任务中。

该月球科学研究所将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负责管理,预计将于2008~g3月1日开始运行。目前NASAl_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月球科学研究所主任的合适人选。NASA发言人说,设立月球科学研究所,将进一步鼓励和吸引各种跨学科的研究团体,提升美国在月球科学领域的科研能力。其任务除了基础的月球科学研究课题,月球科学研究所还将扩大对天文学、太阳系及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此外,NASA下属的“沙漠研究和技术开发小组”(Deser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tudies,简称D-RATS)

小组从9月4日到1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沙漠中测试了月球车等新型探月工具。(李建辉)

太空搭载病菌毒性增加两倍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沙门氏菌(salmonelIa)在太空环境中繁殖一段时间后,毒性增强到地球环境下的3倍。因此推测太空中航天员患上传染病的几率可能在增加。

这项研究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谢丽尔·尼克森(Cheryl Nickerson)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25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研究使用的沙门氏菌曾经搭载在2006~-9月发射的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

这项研究结果也给科学家研究其他细菌提供了线索。尼克森认为:“同沙门氏菌类似,其他细菌在太空中繁殖后毒性也非常有可能增强。”尼克森还表示:虽然航天员在太空中感染细菌的事情曾经发生,并有可能继续发生。但大多数情况下,感染细菌的几率很小。但随着人类探索太空频率的增加,感染细菌的危险也在增加。(李建辉)

美国一家提供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公司10N 18日借助“德尔塔-2”型火箭将新一代地球图像卫星“世界景象-1”(TheWorldview-1)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世界景象-1”卫星在升空约1小时后与运载火箭实施分离,进入距地球约482千米的轨道绕地飞行。作为新一代地球图像卫星,“世界景象-1”的。这颗卫星为科罗拉多州卫星图像公司“数字地球”服务,预计将工作7年时间。

“世界景象-1”携带的探测器重2268千克,每天可收集75万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图像。“数字地球”公司说,这些图像信息将帮助政府及商业机构估算灾后损失和设计逃生线路。“数字地球”是“谷歌地球”的图片供应商,还运营着2001年发射的“快鸟”卫星。虽然“世界景象-1”卫星的图像分辨率只是略高于“快鸟”,但它能储存更多图像。(李建辉)

NASAN长称“太空经济”时代已到来

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Michael Griffin)不久前在华盛顿发表旨在纪念NASA成立50周年的演讲时说,“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格里芬说,所谓“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美国太空基金会在2006年11月公布的最新太空报告中估算。“太空经济”规模2005年已达1800亿美元。

多年来,在太空探索的基础上,电视等信号的卫星传输、远程医疗和卫星导航成为现实。人类对气候监测的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太空旅游业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世界主要的竞争体现在经济方面,而“太空经济”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增长点。(李建辉)

未来航天员或靠太空跳伞逃生

美国太空科学家乔纳森·克拉克(Janathan Clark)的研究小组即将开展“太空跳伞”(Space Diving)研究计划:从距离地面约92千米太空,身穿特制太空服降落回地球。如果一切顺利,最早在2009年,“太空跳伞”有望成为商业太空游项目。克拉克也希望, “太空跳伞”能成为航天员的逃生方式。

克拉克的研究小组将在2008年尝试从约35千米的高空跳下。随后,克拉克还将尝试从距地球约92千米的太空跳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太空跳伞”。据消息说,“太空跳伞者”将不是从一个氦气球中跳下,而是启动一个弹射装置从一艘太空飞船的头部跳下。“太空跳伞者”的身上将穿有一件经过特殊修改的非常轻柔的保护航天员免遭缺氧、太阳辐射等各种危险的太空服,它具有热平衡功能。能使他在零下100摄氏度的低温和232摄氏度高温中仍保持10分钟体温。

目前克拉克成立了“太空跳伞公司”,并在全球范围征召“太空跳伞”试验的志愿者。(本刊综合)

俄印签约联手探月将共同设计空间运载工具

俄罗斯航天局局长阿纳托利·佩尔米诺夫(Anatoly)N Perminov)12日在莫斯科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马达范·奈尔(Madhavan Nair)签署了两国共同展开月球探险活动的协议。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至2017年12月31日终止。

俄罗斯拉沃奇金设计局总经理格奥尔基·波利修克(Georgy Polishchuk)介绍说,目前俄罗斯的探月计划准备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是在2010年向月球发射绕月卫星;第二步是A2011年起将新一代无人驾驶月球车送上月球,这种月球车可自行操控,质量约400千克。波利修克说:“第一步将由俄罗斯单独完成。但第二步将和印度共同实施。”第三步和第四步于2012至2015年间实施,包括研究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和在月球上展开其他科学研究和实验。(本刊综合)

俄罗斯构想“太空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

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学院执行院长利修克日前在俄罗斯星城召开的载人太空飞行国际会议上表示,俄学者正在研究从太空向地球供应能源的项目。其基础是太阳能的利用。

