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知识产权合同

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1 08:52:05   浏览次数:

摘 要:循环经济理念是人们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循环经济在不同行业之间、在社会的层面上,通过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产业组织的科学组合,促进经济运行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首先在国外出现,最初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上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到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其核心就是3R原则。

(一)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

要求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属于输入端方法。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二)产品的再利用(Reuse)原则

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属于过程性方法。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饮料瓶和包装物,目的就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三)废弃物资源化(Recycle)原则

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属于输出端方法。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再循环。在生产中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利用高科技,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式直线生产流程的线性过程,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是相对的,以物质为特征(叶文虎,2002),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生产过程。通过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达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王金南,2002)。循环经济模式适用于工、农、商业等生产和消费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它不光适合经济领域,还可以在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给人口控制、疾病防治、城市建设、交通控制、防灾抗灾等社会管理活动带来启示。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在考虑自然时,不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全新的内涵。

(一)尊重生态规律,确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力图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但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应当作为社会共有财产进行定价,使生产者按照费用最小化的原则节约使用。新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确立新的经济观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和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经济活动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不仅包括少用资源,降低消耗,而且包括资源的综合使用,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化率。因此,与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经济相反,循环经济以低消耗、高效率、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是对传统的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根本变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形成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确立新的生产观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则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依据生态规律,通过工业或产业之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依靠技术系统,在相关企业间构建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圈,大幅度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形成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使尽可能多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尽可能实现物尽其用,达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倡导绿色消费,确立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消费的观念。强化节约意识,鼓励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循环经济既是实现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又是一种具体的经济形态。在现实中,政府所制订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是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纵观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法律体制的建设,政策的引导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国梅,200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和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环保化和治理污染的产业化。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负有引导责任,制定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石油替代产品开发的财税、价格、投资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编制各项发展规划,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建设节水型城市。

完善环境法制,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和配套环境法律的制订进程。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

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层面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循环经济论纲[J].中国发展,2002,(2).

[2]王金南.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J].中国发展,2002,(2).

[3]周国梅.中外循环经济比较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5.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