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推荐信

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0 08:44:16   浏览次数:

摘 要:尽管“理解”是深层次的,但依然可以透过学生的表现判定他们是否理解学习任务。Unit 7 Summer第一课时教学,执教的徐老师通过“前置学习”“主题引学”“逆向设计”三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从该课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相比于学习任务本身、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对学生任务的理解影响更为巨大。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习任务 学生理解

一、理解“理解”

对于“理解”,我们经常将其表述为“深入的”或“有深度的”,使之区别于浅层次的认知目标——“知道”。其实,它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强调的是要透过表层,挖掘隐藏在内部的精华。

课堂学习是围绕着学习任务进行的,那么,在一节课上,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有哪些?2018年5月30日,我们在二(4)班观察了徐老师执教的Unit 7 Summer(第一课时)的教学,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获得更多的启迪。

二、关于“学习任务”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只有4个句子:

In summer, I play on the beach.

In summer, I swim in the pool.

In summer, I eat ice cream.

In summer, I drink orange juice.

我们据此确定的总的学习任务是设计关于夏天的海报并汇报展示,具体分为三项任务:

1.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 about summer)。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单,根据其对summer(夏天)的理解,在图1中填一填与summer有关的词汇,包括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等等,这些词汇必须烙上summer的特征。上课一开始,全班头脑风暴、展示交流。

2.问卷调查(Do a survey)。

通过课文中Liu Tao的示范,利用新授句型“What do you eat/drink/do in summer? I...”去访问

身边的伙伴,即围绕“夏天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展开调查,并在表1中打钩记录。

3.汇报交流(Be a good reporter)。

学生选择与夏天相关的图片、句子,设计Summer海报,并动手贴一贴。完成后,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成果。图2为学生立足评价要求和问卷调查设计的一幅作品。

三、观察过程、方法与结果

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徐老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将全班46名学生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

(一)观察过程

1.准备。我们观课小组做了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方法以及成员分工。本次观察,主要是透过学生表现去判定他们是否理解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假定学生对学习任務的理解状况表现为三种:一是不理解,包括神情呆滞、答非所问等消极表现;二是一般性理解,呈现为一般性的倾听、参与;三是理解到位,包括深度倾听、积极并准确回答问题、顺利完成任务、适时拓展等。

2.观察。我们进行了选择性记录:一是记录“田野笔记”,即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三大学习任务中,能反映学生理解状况的相关的行为表现和课堂场景;二是“定向观察”,即对所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定时、定向的记录;三是辅以课后访谈,即课堂观察结束后,选择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访谈。

在此基础上,数据汇总、反思分析,并展开交流与总结

(二)观察方法

本次观察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观察采用根据主题进行文字记录的方法,并辅以手机录音;定量观察采用量表法,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状况观察表(如表2),分组对所有学生进行课堂观察。

(三)观察结果

课堂观察结束后,观察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进行了相关的汇总与交流,最终得出了一张汇总表(见表3)及统计图(见图3),大致了解了全班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任务的理解状况。

根据定性与定量的统计汇总,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关于整节课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学生在本节课上的学习状态良好。在本节课最终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设计海报并汇报展示)中,“理解到位”“一般性理解”“不理解”的人次分别为27、16、3。从图表统计可以看出,“不理解”始终处于低位。

(2)关于学生的“理解到位”状况。学生“理解到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一、三项任务,分别有67.39%和58.70%的学生处于“理解到位”状态,23.91%和34.78%的学生处于“一般性理解”状态。

(3)关于学生的“不理解”状况。学生的“不理解”比例较高的状态集中在第二项任务,此时“不理解”的学生数占班级人数的17.39%。与此同时,43.48%的学生处于“理解到位”状态,39.13%的学生处于“一般性理解”状态。

四、观察结果初步分析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情况,结合所做的“田野笔记”和录音,我们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什么在不同的学习时间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学习状态、理解状态,原因无疑是复杂的,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分析,毕竟学习状态的发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初步认为,学生在本课中对学习任务的理解起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学习任务的影响

学习任务本身的难易性、趣味性以及操作时的具体明晰程度等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状况。比如第二项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语言综合和表达要求相对高一些,学生理解和完成任务时就显得不是特别顺利。

(二)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影响

比如,到完成第三项学习任务(课堂的最后10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已处于学习的疲劳状态,如果没有良好的刺激,就容易导致学习理解水平的下滑。但本课最后环节的教学形式比较新颖,需要全员动手动口参与,所以整体学习状态还不错。

(三)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的影响

比如本课中徐老师利用图片、视频等将英语词汇巧妙植入一定的语境中,使词汇变得能听、能看、能感受,从而唤醒了学生对词汇的认知,理解和掌握就变得容易许多。

五、本次观察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与效率。相比于学习任务本身和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我以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对学生任务的理解影响更为巨大。

从本课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执教的徐老师通过“前置学习”“主题引学”“逆向设计”三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

(一)前置学习

前置学习是一种“预热”,是对学习任务的初步认知和解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后期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本课,前置学习是搜集与夏天有关的单词,它直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完成了第一项学习任务。

(二)主题引学

应该说,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是具体化、情境化的,不能单凭教师空口说教。尤其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需要形象生动的教学。

本课的“主题引学”,就是把英语语言放到一个有意思的主题中去学习,把与夏天相关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堂关于夏天的欢乐的生活课,融通教材知识与生活知识,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这样的主题引学对于学生理解主题助益很大。主题教学是整合的、开放的、情境化的,也更能体现和考量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

(三)逆向设计

所谓“逆向设计”,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即在思考和设计教学之前,先考虑目标。本节课一开始,徐老师就呈现了本课最终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海报、汇报展示,即确定了预期结果,再来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样的“逆向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一步一步、分层分批完成各个小目标,最终完成预定的任务。这种具有任务驱动特征的“逆向设计”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不再盲从。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清晰的,对于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完成的,因而,其学习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评述】

一个好的观察主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有了一个好的主题之后,要进行持续的研究。这种持续的研究,可以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一个人,一个主题,一直做,甚至可以做一生,那这一位教师,一定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种持续的研究,也可以成为一所学校、一个团队(如教研组)的集体行为,那么这个主题,一定可以成为这所学校、这个团队的研究特色。本次对学生是否理解学习任务的观察,选中的就是一个好主题。事实上,在很多课堂中,学生并不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而我们常误以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在没有理解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不会高。特别是当我们的学习任务指向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的时候,确保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就更为重要。本次的两篇观察报告,给人的启发是良多的:同一个主题,可以用于观察不同的課堂;同一个主题,以及围绕主题的观察工具(量表),是可以也应该反复使用的;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课堂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现象,可以得出不同的体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一个纯粹是质的描述与文字表达,一个则有量的说明及图表呈现)。当然,由于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纷繁复杂,无形中给本次课堂观察带来了难度,当然,也因此更显其价值。

——张菊荣

推荐访问:理解 因素 影响 学习 学生


[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