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课程体系设置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39:16   浏览次数:

摘 要:基于现代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必然性的观点,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即以促进学生顺利考研、出国、就业为目标进行分流培养,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科学及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了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课程体系设置。

关键词:三个导向;课程体系;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159-02

一、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内涵及其必然性

(一)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时期内,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1]。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特色等。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指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学生群体特点、社会需求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地建构、组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多元化,从而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需求多样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必然性

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动因。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历史性地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学生人数日益增加,生源类型和层次趋于多样化,个人差异增大。这一发展过程必然要求高校打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剧了学生在年龄、知识、能力、入学基础、社会经历、个体的价值取向、需要、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性,为每个个体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训练,使每个个体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体现个性化培养。

4.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和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自觉意识。其本质是一种主人翁意识。它包括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时代意识、专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3]。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对世界、对社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特别是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今后就业去向的关注,导致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获取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更强烈的自主性,不满足于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对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实质是在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群体特点、社会需求等综合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个人全面和谐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三个导向”为核心进行分流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只有符合市场需求、职业需要等才有助于受教育者未来职业发展。二是预见性原则。虽然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一个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目标,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要求目标的确定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需要。三是科学性原则。教育具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学科发展也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科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四是层次性原则。由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要求人才培养要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要。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200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为继武汉大学(2002年)、长安大学(2002年)之后第三所在本科阶段开设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根据对2009届至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为直接就业、考研升学和出国深造三个方面,其中就业与考研所占比例较大。

基于人才目标制定原则以及大学生择业总趋势,我们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以学生顺利“就业、考研、出国”为导向(简称“三个导向”,下同),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时代发展接轨,通过引导大学生加强技能培养或者通过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将大学生塑造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应用型、精英型和国际型人才。这三个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执业技能;以“考研”为导向,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从业能力外,还应强化其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出国”为导向,则还需强化国际留学基础与能力。三个导向各有侧重但也有共性:一是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即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二是具有扎实的从业技能,如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要从传授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对知识的适应能力。

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意愿以及社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合理分流。以学生自愿和学生的就业意向为原则进行分流培养,充分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要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如前所述,三个导向既有共性也各有侧重。学分制的实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平台。课程设置上,具体表现在课程结构体系的建立要在保证基本的主干课后,专业方面课程呈树状分布,以不同的專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由学生选择: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适应学生的多元需要。

围绕“三个导向”,我们提出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

“宽基础、活模块”模式是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和从业素质的基础上,为适应学生就业、升学、出国的三重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实施“宽基础、活模块”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活动。相应课程设置如下。

(一)理论基础课程

由四类课程组成。一是数理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二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三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遥感原理、地图学、辐射传输理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自然灾害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数字摄影测量、地统计学、定量遥感等课程。四是遥感应用课程,包括微波遥感、热红外遥感、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激光雷达原理与应用、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等课程。

(二)从业技能课程

一是实践技能课程,如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二次开发语言IDL、遥感影像判读、空间数据库原理、遥感软件系统开发等课程。二是综合实习课程,如遥感图像解译实习、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虚拟景观模拟综合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摄影测量学实习、遥感软件操作综合实习、遥感仪器综合应用实习等。

(三)创新能力课程

一是创新教育课程。二是创新训练项目,如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

(四)执业能力强化课程

一是执业能力强化课程,包括遥感软件系统开发实习、4D产品生产综合实习、遥感建模与应用综合实习等。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模拟面试等就业指导课程。

(五)科研能力强化课程

一是科研能力强化课程,如遥感发展前沿及热点专题、科研实践、科研论文写作等。二是考研指导课程,如遥感发展前沿及热点专题、科研实践、科研论文写作等。

(六)留学能力强化课程

一是科研能力强化课程。二是留学指导课程,如专业英语、专业课程的双语课程、国外高校申报指南等。

“宽基础、活模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课程结构分为两个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主要是教授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基础的从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第一阶段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该阶段主要处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以及求职意向对第二阶段的模块加以选择,为今后的直接就业、升学和出国奠定基础。该阶段主要处于大学三四年级。

四、课程体系的优势

首先,“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符合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能真正有效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生“考研、出国、就业”为目标,不仅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率,而且针对性培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徐乐怡.扩大开放 向下延伸 严格管理 确保质量 进一步推进开放教育试点工作[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36-38.

[2]何建平,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多样化嬗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2):16-20.

[3]何建平,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多样化嬗变研究(二)[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3):7-9.

推荐访问:导向 课程体系 本科 设置 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