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安顺蜡染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2 08:50:53   浏览次数:

蜡染这种技艺在苗族中古已有之,如今广为现代人所喜爱,并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这一过程,也是文化变迁的过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375 类别:传统技艺

编号:Ⅷ—25

项目名称:蜡染技艺

发布时间:2006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安顺市

简介:蜡染,古称蜡缬。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最后花现。

在科技引领了现代生活的今天,贵州高原的苗乡、布依寨,还有一批执著于手工绘制蜡画、手工印染的女艺人。她们的艺术作品,走出山乡走进了艺术殿堂,正在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蜡染这种技艺在苗族中古已有之。1987年,在对平坝县一处苗族棺材洞的考古发掘中,清理出唐宋时期的蜡染衣裙十余件,并有彩色蜡染百褶裙多件。

从工艺上看,它分为蜡画和浸染两大步骤。蜡是一种防染剂。我曾在岜沙盘桓数日,陆续观看一位苗族女子画蜡和蜡染的主要步骤。将蜡在小锅里加温融化,然后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纹样,之后放进蓝靛缸里浸染、晾晒,要反复几次。最后在大锅中用水煮,待蜡液融化后,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就做成了。

安顺市蔡官镇梅家庄是一个普通的苗寨,这有一批蜡染女艺人。出类拨萃的就有两位:年过花甲的杨金秀和她的干女儿杨開敏。杨金秀八九岁时,母亲早逝,为了制作衣裳,她独自画蜡染布。赶场天,她留意的就是姐妹们的服饰,有时看见好的图样,竟不知不觉跟在人家身后走上十来里路,直到把那些精美的纹样、画法记在心里。艺术的天分总是要展露的。杨金秀的蜡画很快就在远近村寨出名了。她不仅苦练基本功,而且有所创新。她观察身边的花鸟鱼虫,并用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别人常常忽略的美,而且尽情张扬到极致。这就使得她的蜡画能在众多的蜡画作品中独树一帜,特色盎然。1982年和1984年,她曾应邀到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西雅图作蜡画艺术表演,引起轰动。

40岁的杨开敏是幸运的,12岁就跟着干妈杨金秀学蜡画和蜡染了。杨金秀上贵阳作画,也把她带上,让她从小就扩展了艺术视野。你学画最难的是什么?她的回答实出我所料:“最难的是拉直线。画圆也难,但画直线更难。”“不能用尺子画吗?”“尺子没法用的!蜡画的线条要求很细,偏一点点就不行。我练画直线练了十多年……”她说,在当地的这个行道中,有不少出名的师傅,但只有两三个人能够画出又细、又匀、又直的线条。当然,大多数人也有自己变通的办法,那就是不画边框,扬长避短。有了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创作。杨开敏和她干妈一样有一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慧眼,还有深入思索的能力。杨开敏告诉我:

“蜡画中的花鸟鱼虫都是有故事的,故事是我们苗家老辈子传下来的。”

苗族蜡染的图案生动明丽,独具特色。纹样既是写实的,又是抽象的;在布局上既是对称的,又有许多突破,显得特别灵动。苗族的民间信仰是万物有灵,加上飞天入地的丰富想象力,在蜡画中处处有所体现。比如在2007年的“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上,杨开敏创作的蜡画“鱼趣”、“鱼鸟图”、“喜戏图”荣获特等奖。

蜡染已经广为现代人所喜爱,并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这一过程,也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其间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传统蜡染都是以经过画、染之后的成品出现,蜡画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装饰品的角度,人们似乎更加钟情于蜡画这种不需煮染的“半成品”了。这种“半成品”对作画的要求更高,作品更加精致美观。于是,像杨金秀、杨开敏这样的太师级的艺人,就有了更宽阔的用武之地,更加着笔于彩色蜡画,随之出现了“蜡板画”这个新的艺术品种。另一个现象是,苗族民众认为蜡染出现冰纹是蜡染中的瑕疵,而现代人们却认为冰纹古朴典雅自然,有抽象画派的意味,是蜡染美的特色;从而要求蜡染布必须有美丽的冰纹。

推荐访问:安顺 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