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计划

美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例谈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9-01 09:46:06   浏览次数:

摘 要:毋庸置疑,中华传统文化在锻造孩子们的心灵、情感和品格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时下,一些学校或从理论上进行深层解读,或从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在美术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一些学校打造和谐美育、和谐德育、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美育;传统文化;渗透

美育,不仅仅是技巧技法技能的纯熟,更是心灵、情感和品格的纯化、锻造和滋养。美术教材中蕴含着沉甸甸的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创造性地开发与整合这些因子,受惠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不仅仅是教师,也是与此相关的一大群人。

一、在欣赏导入中渗透传统文化

美术教材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意味着美术教育应该“为学生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这样的“底子”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渗透和滋养。翻开教材,不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不论是版画,还是壁画;不论是剪纸艺术,还是雕塑饰物,无不蕴藏着沉甸甸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有什么理由把这些掩埋在泥沙和尘埃之中呢?有什么理由不与日常的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呢?

比如,在四年级美术《跟奶奶学手艺》的教学中,新课伊始,可设计以下环节:根据现有的图片和你收集的资料说说:剪花娘子是谁?面对她的作品,你有什么感受,相比其他剪纸特别之处在哪里?一个学生说:“以前我们见到的剪纸都是单色的。”另一个同学补充:“的确,剪花娘子的剪纸是在单色剪纸底部套上了颜色。”……教师补充:“剪花娘子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这是因为我们能从她的作品中看到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教师还可以乘机介绍我国中原黄河文化圈的特点,力争让孩子们明白正是古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剪花娘子,造就了浑厚、粗犷、朴实的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凝固了的文化符号,其精神律动不是凝固的,其心灵感应不是凝固的,其原生性、民族性和审美性,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愉悦性,也是一颗传承的种子——传承精神、传承文化、传承希望。

二、在尝试探索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渗透并非仅仅是欣赏、背诵和领略他人的精彩,也在于自己的尝试探索。的确,充当看客是幸福的,但坐拥主人的感觉更棒。唯有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亲自反馈,传统文化的渗透才会“落地生根”。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复制或移植已有的经验及意义,而要引导学生构建未有的经验与意义。”[1]

仍然以《跟奶奶学手艺》的教学为例,仅仅去欣赏剪花娘子的作品是不够的,教师还需引领孩子们参加到彩纸套贴剪纸的制作中,并反馈制作中的优劣:哪一朵花套贴得更好?在彩纸的搭配上哪个更好?与剪花娘子的纹饰相比,我们自己的剪花作品的差距在哪来?实践证明,正是对“剪纸艺术的优劣”的不断追问中,孩子们意识到选择合适的技法逐层依次粘贴的重要性,意识到剪纸艺术中层次感的重要性,更意识到装饰用色规律的重要性。

可以发现,在孩子们作品与“剪花娘子的纹饰”的对比中,差距并不是最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审美视域的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品性的滋养,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可以发现,随着孩子们对“套色贴、排比贴、对叠贴、点缀贴、衬边”等创作手法的不断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艺术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假以时日,这颗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在课后探索中渗透传统文化

真正好的文化渗透应该“由此及彼”,学校美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亦然。显然,当孩子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中能够“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之时,他们的眼在洞开,心在扩展,情感的翅膀在扑棱棱地飞。就学校美育而言,引领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原野上尽情翱翔,必将更好地滋养学生、锻造学生、成长学生。

仍然以《跟奶奶学手艺》的教学为例,可以引领孩子们在课后收集更多的剪纸资料,如战国时期的皮革镂花,《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的诗句,敦煌莫高窟中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持幡菩萨立像》,明清时代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在收集的过程中,孩子们深深地认识到:我国古代的剪纸艺术那么悠久,那么丰富,其中蕴涵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令人叹为观止。原来,剪纸不仅仅一门技艺,还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表意抒情的活动,一个陶冶身心的舞台。深入进去,孩子们不仅仅是对剪纸艺术技能技法的熟稔,更是文化、价值观、情感价值方面的深层渗透,更形成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本民族文化的热爱。

有专家言:“要有光,能够点亮儿童的生命”[2],而中华传统文化也许就是照亮孩子们生命的“光”。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抓住这样的“光”,从而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光域”中形成高尚情怀。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光域”中渐行渐远,引领孩子们与美育课堂中的传统经典文化对话、与高雅的精神品格对话、与高尚而活泼的民间艺术对话,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樊吉福.是谁,在静悄悄地窄化学生的眼界和心界[J].教学月刊(小学版綜合),2016(5):57.

[2]徐冬梅.回到常识的儿童母语教育[J].教师月刊,2013(4):54.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159《学校美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推荐访问:美育 中华 传统文化 深度 融合


[美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例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