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民办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的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6 08:47:19   浏览次数:

[摘 要] 专业建设有助于民办高校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日渐成为共识,据此,构筑什么样的理念、建设什么样的专业、形成什么样的机制、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进而铸就“品牌专业”形成一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发展面前的重大课题。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为例,就专业建设的内涵、内容体系进行分析,得出加强专业建设的对应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116-02

一、专业建设之内涵

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属综合性高职院校,学校章程第七条中明确规定学科发展定位是“以工学学科门类专业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门类专业协调发展”。围绕该学科发展定位,其在十几年办学历程中逐步衍生出44个专业,分属8个专业大类,其中:电子信息类(6个)、财经商贸类(9个)、交通运输类(5个)、教育与体育类(4个)、旅游类(2个)、装备制造类(6个)、土木建筑类(6个)、文化艺术类(6个)。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4个专业大类23个专业属于工学,占比52.2%;财经商贸、旅游两个专业大类11个专业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占比25%;文学艺术大类6个专业属于文学、艺术学,占比13.6%;教育与体育4个专业属于教育学,占比0.09%。现有学科种类较为齐全,各学科间的权重比例基本符合学校章程的有关规定。但是,专业建设存在着品牌效益不好、专业特色匮乏等问题。工科专业虽为重点专业,至今却没有突出的建设成果,省示范专业、市重点专业、申本专业也未起到龙头的作用,专业群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单打独斗与吃大锅饭的现象同时存在。因此,专业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二、專业建设之重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本身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要求必须加强专业建设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化的同时,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承受着来自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多元竞争,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的生源减少的压力,一所学校如果不能顺势而上做强、做特,就迟早会在多元竞争的挤压下失去发展空间。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专业的竞争。一所学校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往往就是因为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树立品牌、凝练特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加强专业建设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增速放缓、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加快的新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调整要求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的调整。坚持服务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历史使命,也是立身之本。谁不对接产业、服务需求,谁就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坚持服务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的任务。

(三)专业认证和评估要求加强专业建设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国家对高校办学的管理和监控也在相应加强,监控的手段主要是“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认证、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其中,专业认证和评估就是一项重要内容。

三、专业建设之实施路径

(一)转变观念,落实组织和制度保障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加强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不仅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要深入认识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手段、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为专业建设提供长效支撑。

理顺机制,提供保障。发挥各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负责人、专业教研室的作用,完善专业的规划、论证、申报、建设、评估等工作制度,理顺相关工作机制,促进专业建设顺利推进。

(二)准确定位,科学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定位一般要比学术型本科院校更具体、更贴近实际需求。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知识文化范畴,以知识、学科为主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属于技术文化范畴,以技术、行为为主体。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本位,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理论体系设置课程,强调学生所学知识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高职教育则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为抓手,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来构建课程和组织教学。而与中职相比,高职专业体系又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专业设置应结合院校办学基础,遵循适度发展的原则,做到专业属性明确、专业名称规范、专业内涵与外延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度、课程体系先进,并力求与国际同类教育接轨,可以与国外院校进行交流与合作。目前,我校招生专业较多,建议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减少专业数,一般认为30个左右的专业有利于开展各项工作。近年来个别招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应进行论证,若确有前景的专业,应大力支持,给予其一定的培植过程。

(三)抱团发展,强化拳头专业

建设专业群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优势,共享优质师资、实训和校企合作资源,用优势专业影响带动群内专业,实现聚合效应,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使群内各专业互相依赖,互相支撑。我们建设专业群,要综合考虑产业链、行业职业群和建设基础来构建专业群,每个二级学院至少要建设一个富有行业特点的“旗舰”;要利用省示范专业、市重点专业、校申本专业的优势来加强其项目建设,每个优势专业都要彰显其专业特点;要用对学科、专业、专业群的良好把握来创新建设专业群,激活现有资源。2017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中,我校选手在20个参赛队中排名第二,荣获一等奖。

(四)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改革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次专业课程体系。组织由企业现场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未来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实施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带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以行动导向编写与专业技能要求相适应的教材,依据工作过程分析,以岗位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组织教学活动,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岗位工作特点,融人文素质、技能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模块于一体,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系列核心课程。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专业+车间/公司”“专业+项目+服务”等培养模式,使职业技能和素质更加符合岗位要求,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加强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引进小微企业进校运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践操作提供多种途径,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在具有真实工作氛围的实习实训场所,按照生产或工作任务组织学习,保证高职阶段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团队建设,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实施现代学徒制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唯一途径。每个专业的学科性质、行业背景、课程结构、教学模式、人才需求自有特点,培养经验、评价方式、教学团队自有优势,实施现代学徒制时要有意识地强化专业特色,如,“橱柜车间”“服装加工厂”“斯玛特创客圈”“剪纸大师工作室”等生产性实训室都可以作为现代学徒制工作车间,实现车间与教室的统一、师傅与老师的统一、作品与作业的统一、学徒与学生的统一。

(五)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引导激发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职业发展,必须具有“双师”素质,具有工匠精神,要具有职业情意。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职业;要具有职业理想,对职业有敬畏心、责任心、职业心,工匠心,有热情、激情和感情投入;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把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传递者和合作者,把课堂当作师生互动、知识探究、个人智慧展示的场所;要主动发展自我,有意识地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现代化信息能力。

因此,建议在我校积极推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日程。建成后的教师发展中心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各项培训,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维发展,让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沙龙、教学午餐会、技能竞赛、教师工作坊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学效能感和责任心,提升科研主动性和参与性,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激发科研主动性,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与此同时,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质出发,激励中青年教师走入企业,走入行业,在企业、行业接受挂职锻炼,了解掌握新领域新科技的知识和技术,从社会需求和行业最新动态中感知专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六)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职业岗位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虽然不同基础与区域的不同高职院校,各自抉择不一,但一所院校要提高质量、提高水平,就必须不断对专业进行剖析、反思与重构。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机制,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把专业建设与招生就业结合起来,定期对专业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灵活的专业建设反应机制,在加强主干专业、长线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辅以短线专业、热门专业、

新兴专业的补充,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向,加强对高职专业设置、标准制订、课程开发的动态性研究构建专业开设、课程实施与招生就业的协调机制,在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赵玉虹.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初探[J].长春工業大学学报,2011(6).

[2]张带好.浅议如何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商,2013(12).

推荐访问:思考 高职院校 建设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