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封面

民间剪纸艺术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06 08:42:42   浏览次数:

她的作品来自生活的一草一木,也来自经典的一字一句;她为人熟知的称谓是北京市妇联巧娘工作室成员,在这些头衔与艺术印象的背后,或许只有她本来的身份最令人印象深刻——剪纸手艺人,张月英。

我们约见在海淀区北部的一所小学,当天下午她在这里给学生们上剪纸课。她先绘制出了一幅剪纸流程图,孩子们将彩纸等分折叠,再依照黑板的图样画在折好的纸上,剪掉不需要的部分,五只蝙蝠便在孩子们的手里诞生了。张月英的课安静而专注,空气中传来纸张的摩擦声和剪纸的“咔嚓”声,每个孩子都低着头,在一张张看似平平无奇的纸上进行着天马行空的创作。这所小学里的教工之家装饰着张月英的剪紙作品,风景有高山青松,人物有名家大拿。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工艺品。当年只读过几年书的张月英从没想到将来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而如今她在海淀区内外多所中小学及培训学校担任手工艺老师。不仅教学生们剪纸,也乐于跟同学们分享自己会的一切手艺。

“我不只会剪纸,只要是手工的,我全会。布艺、面塑、草编、绳艺等等。绳艺就是用一根绳编出来人物、动物或者植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编出来。只要随便给我样废品,我都可以废品利用,把它变为艺术品。”她说。“我就是喜欢咱们中国的文化民俗,才从事这一行,不是为了挣钱……”被问到为什么能将剪纸坚持二十余年时,张月英如此回答道。

张月英从小她就跟着妈妈学做女红,14时能自己设计衣服。在无人教授的情况下,她开始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初步摸索,“今天我想剪一幅漂亮的作品,我想画一幅好的图案,白天我都在心里构思很久了,晚上才有时间做。每天我都必须剪出新的作品来充实自己。”张月英从不敢浪费一点时间。在地里除草的时候,要是灵感降临,脑海中出现了奇妙的图像,她也要立刻捡根树枝,在地上扒拉着画出来。此外,家中养的鸡和羊,都是她的创作素材。“我就是想着我会画,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直到在地毯厂的工作才让张月英明白,传统的手工技艺不但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成为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至此,梦想的种子正式被种下。

17岁那年,张月英将平日的剪纸作品寄给了《山东卫生报》,成功被刊登的《金鸡报晓》和《三羊开泰》给了张月英莫大的鼓励。也由此,她的生活变得更为忙碌。为了能有更多时间进行创作,早上她四点就起床工作,晚上也要剪刻到凌晨一两点,有时竟会彻夜不眠。

2001年,从收音机里张月英听到了北京申奥成功的新闻。以奥运为题材创作剪纸的点子立刻浮现了出来。这幅堪称张月英成名作的《百米长卷迎奥运》完成于2007年,2008年装裱好后被捐赠给了北京奥组委。作品总长近百米,宽一米半,由六大主题板块组成,“从19届到28届,每一届奥运会的会徽,主办国的国旗,所有中国冠军的图像和名字,我全都剪出来了。”

2007年,张月英带着作品来到北京。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仅有人出高价请她创作剪纸,还有人愿意跟她回老家吃苦,只希望能学习剪纸。这让张月英意识到,除了创作,自己有责任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那年,海淀区某所给残疾人培训的学校,邀请张月英去为他们的学生固定授课。在上地街道和海淀妇联的帮助下,张月英在北京有了定居地和工作室,她不但为残疾人教授一门手艺,还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现在,在海淀妇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月英在社区、街道、学校等场所授课,为更多想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门。她还想做民俗艺术馆,展示中国那些在民间扎根传承的艺术文化;她也想成立一个张月英艺术学院,面向世界教授中国的文化技艺。

推荐访问:剪纸 艺术家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