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建设工程合同

《旋风九日》: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2 08:54:05   浏览次数: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夫人的邀请,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携夫人卓琳踏上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访美之旅。电影《旋风九日》将再现这段“美国往事”,大量影像片段都是首次公开,包括邓小平险遭美国3K枪手暗杀的相关影像

4个城市,80场活动,20多次讲话,20多次宴会,10多次与记者面对面谈话。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短短九天的时间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美国人民面前完成了一次盛大的“路演”。当时,国际舆论将这一事件视为战后国际关系的转折点,美国媒体大呼说,邓小平在美国刮起了一股“邓旋风”。

“这就是《旋风九日》名字的由来。”于5月15日上映的历史揭秘片《旋风九日》的导演傅红星在接受采访时说,该片首次披露了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的解密影像,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将邓小平访美遇袭等各种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搬上大银幕。

36年过去了,中美关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整体的走向依然是沿着当年邓小平定下的航道在前行。如今,再去回头看那段历史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不管是对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人,还是生活在当下的千千万万的年轻人。

找寻送牛仔帽的“牛仔姐妹”

休斯敦以西35英里,西蒙顿马术竞技场褪色的标语上写着“这是东西方碰撞的地方”。竞技场所有者路易斯·凡·德赖斯挂这个标语,是为了召集休斯敦以东的人们在每周六晚来这里看牛仔表演。

与往常不同的是,1979年2月2日这一晚,这里迎接了一位新客人一一中国的邓小平。

路易斯·凡·德赖斯17岁的大女儿凯莉戴着牛仔帽,骑马向邓小平而去。马停在了邓小平的看台前,隔着围栏,凯莉将手中拿着的那顶牛仔帽献给邓小平,凯莉的妹妹则将另一顶帽子献给方毅副总理。邓小平接过帽子戴在头上并向人们挥手,和大家一起鼓掌,脸上带着孩子般的笑容。那一刻,被定格在摄影记者的镜头中,也留在了美国人民包括凯莉姐妹的心里。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想到会找到这对‘牛仔姐妹’。”如今,傅红星谈起与“牛仔姐妹”的相遇依然充满欣喜,“这是最让我感到意外的。”

傅红星觉得邓小平接受牛仔帽那一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它反映了“邓小平真正赢得了美国人的心”。因为在那一刻之前,戴牛仔帽曾被认为是“戴资本主义的帽子,有损国格”。

剧组沿着邓小平访美的足迹来到西蒙顿那个马术竞技场,那里早己面目全非,竞技场成了一家石油配套生产公司,更不用说去寻找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牛仔姐妹”了。就在他们即将放弃时,石油公司老板提供了一个当时曾扶过邓小平上马车的老头,后来又从老头那里找到凯莉妹妹。于是,才有了银幕上对姐妹两人的采访。

搜集保存于美国的邓小平访美影像

或许因为这是一部揭秘电影,整个拍摄过程到处都充满了意外和惊喜,包括《旋风九日》拍摄的缘起也完全是一次偶然事件。

“我一开始是要拍卡特总统的传记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一个人物不断地在我眼前浮现,那就是邓小平。”傅红星说,慢慢地他将关注焦点集中在中美建交谈判和邓小平访美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意识到这“九天”的意义和价值,开始酝酿着拍摄一部相关影片。

到了2013年,曾执导过纪录片《小平您好》、后来成为《旋风九日》制片人的吕木子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在美国几家电视台和影像资料馆里发现了一些邓小平访美的影像资料,决定将这些“沉睡的历史”用电影呈现出来,于是吕木子开始购买这方面的影像资料版权,购买量之大甚至让美国人都紧张了。

除了历史影像资料,和之前拍摄《周恩来外交风云》一样, 《旋风九日》团队还采访了一些参与那九天活动的亲历者,包括当时接待邓小平的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先生,还有曾经出现在《周恩来外交风云》里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以及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等中美关系的关键见证者,而邓小平的贴身警卫、医生、专机机长,随同访美的记者,包括央视主持人赵忠祥等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还原了这段历史。

