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路在何方?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1:57   浏览次数:

【摘要】 以大漆为媒材的髹漆艺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中历史最为悠久、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门类。艺术院校已经成为漆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但我国高校漆艺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不通过院校系统教育、缺失学术交流,中国漆艺很难得以传承发展。高校漆艺教育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须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漆艺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漆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漆艺及其传承发展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蕴藏着浩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大漆艺术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漆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已能用漆在陶盂或木器上绘画花纹。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这门以大漆为媒材的古老艺术是最为悠久、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门类,它与水墨、陶瓷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艺术。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漆艺的存在不仅呈现了一种完美的视觉艺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艺精神的物化形态。今天我们审视漆艺作品,除了得到高品质的艺术享受外,还能强烈地感受到一门古老艺术从8000年前徐徐走来、传递出的文化气息与人文精神。

大漆,这种由中国古人率先使用的特殊天然涂料,具有神秘、深厚、含蓄、温润的物质美感,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大漆中隐含着东方人特有的情趣,其包蕴的东方哲理及独特的艺术语言仿佛是远古文明的回响。这种深邃、朴素、含蓄之美至今仍然深深地打动着现代人。在不久前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漆艺的平面画种——漆画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展区,南京艺术学院李永清老师的漆立体作品《循之路》获得十二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金奖提名等,都标志着漆艺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已得到了中国艺术界广泛的认同。本届美展,参展的漆艺作品半数以上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获奖作者更是清一色出身高校。事实证明,艺术院校已经成为中国漆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20世纪40年代,留日归来的沈福文先生首次将漆艺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为漆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艺术类高校开设了漆艺课程,近年来包括中国美术学院在内的多所美术院校几经发展形成了漆艺专业。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培养了大量现代漆艺的中坚力量。大批漆艺专业毕业生从高校走入漆艺产业第一线,高校承担着中国漆艺继承、发展、壮大的重要责任。然而,目前我国的漆艺产业发展的处于低潮期,一些漆艺工厂因创新不足面临倒闭或不景气的状态,究其根源在于现代漆艺教育的落后。如何重塑现代中国漆艺教育体系,实现漆艺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如何培养出优秀漆艺人才继续推动中国漆艺的发展?高校作为漆艺学科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责任重大。

二、中日韩高校漆艺教育现状之比较

与邻国日本相比,我国的高校漆艺教育起步较晚,在办学规模、教学基础设施、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日本的高等漆艺教育历史悠久,如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漆艺专业有101年的历史。而韩国的漆艺高等教育虽然比我国起步稍晚,却建树颇大。漆艺已成为韩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象征之一。政府和民间组织不遗余力地保护传统技艺、经验,并为其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培材大学等16所综合性大学先后开设了漆艺专业和课程,师生及研究人员多达数千人。在韩国,院校是漆艺传承、研究及开发的主体力量,高等院校充足的资金保障、优质的师资队伍及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体系,使韩国漆艺在继承与发展、教学与科研等各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面对与日韩之间的巨大差距,反观我国的漆艺教育,近年部分院校因各种原因甚至要求撤消漆艺专业,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漆艺走到了求创新、图发展的生死关头。事实证明,单纯依靠传统漆艺产业的师承模式是行不通。从院校和传统漆艺产业的关系来看,双方各行其道,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对漆艺产业也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缺乏院校的系统教学,缺乏学术交流,创新不足,固步自封,中国漆艺是很难得以传承发展的。因此,我们应积极向邻国学习,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校漆艺教育与科研体系,使其承担传承、研究、交流等重要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漆艺课程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如学科定位模糊、科研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急需更新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高校漆艺的教学质量、毕业生专业的进一步提升和未来发展,乃至影响整个漆艺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三、关于我国高校漆艺教育之路的思考

中国漆艺教育路在何方?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深入思考:

