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推荐信

2019年《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故宫新书发布会专家发言纪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3 10:18:37   浏览次数:

时间:2019年5月14日上午10:00

地点:故宫博物院-箭亭 故宫书苑

出席专家学者:

著名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裴焕禄,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故宫出版社社长王亚民,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刘辉,故宫出版社副社长钱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张广如,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清华大学教授尚刚,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王光尧。

会议主持:故宫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宋小军

故宫出版社社长王亚民:

尊敬的耿宝昌先生、裴焕禄副院长,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各位故宫的同仁,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五月初夏花似锦,十年苦心制黑砂。袁野先生的《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一书,经过大半年的策划、设计、编辑、加工,已经顺利面世了。让我代表故宫出版社对此书的正式出版和发行表示热烈祝贺。

故宫博物院藏有35万多件古代陶瓷器,其中有近400件宜兴紫砂器,但黑紫砂器的数量屈指可数,异常珍贵。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到黑紫砂这个名词,因为它确实稀少。黑色,素来为皇家所喜爱,夏、秦时即为皇家所用,汉初亦沿用以示正统。黑紫砂是明清时期宜兴窑场在烧造紫砂壶时偶然得到的一种高温黑色紫砂器,不仅外表呈黝黑色,而且胎体断面也漆黑,表里如一。存世的黑紫砂器,国内仅见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黑紫砂器及文房用品,此外日本一些机构略有收藏。这些黑紫砂器都是在明朝和清朝进贡到宫廷供皇家使用的,民间难得一见。黑紫砂的稀缺和烧制工艺的偶然性,使其在清代后期完全消失在人们视野里。

可喜的是,一批有追求的艺术家,他们在努力复烧古代名窑名釉产品,并且在工艺上有所创新,他们是真正传承、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陶瓷文化之人。袁野先生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袁野先生是一位绘画艺术家,由于对紫砂器的热爱,十几年前开始了对其失传工艺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对黑紫砂器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十年的探索,袁野先生终于恢复了这一失传已久的黑紫砂泥料配方和烧制工艺。2015年,他利用紫砂泥料在宜兴用1 300 ℃高温,用古已有之的工艺烧成黑紫砂壶等器皿,这些黑紫砂艺术品是在继承、吸纳中的复原与创新。《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这本书,即是袁野先生复烧黑紫砂器的经典作品的集结。通过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进黑紫砂、了解黑紫砂并且喜欢黑紫砂,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有许多优秀的匠人在为恢复传统工艺默默努力。

故宫是一座博物院,里面186万件藏品,每一件都是藏品,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去研究他们的工艺,去欣赏他们独特的美。我国有不少恢复传统工艺的实践者,故宫博物院有大量文物的研究者,学术研究与工艺实践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样一种结合。

最后,让我们再次对此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同时也祝愿在座的嘉宾能在我们这个全新打造的艺术空间——故宫书苑渡过美好的上午时光。

中国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耿宝昌:

今天有机会在故宫博物院参加故宫出版社举行的这次《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新书发布会,很高兴。刚才王院长也说过,过去历史上历代宜兴紫砂的作品比较多,黑的比较少有,新的看不到。今天出版的这本书,袁野对黑紫砂器的研究、复原和创新,有利于紫砂文化的传播与开拓,是新时代紫砂器的新成就。

清华大学教授尚刚:

看了袁野先生的作品,感到很振奋。一个是袁野先生恢复了这个传统,而且这个过程也很艰难,作品也是富含古韵的,在古韵之中又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中国工艺美术现在有很大的麻烦,因为当代主要是三种东西,一个就是拟古,就是完全地复古;还有一个就是妄自创新,什么是创新?没有基础的创新实际上就是瞎走;还有一个就是牵强附会,比如说现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我评大师的时候就看到很多跟“一带一路”有关的作品。有些完全就是牵强附会,比如一个石雕有这么一个长的桥,上边一条路,告诉你这是“一带一路”,这个做法现在是比较“当代”的。袁野先生的做法是很高明的,一方面他恢复了古代的技术,而且他的作品是富含古韵的,他还有自己的创新在里面。这个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正确走向,我祝愿袁野先生获得更大成就。

