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亦文亦武亦大夫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9 09:46:19   浏览次数:

黎克忠,1926年2月19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庙岭镇马家埠村,现年90岁;黄埔军校20期炮科毕业,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四、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桂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政协桂林市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医主任医师,桂林市首批名老中医;桂林市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桂林市海外联谊会顾问,桂林市科普演讲团专家组成员。

投笔从戎

抗日战争爆发后,黎克忠目睹日寇铁蹄下国破家亡、百姓流离、横尸山野的悲惨局面,痛心疾首,遂决志投笔从戎,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44年冬,考入贵阳炮兵学校(原南京炮兵学校代成都黄埔军校本校培训20期炮科)。考进军校后,学校搬到贵州的开阳。当时学校条件较差,各方面都很艰苦。黎克忠和同学们住在一个破庙里面的戏台上,外面下大雨时,里面就下小雨,冬天雪花可以飘到床上。吃的饭是糙米,还经常不够吃;菜就是一碗有几片菜叶的清汤。操练时没有军鞋穿,穿草鞋、布袜,在雪地里操练。开阳这个地方,一年有三个月是冰天雪地,脚都冻麻了,常常失去知觉。炮兵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有阵地观察、测量训练;有炮架位、方向盘训练;有夜间摸黑训练。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炎热,都要按时出勤,一丝不苟地按教官的教学计划去进行。那时一天七、八个小时训练下来,感觉很累很辛苦。但尽管这样,再加上生活条件又很差,黎克忠和同学们仍都坚持了下来。

在军校时,黎克忠最难忘这样一件事。军校由开阳搬到贵阳后,为了防备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他们按照军校布置的任务,挖防空洞。当时规定三个人为一组进行。一天挖掘过程中,泥土塌方了,三个人都被埋在下面,黎克忠与另一位叫吕振坤的同学被救脱险,而另一位陈姓贵州荔波县的同学却牺牲了。对这件事,黎克忠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也由此更激起了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黎克忠说:“再苦,再累,再难,再险,我们都咬牙挺过难关。我们当时就是一心一意要学好军事本领,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出一份力。”这就是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投笔从戎的报国理想。

1947年6月,黎克忠从军校毕业,分配到国民党63军炮兵营担任助理测量员,一年多以后,因不愿打内战,他结束军旅生涯,几经周折返回家乡。

驰骋杏林

黎克忠出生于六代中医世家,太祖及父亲均是当地名医,并在桂林开诊所。受家庭熏陶,再加上平日耳濡目染,黎克忠从小就对祖国医学很感兴趣。小学、中学放假时即随父学习中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他继承祖业,潜心学习医术。1951年,参加灵川县全县(原灵川县管,后拨归临桂县)中医考试,名列前茅,获得国家开业医师资格执照。1955年,赴桂林行医;1956年,进东康联合诊所。1958年,桂林市成立中医院,黎克忠成为第一批被聘请的建院元勋。1959年,黎克忠被保送到北京中医学院进修,回来后,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使自己的医术更上一层楼。由于黎克忠医术精湛,声名远扬,不仅获得桂林市五城区十二县的百姓认可,就连南宁、柳州、长沙、贵阳、长春、广州、台湾等地的病人也慕名而来。每天清晨4、5点钟就有病人前来排队挂号。最高的门诊量有时达到一天140多人次(有两个实习医生帮助抄方),病号之多,中医院从成立至今还无一人一天能有这么多病人挂号的。

黎克忠先后担任内、妇、儿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中医门诊部主任,中医主任医师。他治愈癌症5例、地中海贫血2例(至今西医认为无药可治)。对肾炎、肝炎、肝硬化、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颅内肿瘤、妇人崩漏、各种高热等奇难杂症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由于黎克忠医术精湛,中央自治区、市领导需要中医医疗服务时,桂林市卫生局都是首先考虑派他去。

1984年,原外交部部长黄华来桂时,在广州已病一星期,经打针、服药未愈。黎克忠为其治疗,经服4剂中药痊愈。黄部长非常高兴,邀请黎克忠共游兴安灵渠,并合影留念。

原桂林市委书记黄云(后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2007年在南宁时,因咳嗽气喘,肺部疼痛不能食,行走困难,经中、西医治疗仍不愈,且日见加重。遂又到柳州治疗半月,也不见效。乃由其夫人、两子、秘书、司机陪同,开专车回桂林邀请黎克忠治疗,结果服药13剂痊愈。黄云感叹说:“我早回来就好了!”

2014年上半年,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到桂林考察时,黎克忠与林会长会面后,还为林会长诊脉开方。林会长回到北京后打来电话说,吃药后效果很好。

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黎克忠就是这样一位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忠实践行黄埔精神的人,他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遗余力、奉献力量。

推荐访问:大夫 亦文亦武亦


[亦文亦武亦大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