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关于农业高校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7 09:08:29   浏览次数:

摘 要:阐述了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内涵,分析了农业高校对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在分析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做法和经验基础上,对农业高校应如何服务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

传统农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人们要靠从事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取得农产品解决自己的吃饭穿衣问题,因而重视农业的物质生产属性,把农业只作为物质生产部门。而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社会化农业,经营农业已不限于农业生产,还包括产前、产中服务,产后的加工、销售等,体现出农业的市场经济性质和生产、加工、销售——体化以及服务社会化特征。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从科技角度看:就是以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改造来替代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由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开发体系、宏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以及强大而稳定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所组成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农业生产机制。

现代农业有三个标准:①农业劳动力占一、二、三产业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②用于农业的投资占当年农业净产值比重40%以上;③一个农业劳动力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包括乡镇企业的收入能够养活十个人以上。这是在三个要素驱动下逐渐形成的:①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②随着现代技术的大量注入,人口压力增加和土地减少与开发强度骤增而带来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引起人们的极大忧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相应的技术体系受到重视并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③人类需求不仅是满足数量上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追求质量上乘、品种多样、营养保健、绿色安全。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走势如下:①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驱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培育出过去和现在难以达到的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动植物新品种;②生产领域的拓展,在先进技术和市场意识的支持下,现代农业由初级农产品生产向着食品、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境保护、观光旅游等方向拓展,形成一个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化的新产业,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界线渐趋模糊;③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达到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如高效化施肥技术、高效化灌溉和节水技术、高效化的种植和养殖技术;④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以农户和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规模在逐渐扩大;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将向着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方向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快速致富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市场连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现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机制,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必将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2 农业高校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优势

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重要源头,高等农业院校一直在科教兴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业高校必须把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紧密集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科技优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拥有难得的机遇,这也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古今中外事实表明: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最终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全面进步,农业高校作为进行农业科研的主要单位,有着强大的专业的科技优势,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领域的高端科技来为农业服务,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洁净高效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

(2)人才和教育优势。高等农业院校有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有着其他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教育培训优势,可以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专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多层次专业人才。

(3)科技创新环境优势。高等农业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其学科门类繁多,专业设置合理,仪器和实验设备齐全,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学科点、博士后流动站等研究开发基地,具有多种技术研发和检测平台,成为强劲的高新农业技术成果发源地。高等农业院校还承担了大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极大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近年来,我国农业高校不断加大与涉农企业部门的合作,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高校农业科技队伍服务三农不再是游击队,而是主力军,服务地方农村经济方式不再是游击战,而是阵地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和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国内外农业高校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做法与经验

3.1 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过程中十分重视先进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美国农业高校在政府领导下,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或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

美国实行联邦政府领导、州立大学农学院(即所谓“赠地高校”)为主体,县政府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联邦政府农业部下设推广局,主要职能是管理和领导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不直接从事推广的具体工作。州一级推广机构设立在农学院,农学院院长、副院长兼任推广站站长,农学院同时承担农业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县级推广组织是联邦和州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代理机构,每个县设办公室,人员由大学推广站组成评审小组按聘用条件择优聘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全部由州立大学技术推广站与县推广办公室负责。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是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与推广,这种社会化、专门化、分工协作明显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疑为农业利用最新科技带来极大便利,从而为美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为例,该校是美国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州授土地大学,也是集教学、科研和推广为一体的大学。学校直接从事农业教育的有农学和食品与环境资源学院、自然资源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兽医学学院和州农业研究科学院等5所,各学院都配备了设备先进、手段一流的实验室和中间试验车间,从事农业教育的人员中有50%的人员进行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有1名副校长专门负责。除校本部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外,学校还在全州各地设立了5个农

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18个农业研究与推广站.如明尼苏达州南部农业研究与推广站有9名正副教授,他们不仅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还要定期回校教学,他们的工资和研究推广经费由政府和学校或企业共同提供,通过他们的工作架起了学校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并将学校和中心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农民中。这种集教学、科研和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使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及时传递到农村并运用于实践,也使农业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并得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动力。

日本政府一向重视农业的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依托高校研究植物工厂,80年代植物工厂研究转入使用阶段。此外,日本还通过建立公务员与农协并行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进行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推广工作。

德国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视加强农业教育,推广科技和农机。农业教育提供专门的职业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专业知识。全国有10所农、林、牧、渔的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政府还组织农业咨询,帮助农民科学种地。科技和农机对德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英、法、丹麦、挪威等国在依托农业院校的基础上,采取以私人公司或者非政府组织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以此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也得到了高校和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

3.2 国内主要经验

1)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台湾省“农委会”在资源永续利用基础上,依托台湾省农业高校及其他高校的农业院系,以高科技为导向,重视持续创新与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以提升农产品品质与经营效率,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台湾为加速推动农业资讯发展,将农业经营导人知识经济领域,以强化产业体系,提升竞争力及加强为民服务的品质。农业资讯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推动农业国际网络应用之发展,构建农业资讯社群网络.农业推广主要包括农民辅导与优秀人才培养及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农业全球资讯服务网为方便民众透过网站快速查询各项农业相关资讯,农业易游网的建立使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2)作为以农业科技应用开发为主的高等院校,河北农业大学一直注重支持农业的发展。良种产业化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河北农大将推进良种产业化摆在校办产业的突出位置,以项目为载体,利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通过倡导成立农民技术协会、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创立农业教育系统科教兴农协作中心等方式,推进农科教结合,加速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1979年,河北农大就开始尝试以单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帮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送科技进山,使山区扶贫由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创立了先导型样板,被誉为“太行山道路”,至今已创造了10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科教兴冀、科教兴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经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模式和极力创新的政策环境。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总结多年科技推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构想,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创建了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具体组织形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中国农业正面临着经济转轨、国际化、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等一系列新型挑战。面对高新技术、新品种无法推广或多种磨损,成果转化率低,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遇到不同程度困扰,三农问题不断增多的现状,南京农业大学实施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创办科教兴农网站、电话咨询、协办报刊、制作光盘、出版科普书籍、远程教育等形式,为各类农业园区和企业、农民服务(图1)。

经过长期坚持实施多种多样形式送科技下乡,南京农业大学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多种适合不同地方的科教兴农模式。如,东海模式-综合开发服务;灌云模式-双向成果转化;洋马模式-特色产业建设;傅家边模式-科教兴山村;苏州模式-园区规划;红太阳模式-成果转让服务龙头企业等。坚持十多年的“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行程几十万公里,辙迹遍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地的60多个县(市),500多个乡村,每年有近3 000人次的师生在乡村蹲点和巡回指导,直接为百万农民服务。据初步统计,南京农大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和项目实施已经累计为社会创造了3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4 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的主要工作思路

发展我国农业产业要结合自身实际、依托高科技人才,立足生态,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多功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有:①研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道路;②发挥农业高校人才科技集成优势,配合做好“十一五”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及地方省市的具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应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档次,西部内陆经济稍落后地区则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全程质量管理;③发挥农业院校教育科技优势,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培养多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并为现代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④加强官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绿色生态战略,如建立由政府牵头,依托农业院校,农民、地方相关企业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基地;⑤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农业高校科研和推广机构的支农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推荐访问:农业产业 思考 高校 农业 研究


[关于农业高校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的研究与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