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程贵与津浦铁路员工抗日南撤追记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30 08:41:26   浏览次数:

工作的职工子弟21人及沿途零星招录的人员),未归的近200人,其中少数人留在南撤沿线工作,参与当地的铁路建设成为铁路技术骨干,如柳州、西安、汉口等地,汉口还建有徐州铁路员工新村。其中有186名员工牺牲在南撤沿线。特别是在南丹,36名员工(不包括家属)惨遭日军杀害。南丹在广西、贵州两省交界的大山间,那里桥隧相连,坡陡弯多,由于当时的火车头都是蒸汽机车,遇到爬坡时动力不足,需要两台机车共同着力,前拉后推方能吭哧吭哧地上行。桂林失守后,程贵带领车队由黔贵线向都匀方向撤退,行至南丹时因坡陡达32度,只有被迫停于坡前,驻南丹日军便追而围杀,向手无寸铁的铁路工人疯狂开枪,当即有36名员工身亡,惨不忍睹,至今尸骸难寻。沿途中,一些随行家属也未能幸免,其中有程贵的二哥程泰、三姑和表弟等。牺牲的员工中,最小的尚不足12岁。由于该小孩他的父亲在南撤途中疟疾频发,终于体力不支,病死在途中。程贵为了照顾他,吸收他为铁路员工,安排他从事电话接线工作。接的是那种原始的交换机,电话来了,翻开一个小板,然后再将需要通话的线插入插孔。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孩也死在日本人的枪下。还有一个叫宋万红的员工,也只有十四五岁,当时他随剩下员工家属徒步从都匀向贵阳撤退,日本人的马队在后面追赶,由于每人身上都背着分发的米袋,宋万红年幼,为了减轻负担,便将米袋藏匿在一草垛中。当看到日本马队离开时,宋万红返回取米袋,哪知日本马队突然返回,看到宋万红,便用刺刀将宋万红当场捅死。还有一位姓左的员工,参与南宁机务段镇南关工作时,全家六口全部遇难。

衡阳大战前,程贵护送蒋介石到冷水滩

1944年6月,中日衡阳会战前,天气出奇地闷热。一天,程贵突然接到秘密通知,说蒋介石要乘坐花车去衡阳视察。那时没有专列,坐的是花车,行驶速度最快也就是80多公里。当时程贵负责桂林机务段工作,陪同上司完成负责段内的行程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程贵丝毫不敢懈怠。因为铁路是准军事化部门,上级部门还特别授意程贵穿上军服,佩带军衔、短剑。为了保证安全,程贵那天作了极其周密的布置。由于当时的湘桂线地基不好,轨道的钢材质量差,润滑油又差,火车在上面行驶,甚至能将铁轨刮出铁屑来。为了让蒋安全舒适,程贵特地从徐州来的最好的火车司机中挑出刘汉宁、卜昭陶二人驾驶。由于老式蒸汽机车的机头与车厢的连接是一种特殊的钩子,火车开动时,一触一触的会使人感觉不舒服,因而对司机及司炉的技术要求极高。上车后,可能是大战在即,蒋介石的神情显得特别凝重,周围人也都噤若寒蝉。火车行驶了一阵,蒋介石突然问,火车开动没有,程贵说已经到了冷水滩。因为,程贵机务段所管辖的范围就到冷水滩为止,过了冷水滩就是衡阳机务段了,将由衡阳派来的机头拖着继续运行。当看到衡阳机务段的车头将蒋的花车拖走后,程贵如释重负。问司机及司炉途中有没有问题时,司机说,着轴了。意思就是由于当时润滑油差,车轴经常发烫,差一点轴与套咬死。如果在中途轴被咬死,车停在半道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可是捅天的责任事故。

痛定思痛,程贵决定自力更生炼制润滑油。由于湖南盛产桐油,而桐油经过提炼可以成为润滑油,于是,程贵决定购买湖南桐油炼润滑油。为了保证质量,程贵亲自负责炼油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亲临过问。哪知就在快要出油之时,炼油锅突然爆炸,油花四溅,在场的工人都惊惶失措,以为程贵完了。后来一看还有气,决定送桂林医院抢救。当时没有救护车,工人只得用压道车送,就是两个人互相压的那种车。一直送到桂林十字街一家最大的医院,经过治疗,虽然没有留下残疾,但是面部、身体的其他一些部位仍然留下了很多斑点。