谈及电影采用历史影像资料与真人采访结合的拍摄方式时,傅红星坦言不能用以往欣赏故事片的习惯去要求本片,“我相信历史比故事更好看,事实比虚构更有魅力。邓公访美的九日可谓一部精彩的历险记,用电影表现出来一定更有魅力。”为了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剧情还邀请了《建国大业》的文学统筹董哲助力,身为80后的董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历史通”,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了如指掌,对年轻人的喜好也摸得通透。

惊险与温情并存

中美宣布建交后,反对的声音一直不断,气氛随着邓小平抵美日期将近而愈发紧张。就在邓小平访美前几天的一个傍晚,中国驻美联络处大门被人砸了,门楣上的国徽被撬了下来,联络处的标牌还被泼了油漆。《旋风九日》首次曝光了历史的另一面。傅红星说:“访美是有危险的。过去我们只看到红毯、礼炮、宴会,但实际上,邓小平访美九日惊心动魄。当时保护邓小平的警卫张宝忠告诉我们,他每天就睡在邓小平房间客厅的沙发上,手枪一直放在身边。”

《旋风九日》中有这样一幕:就在邓小平赶往西蒙顿竞技场之前,当他从宾馆下楼准备出门乘车时,突然一个人直冲过来,美方担任安全警卫的保罗·凯利疾步抢上前将对方击倒。瞬息之间,一场由美国最老的恐怖组织三K党精心策划的刺杀事件化险为夷。

尽管这一情节在文本中早已有所披露,但影像资料却是首次发布。为了确保电影的客观真实性,剧组千方百计找到了当年参与处置该事件的中美两国安保人员,如时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的孙勇以及时任邓小平警卫参谋的张宝忠,回顾当时与美国特工合力保卫邓小平的情景。

正是由于这次遇袭事件,凯利、孙勇和张宝忠结缘,成为超过36年的挚友。在电影中,他们不仅口述当年全城警戒的危险局面,更轻松搞笑地向好友“表白”。

“这些贴身保镖的私人友情,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太平洋两岸大国之间的融冰时刻。”吕木子说。

邓小平访美期间,基辛格与他的相会则表现了两国政要人物之间的友谊。就在2013年剧组前去采访时,91岁的基辛格对当时与邓小平的“相会”仍记忆犹新。

在邓小平访美的头一天,基辛格作为球迷到西雅图看一场有苏联人参加的足球比赛。“我给邓小平下榻的旅馆留了一个便条,告诉他我正在西雅图,希望去他的房间拜访他。”多年后,基辛格回忆说,“邓小平给我回话说,我已经在华盛顿拜访过他,现在应该是他来拜访我。不久,邓小平就从他下榻的旅馆步行到我下榻的旅馆,来到我的房间。这一下在安全保卫人员中引起一阵忙乱。”

虽然两家旅馆相距不远,不过也是要上街的,这临时的安排让安保人员措手不及,只得封锁附近街道,一度造成当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堵塞”。

希拉里“惊鸿一瞥”

尽管影片首次曝光了许多当时的影像,但囿于篇幅的原因,有些精彩的故事还是被剪掉了。“要从五部片长容量的素材里剪出94分钟的影片,总是让人很纠结,有很多珍贵且有意思的故事都舍不得放弃。”傅红星说,比如邓小平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厅发表讲话的那段往事。

当时,美国为了表示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和友好,特意在刚建好的国家美术馆东厅安排了一场演讲,这一美术馆的设计师正是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原本是好意,未曾想邓小平演讲时音响出现故障,台下好几百人根本听不清他在讲些什么,嗡嗡声一片。邓小平发现后也不慌张,很快调整说话的内容,自己尽量少说,而是让当时的翻译杨洁篪(现任国务委员)直接用英语讲出。