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

我看了袁野先生的作品,有两点体会:一个是我非常认同王光尧的观点,袁野先生是一位真正地从工艺技术上、从原料上潜心地去研究和恢复的研究者,不是做一个想恢复之后拿去卖钱的一个商业项目,而是真正的对古代工艺、对传统的恢复。刚才袁野先生自己也介绍,他首先从找矿到窑炉形态的设计,模仿龙窑气氛来烧制,怎么提高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控制,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尝试,做出了这样的器物,在韵味上、在外观上都是对过去的黑紫砂的一个很好的恢复,这点非常难能可贵。另外一点,我也在想,从宋元时期的这个茶器的仪式化,点茶、斗茶这种强调仪式化的风尚到了明初以后改变成冲泡茶,其实紫砂的出现是茶器和健康相关联的一个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在它制作的工巧上、在它的装饰上、造型上都有很多的追求,这样茶器就不光是饮茶健康的一个茶器了,而是还有艺术的含量在里面,这个确实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再有一点,刚才说到创新,尚刚老师确实在这方面有发言权,因为他参加评选大师,可以看到很多在追求走向大师的过程中努力的方向,有些可能是对的,有些可能是不对的。这个创新呢,可能最后不一定要在造型上、纹饰上要多么的出新。其实比如紫砂这种以简单的造型来取胜的器物上,纹饰和造型上,太小的改变也许让人感觉不到,如果大的改变有时又会走弯路。但是袁野先生的这个作品通过烧制变得特别坚硬,强度变得和翡翠一样,这使我非常地吃惊。近代以来,陶瓷如何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其实这是做陶瓷器的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追求。现在在高科技领域,在航天、在耐高溫和耐强腐蚀这些方向,陶瓷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黑紫砂非常地坚硬,这样有可能把传统的工艺、传统的原料应用到今天的高科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再次祝贺袁野先生。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

首先祝贺袁野先生作品集的出版发行,我看到袁野先生的作品,首先感觉这些作品非常美,我主要讲两点:第一点,袁野先生的作品路子走得非常对,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特别素雅、朴素这样一种美感,这个路子非常对。昨天我参加全国政协会,吴为山先生也跟我提到袁野先生和他的作品。然后,还提到对四川陶都荣昌的陶器的印象。那边的原料也很好,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呢,大量的他看了都不是很满意。为什么呢?他说,我们的技术人员不具备这个书法跟绘画的能力,没有这个功底,东西做得很好,但是上面刻的字、刻的纹饰,图案太差。他后来跟当地人说,你们别往上刻字和图案了,就让它素着更好,你们这是画蛇添足了。但是刚才我看袁野先生的作品,感觉他的路子走得非常对,非常的朴素,上面有些有装饰也是很简单的。你看有个作品上面画金彩,也是很简单的一点。作品集里面的器型,很多都是我们传统的一些经典造型,比如“石瓢”、“茄瓜”,还有“六方壶”等等这些都是经典的造型,然后用黑紫砂体现出来,非常美。因为紫砂这门艺术,很多人并没有悟到它们的真谛。我的一种感受,其实紫砂最美的也是最难的,就是简单。我举个例子,就是荣昌的例子,就是上面我们不加任何的装饰,我感觉那是最美的。当然,为了适合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有的往上面刻句诗、刻一点书画,这个也未尝不可,但是不能太繁缛,也就是讲究不要太多,简单一点更好。所以紫砂这个东西从历史上的传承来看,能受到人们最高评价的这个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也是很朴素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比如说,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民国的裴石民、当代的顾景舟大师,他们的作品都是很朴素的,不是说上面不加任何一点东西,但是他的主流都是朴素,基本上都是我们讲的“光货”,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反倒他们的作品使他们成为最顶尖的大师。所以说,袁野先生的作品路子是非常对的,就要走这样的路子。

第二点我要讲的是在模仿传统经典造型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考虑下一步,我们的创新。这要结合我们新的时代特点,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还有我们现代科技的发展,结合这些方面来进行创新。因为,不能一味地去模古,特别在造型上面。我们的创新是这个艺术的火种,是它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要考虑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要做出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水平的作品,这样将来就能流芳百世,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就成为经典。不光是紫砂,我们整个中国陶瓷,艺术发展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还不能藐视古人的东西,古代的文化要吸收,大胆地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陶瓷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行创新,这样才是我们整个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正道。再次祝贺袁野先生能够做出这样能给我们带来美感的作品。

(以上内容根据2019年5月14日于故宫博物院-箭亭 故宫書苑举办的《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新书发布会现场录音整理)

推荐访问:故宫 纪要 作品集 新书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