鉴于程贵为抗日所作的贡献,国民政府授予他海陆空甲等乙级奖状,并颁发纪念章。但是,当年护送蒋介石去衡阳视察的一段真实经历从未见过公开报道。

在艰苦的岁月里,程贵与同伴时刻想到中国火车事业的振兴,他与同伴们设计生产了第一台“米许林”轻型火车头模型

抗战期间,国内奔跑的火车全部从国外引进,几乎清一色是美国的卧虎式、英国的五字头,还有日本的,没有一台机车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后来,虽然中国人能够设计自己的机头了,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仍无法完成自己设计的产品,还需要英国人生产制造。对此,由德国人创办的青岛四方机场培养出来的程贵求进步、肯钻研,一心想要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一番贡献。因此,尽管南撤过程中日本人不时地轰炸、骚扰,条件极其艰苦,他仍憧憬未来铁道事业的美好前景,决心与他的同伴们搞一台自己设计、自己生产的轻型火车机头模型。他根据战时的需要,设计出适合战时铁路状况能灵活运行的流线型火车头模型,并命名为“米许林”。机车模型完全按照正式火车头的标准同比例缩小,所有零部件包括一切仪表,都采用国产的。考虑到燃料系统无法烧煤,他便利用擦机车的废油棉纱代替,使得模型能够有正常的动力运行。当程贵主持设计并与同伴们亲自动手制作的“米许林”轻型火车头模型一经亮相,便轰动了整个桂林,得到同伴及各界的交口称赞。虽然当时的桂林已处于战争的危难边缘,但还是举办了盛大的桂林工业展览,特地将“米许林”火车头模型放在展览馆的突出位置展出,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的黄旭初亦陪同国民党军政要员白崇禧参加了这个盛典,亲自观摩了“米许林”,黄旭初还将亲笔题词“长风千里”的条幅送给程贵;桂林的《大公报》女记者子岗在《大公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则盛况,刊登了参与员工与“米许林”轻型火车合影的照片。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还闹着要坐一会这个小火车,结果,照片中左一的员工亲自启动了“米许林”车头,让白先勇坐在后面绕了一圈,并留下极其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年幼的白先勇高高地坐在开动的机头模型上,由衷地骄傲。不知现在台湾的白先勇先生看到这张照片有何感慨。

不久,日本人攻占了桂林,这台来之不易的“米许林”轻型火车头模型便遭到了破坏。

程贵与同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全部精力参与了湘桂线建设,日本人占领桂林前,他们又忍痛破坏了十三辆最新式火车头以及其他火车设备

在南撤的过程中,程贵与他的同伴们绝大部分时间参与了湘桂铁路桂林—柳州—衡阳段的建设、改造。程贵还受命担任桂林机务段段长,段英俊负责来宾铁路机务段,其他南撤的津浦员工们也大多担任了该项工程的主要技术工作。这条当时由石志仁任局长,赵四小姐的二哥赵国栋(当时人称赵小胡子)任副局长的线路,修路时,资金匮乏,便由赵国栋的夫人到英国游说募捐,募多少钱开多少工,因此工程建设断断续续。程贵负责桂林机务段时,在近五年的漫长时间内,与津浦线南撤的员工,春夏秋冬全部住在废弃的铁皮车厢里,冬天冻得要死,夏天热得要命,很多人感染上疟疾。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片非常紧张,以致得了疟疾的员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经常反复发作,异常痛苦。不少员工及家属由于疟疾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日军进攻桂林时,员工们开始向贵州的都匀方向撤退。黔贵线只能到达都匀,因为都匀前面有一座煤矿,需要利用这个煤矿补充燃料,故而火车道只修到了都匀,过了都匀便没有火车道了。撤退的员工及家属只得徒步。为了阻止日本人使用现有的铁路资源,临行前,大家心疼地将中国人自己设计、英国人制造的用于湘桂线的十三辆火车全部进行了技术性破坏,一旦日本人败退,可以很快修复使用。员工徒步撤退到贵阳的都匀才安全,因为日本人的先头部队到达都山就没有能力继续西进了。

撤退时,考虑到目标小利于安全,程贵设法筹集了部分资金,为部分人发放了遣散费。其他人继续随程贵向四川綦江集中,那里有津浦铁路局綦江暂留处。到了綦江,大家感觉终于回到了娘家。正好,当时国民政府有着想修一条綦江到重庆的铁路,进而贯通成渝铁路的初步规划。因此,程贵及同伴就留下来参加了西南铁道局筹备处(设在重庆上方寺)的綦江到重庆铁路的勘测工作。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成渝线未能开工,但程贵与同伴先期的努力及留下的勘测资料,为建国后成渝铁路的建设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刻,回家了。为了纪念那些永远留在南撤途中的战友,程贵首议:建立纪念碑以激励后人

成渝铁路计划短命夭折,当时的铁路部门便将程贵等人从四川调往陇海线,从宝鸡又到西安,程贵改任西安机务段段长。有一天,突然广播中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整个西安沸腾了,到处烟花爆竹,人们奔走相告,抗战胜利了,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当天,程贵命令所有停在西安的列车全部鸣笛,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日军无条件投降后,9月初,程贵即将随行工友分三批送回徐州。津浦的员工经历了七年的辗转,终于可以回家了。当时没有专门的客车安排他们回家,但他们情愿坐在高帮车上,就是那种专门运煤、拉货的列车,毫无怨言,不顾风吹雨淋,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9月底,徐州机务段任命程贵为津浦铁路管理局津兖段徐州办事处处长,随程贵一起返回徐州的147名津浦员工均得到很好的安置。这批历经风雨幸存下来的津浦员工,建国后全部参加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建设,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1947年5月,由程贵倡议并主持,徐州机务段承办,在云龙山北麓修建了全钢铁结构的亭子,上面有蒸汽机车模型、风向标,冒烟的火车头能随风转动。亭子呈三角形:一面正对徐州老机务段,喻示着南撤死难员工魂归故里之意;一面是时任津浦铁路管理局局长的陈舜耕题写的碑名;一面是以时任副局长的沈文泗名义实际由程贵秘书李庆多撰写的碑文,碑身上镌刻着186名殉难员工的姓名。纪念塔新颖别致、庄严肃穆,颇为壮观。

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亦为纪念徐州各界抗战烈士题写了“中原血垒”四个大字。

纪念塔落成的那一天,场面隆重。除徐州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外,程贵全家及全部南撤员工均参加了典礼。其中,剪彩活动由程贵尚在徐州读高中的女儿程秀兰进行,表示对程贵七年所作贡献的嘉许,同时也在昭示、激励后人振兴中华、不忘国耻。

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亭子上的风向标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徐州铁路分局职工、家属、学生共3万多人捐款20余万元,按照历史的原貌重新修复了纪念碑。

(责任编辑:巫勇)

推荐访问:津浦铁路 追记 抗日 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