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作业巧设计,学习增活力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8 08:56:15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变传统形式单一被动、内容单调重复、方式简单枯燥、评价片面单调等作业组织、呈现、评价方式。探索“遵循学生生活现实、注重学生过程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依托撰写数学日记……”等个性化作业的实施途径及评价方式。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培养学生“用数学解释现实现象、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及主动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藏有数学,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关键词 应用意识;个性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0-0198-02

《數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立足小学教材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及个体生活体验,努力发掘有价值的综合实践专题活动、巧妙设计动手操作等个性化课外作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载体。

生命是独特的,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独特个体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基于此,我们尝试设计基于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的、适应每个学生个体的创新型作业,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在缤纷多彩的作业中体验“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受益终身”。

一、知识巩固型作业因凸显“三性”而精彩

(一)趣味性作业,让学生乐学乐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设计时,我们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把训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富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课后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让学生在新鲜、有趣、轻松的练习活动中巩固所学新知。

找一找。如,一年级学完“生活中的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10以内的数与生活的联系,可以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操场上,再引向校外,要求学生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物体”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请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通过画图的形式表示。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学习100以内的数奠定基础。

做一做。如,一年级“认识时间”也可以安排学生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玩具钟表,在“画钟面--做表针—安装表针—装饰钟面”的过程中,既可加深学生对钟面结构的认识,也能增进亲子感情,促进亲子关系。接着,在“拨一拨”的活动中深刻感悟拨出整时、半时的好方法。

玩一玩。“玩耍和娱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位有效方法。”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可设计“好玩的数学作业”,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习惯的一种好办法。如,低年级教学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渗透分类统计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份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巧妙设计一份图案,并统计出各种图形的数量,结合设计的图案说一段话。

做游戏、讲数学童话故事等这些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巩固深化新知。

(二)层次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须因材施教,要在作业量上、内容上、形式上有弹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充满探索、个性、创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1)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留教材中的基本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如教材中的星号题、思考题、一题多解等,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

(2)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學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学困生的课业负担。提倡作业的多样化和作业方式的“自由选择”。仿照“自助餐”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适宜的作业“套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供“补充餐”。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

这样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坚持了差异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有了选择的空间,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三)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要求人人会用数学,让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进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实践型作业打破传统的静态、单面模式,强调学生的尝试、亲历、实践。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作业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有趣,进而爱上数学。基于此,我们一直尝试着依据所学知识布置数学实践活动作业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效果真的很显著。如,学完《认识方向》,老师们会领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让孩子们观察学校每一栋建筑物的位置,回家后把美丽的校园画在图纸上。也可以告知家长,放学后领着孩子慢慢行走,将沿途的街道、临街建筑物等一一记录下来,回到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将自己每天上学的路线图画下来与大家共分享。

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日常实际问题为载体,精心设计一个个新鲜、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乘车的学问》《商场的打折问题》《窨井盖的问题》等等,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探究者、研究者、创造者。

二、新知预习型作业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操作活动前置,让低年级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便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

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虽然年龄小,但绝不是“零认知”,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设计一个个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各种操作性的尝试预习作业,为学生的尝试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尝试中思维,然后带着思考、带着困惑、带着期待走入课堂。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是多么好玩、有趣!

(二)问题导学设计,使中、高年级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陈省身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总喜欢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总设想在40分钟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新知。但遗憾的是,我们忽略了“数学是思考的产物,思考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学生的认知水平良莠不齐,自然有很多奇思妙想。想在40分钟时间内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总是难免出现对问题的研究像蜻蜓点水,给人以走马观灯之感。

“学习,不等于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不受上课与下课铃响拘囿的。他们生产知识、思想、方法,是不受课堂40分钟限制的。”设计课前预习研究单,不仅仅给了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同时也给了学生课堂交流的线索,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更有准备地学、更有准备地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感受学习的快乐,我一直尝试设计研究学习作业,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三、撰写“数学小论文”,在学以致用中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小论文,也可以说是数学日记。即,用确切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像解说数学问题或者生活现象,并用文字串成一篇文章。每学完一章节新知识,我们会要求学生以新知为话题写一篇数学日记,引发他们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感悟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为了让数学日记成为学生“最好的朋友”,我们特别重视对孩子们撰写数学日记方法的指导,除了利用课堂讲解,还通过书写评析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数学日记撰写的内容:写心得体会,即在学数学、上数学课后或做数学作业时的想法、体会、启发等;写疑难问题,即记录下学习中遇到困惑请求老师和小伙伴帮助解决;写创新发现,即在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想法、新主张、新创意等;写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有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景、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也可以写数学童话故事,即把所学的新知、遇到的数学问题,采用拟人的方式记录下来,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数学日记架起了“学数学”与“用数学”之间的桥梁,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的舞台,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以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基于应用意识培养的个性化作业,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了“让数学远离枯燥,让数学焕发美丽的光彩”“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教育目标。

推荐访问:作业 活力 学习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