后来才知道,贝聿铭在设计美术馆时原本就是为了安静,所以里面没有声场。

在当时,邓小平访美一度遭到某些美国政客的反对,这其中就包括希拉里的政治偶像戈德华特;而后来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日前宣布参与总统大选的希拉里,也首度在中国电影中亮相。傅红星告诉记者,在戈德华特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一直把反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一直是参议院最强硬的亲台分子。1960年,年仅13岁的希拉里就曾做过1964年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国会参议员戈德华特的竞选团队义工,不过当时戈德华特吸引她的主要是他在医疗改革和民权法案等方面的主张,这对希拉里影响深远,医疗改革也因此成为希拉里从政以来一个标签议题。

在电影《旋风九日》中,除了邓小平访美时戈德华特避而不见的这段历史被重提,希拉里也出现在影片中,而除了希拉里在影片中的惊鸿一瞥,当时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著名外交家及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等诸位美国政坛重量级人物,也纷纷出镜回忆自己与邓小平交往的点点滴滴。

现在回头去看《旋风九日》的拍摄,傅红星觉得带有一种抢救历史的性质。当年的那些当事人很多都年事己高,卡特91岁,基辛格92岁。老布什91岁且身体状况不太好,当时剧组己赶到休斯敦老布什所住的医院门口,但最终因为身体原因而作罢。而当年参与签订中美科技协定的美国能源部长施莱辛格,2013年下半年时表示愿意接受采访,不幸的是等到2014年4月剧组出发去美国前夕,他就去世了。

当然,也有一些因不可控因素而造成的遗憾存在。就像在采访美国政要前都需要经过审批。制片人吕木子介绍说,采访前政要的时候,要经过安全部门审核,每个人员都要递交简历和照片,有一些问题需要回避,还有一些地方不让拍。“而事实上,这段历史已经算是对中美两国最没有伤害、最没有争议的历史了。”

比如剧组想进入邓小平当年参观过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拍摄,但被拒绝了。“原来我们一直说中国的审批如何如何,结果美国也是对等的。”吕木子说。

回顾“旋风九日”的现实意义

“这九天,是新中国第一次中国文化美国行,是‘纸牌屋’上空的中国旋风,是当代中国梦的起航,是改革开放的开篇大戏。”傅红星说,随着《旋风九日》项目的推进,他对邓小平访美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实,在《旋风九日》的导演看来,这九天对当今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的影响更为深远。故此,傅红星在《旋风九日》的宣传片中,特意邀请俞敏洪、姚明、朗朗等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美交流的增多,更多的国人选择走出国门,俞敏洪顺应学英语的潮流创业;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面孔也越来越多地出观在了世界的大舞台上,姚明成为美国NBA的第一人并获得巨大成功。

“如果不是邓小平推动了中美建交,鼓励留学生出国,扩大了北大英语系的招生,我就考不上北大,也没有现在的新东方。所以当我知道我有幸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时,我就很兴奋地赶过来了。”俞敏洪在《旋风九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邓小平访美九日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这部影片让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的决策和路线是没有错的,这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改革开放的决策不确定以及争议邓小平的声音,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回击”。

邓小平访美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邓小平访美35年后,已经90岁高龄的卡特先生回顾那段历史时仍然坚信,当年他和邓小平做了正确的选择。

“几乎每个美国总统在竞选期间都会对中国持反对态度,但是一旦上台执政就会看到,我在1979年所做的,邓小平在1979年所做的,对两国都十分有益。”卡特说。

如果卡特和邓小平当年的中美建交谈判没有成功,整个世界的格局会是怎样?对于这个问题,摄影机前的卡特回答得斩钉截铁,他说,“整个世界会大不同,会比现在更糟糕。”

“中美关系已经进入3.O时代,未来如何走当然要回头看看当时1.O时是怎么走的。”傅红星认为,正如《旋风九日》最后一幕所表现的那样,今天的中美关系依然沿着当年的那条航道在前行。

推荐访问:历险记 旋风 访美 邓小平


[《旋风九日》:邓小平访美历险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