(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漆艺教学的创新,就是在继承传统工艺材料技法的基础上,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下视觉创造。中国历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漆工艺技巧。仅据明代黄成《髹饰录》所载,中国古代大漆修饰技艺就有十四类一百余种之多。传统技艺创造了漆艺历史上的无数辉煌,放弃优秀的材料语汇和工艺特点,就等同于放弃漆艺的立身之本。材料和技艺,两者共同构成了漆艺的基本语言体系。漆艺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漆多样的表现技法和语言方式的途径。然而由于培养条件的限制,一些院校并不能规范地进行漆艺传统技法训练。很多地方院校并没有将大漆作为主媒材教学,学生不懂“漆”性,对作为漆艺正宗的大漆全无概念,导致学生对漆艺的认识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所以在专业建设之初,就应当建立以大漆为主体材料的教学体系,确保不失漆的底线和内涵,让学生先懂“漆”后知“艺”,了解传统工具、材料和漆工艺技法,接受涂、裱、磨、撒、堆、填、刻、刮等传统技艺的洗礼,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漆艺质材、技艺及图案表现的美感、意境、情趣,从而正确地跨入漆艺的门槛。另一方面,继承传统并不是无条件照搬古代文物的器型、纹样,简单的拷贝复制只能使漆艺的发展走入死胡同,最终走向消亡。正如清代国画大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古老的漆艺想要焕发青春,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提倡新材料、新技法、新风格的应用,同时也是善于把传统质材、技艺和当代艺术观念相结合,以新的形式、内容创造出富有时代特点、反映时代审美、弘扬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传统与创新相互结合,融会贯通才是当代漆艺发展的必然。

(二)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

高校是艺术教育的沃土,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如何定位漆艺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基础训练、审美、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大漆材料操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漆的本质是工艺性的,多数院校在目前教学中也是以漆工艺为基础。然而,面对着中国漆艺漫长的发展历史,漆艺学科必须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漆艺学科与传统漆器工厂的培养方式截然不同。“漆”对漆器工厂来说一种生产原料,是其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在漆艺教育体系里,漆是一种语言载体,是实现自身艺术理想、呈现作者丰富情感与想象的文脉语汇。工厂的训练是以达到行业标准即工艺规范为目标,工厂的学徒需掌握产品的加工工序,底胎的加工、底板制作、裱布、刮灰、下涂、中涂等标准的工艺流程;而艺术院校的教学对象是以艺术素质、设计理念见长的高校学生,课程的核心是塑造学生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的系统性,锤炼其艺术语言,培养学生成为漆艺未来发展所需的创作型、设计型人才。由此可见,与传统漆艺产业相比,院校教学的优势在于培养有创造性和审美能力的行业精英,而不仅仅是一个会做漆的产业工人。所以高校漆艺教学应当明确学科定位,突破思维定式,重视当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现象,研究漆艺与现代设计发展方向的结合,探索漆文化创意产业化的可行性。

(三)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学科发展的方向

一个普遍的市场规律是,当需求量旺盛时,供求关系能催生出优质的产品在市面上流通,带动该行业迅猛发展。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的动向,同样是高校漆艺教育考虑的重点。纵观漆艺发展史,大漆艺术品内蕴的光泽、深邃而含蓄的艺术魅力与中国传统的东方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在中华民族崛起、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下,这样的文化需求带动的市场需求也决定着漆艺学科的发展。在漆艺学科的教育体系中,更多地关注漆艺创作与当下文化市场的需求,适当引入产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积极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漆艺行业的认知度。加快实现产学结合,把部分工艺制作课程搬到企业的车间进行,弥补高校漆艺教育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反过来,院校教学中产生的优秀创意又可以反哺企业,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这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双赢的良性循环。未来高校漆艺教学当紧密结合当代文化和审美的需求,紧密结合产业市场的动态,文化产业和市场开发两条腿走路,才能使高校漆艺教育成为漆艺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真正达到了漆艺教育生态的平衡。

四、结束语

“少年强则国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辈的漆艺人才,是中国漆艺未来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重视漆艺及与其相关学科的教育,为中国漆艺的当代发展培养有恒心、高水准的后续力量,是高校漆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导学生合理定位,推陈出新,走进生活,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符合时代审美及中国当代文艺精神的现代漆艺作品是广大高校漆艺教师的心愿。祝愿漆艺这门古老而年轻的传统工艺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金晖.当代院校漆艺学科的六个错位[J].装饰,2010(9).

[2]葛培,吴可人.中国漆艺的文化教育[J].中国教师,2007(11).

推荐访问:路在何方


[路在何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