报道说,系统将由若干航天器和地面接收装置组合而成。航天器有若干位置选择,可以处于较低的近极地轨道、周期为12小时的高椭圆轨道上,也可以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第一阶段是向太空发射功率为5兆瓦的试验电站。然后再经3个阶段研制系统本身,逐步提高发电装置的功率,从10兆瓦一直到本世纪末的数百万兆瓦。以非晶硅化合物制成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太空电站的基础,它将通过超高频辐射向地球传输电能。该系统既可以由人工操作。也可以自动运行。(本刊综合)

ESA拟发射新型航天器向科幻小说之父致敬

欧空局(ESA)10月12日表示,计划3个月后发射一架以“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命名的新型货运飞船(ATV),向生活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致敬。儒勒·凡尔纳是已故法国科幻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曾经激发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灵感,为人类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这种新型航天器由法意合资的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制造,主要用来向位于距地约40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3个月后的发射将是这种新型航天器的首航。搭乘“儒勒·凡尔纳”号航天器上天的还有包括两份凡尔纳生前所作手稿和一本两部小说的合集。这本小说合集为凡尔纳的经典之作《月球之旅》,这部作品由《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两部科幻小说组成,还附有精美插图。更给后人以启示的是,合集上留有凡尔纳1881年为美国友人的题词。题词写道:“一直向前……是人类的口号”。这反映出19世纪的人们对借助科学探索未知世界、不断取得进步的强烈信念。两份手稿和小说合集随“儒勒·凡尔纳”号到达国际空间站后,将搭载其他航天器返回地球。(李建辉)

德国独自实施探月计划欲圆“太空强国”梦

德国航天中心探月项目负责人瓦尔特·德林格博士(DR.Walter Dllinger)不久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德国探月计划由德国11家航天研究所在今年2月份共同制订,如果顺利的话,德国将于2013年前后向月球发射轨道探测器。

据介绍,德国探月的目标非常明确,即使用高精度探测仪器详细考察月球表面的构成,调查尚不为人类熟悉的月球极点,绘制比以往更加完整、清晰的月球三维“地图”。德国的探月计划还包括考察月球矿物质组成、磁场和月球内部结构等。(李建辉)

JAXA公布“月亮女神”拍摄的地球照片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日本广播协会11月13日在其网站公布了绕月卫星“月亮女神”拍摄的地球图像。

据悉,搭载在“月亮女神”上的由日本广播协会开发的高清摄像机于11月7日拍摄了一段地球图像,网站此次公布的就是这段视频图像和三张截屏图片。相对于我们常说的“日出”,JAXA网站用了“地出”(Earthrise)来描述这段从月球角度上拍摄的地球升起图像。该网站还介绍说,“地出”是绕月卫星看到的现象,而如果站在月球表面,则地球基本处于不动的位置,也就看不到类似于从地平线升起的‘地出”现象了。这两家机构声称,此次拍摄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次,即第一次在月球轨道对‘地出”实现高清摄像和第一次在距离38万千米的太空对地球进行高清摄像。(李建辉)

印度计划2008年发射绕月探测器

印度“月船”1号(Chandrayaan-1)探月项目负责人近日公开表示将于2008年4月9日把“月船”1号送上天,确保在两年内完成所设计的各项试验。2001年,印度出台第一份探月计划。从此拉开了向月球进军的序幕。经过7年的准备,印度开始进入登月倒计时阶段。在这一阶段,印度又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无人探月器;第二步是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三步是将航天员送上月球。

“月船”1号是印度第一颗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重590千克。其主要任务是制作高清晰的月球地图,并对月球两极是否存在水进行初步探索。根据印度的预算,“月船”1号探月计划耗资仅为8860万美元。是各国探月计划中预算最少的。按照计划,如果登月的第一步成功,那么印度便将于2015年将航天员送上太空,在2020年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多次表示,印度实现登月梦想指日可待,不存在技术障碍。(李建辉)

马来西亚首位航天员随俄“联盟”号飞船成功升空

作为马来西亚首位航天员,辛科·穆扎哈尔·舒科(Sheikh Maszaphar Shukor)10月10日与两名俄罗斯和美国航天员共同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升空,背负着马来西亚人的“太空梦”奔赴国际空间站,并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九天,然后与第十五长期考察组成员一道返回地球。(李建辉)

巴西积极走向太空时代实现太空梦想

尽管与一些大国相比,巴西的航天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多年来巴西一直在积极努力,并希望早日实现自行发射卫星的计划。为此,巴西积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开展航天合作。

2003年巴西试射火箭失败,航天事业受到了很大挫折。为继续发展航天事业,巴西航天局制订了2005-2014年远景目标。“进入太空”一直是巴西航天局的工作重点,巴西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最近3年已经翻了一倍。到2008年将达到4亿美元,目前第一步是要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在航天研究方面,巴西与中国、德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阿根廷、美国等国签有合作协议,另外正在与秘鲁、智利、墨西哥商谈合作事宜。其中与中国合作的地球资源卫星项目是巴西航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建辉)

推荐访问:天宇 来风


[天宇来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