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封面

徐勍犟牛的口舌一生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0:05   浏览次数:

[人物标签]

徐: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曾担任市曲艺团顾问,从艺六十多年。曾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去中南海表演时还接受过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等的接见。著有自传《口舌人生》。

1936年的初春,巴县,庄稼户里有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生来额侧鼓起一大包块,形如牛角,于是其爷爷给他赐了个乳名叫“牛儿”,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婴孩,在多年以后会成长为闻名山城乃至全国的曲艺艺术家徐。这个乳名仿佛从一开始就暗示了徐接下来如牛一般勤勤恳恳,负重耕耘的一生。

漂泊。问题青年

徐一生只念过小学,且中途还遭遇辍学。话说徐从小记性特别好,素有过耳不忘的名声。上小学的时候头年成绩很好,二年级后成绩就急速下滑,除国文科外,其余都吃鸭蛋,父母奇怪,记性好的娃娃怎么突然间读书就不行了呢,原来,徐是学校里唯一的评书迷。当时的鱼洞是巴县的重镇,来往的民间艺人很多,唱竹琴、打花鼓,也有说书人,有在茶馆讲,也有摆水棚。徐开始只是在上下学路过时听,怎料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走路都在模仿着说书人的样子,嘴里还念念有词:“来了一人,把口一张,一道绿光,嘟——直冲云霄!”有同学知道徐会说书,下课以后都不再愿去操场,而是躲在教室让徐学着说一段。每每说到尽兴之处,徐就顺手拿起算盘开敲——啪!算盘就这样被敲坏了,读书不行,算盘却用坏了,引得了父亲的跟踪调查,把他从茶馆给抓出来,给了一耳光,老师知道他聚集同学说书,也十分生气,立马处罚。徐偏偏执迷不悟,越罚越要说,有同学还从家里拿来好吃的东西给他做补偿,支持他继续说。当时的徐没有想到,这个小时候的爱好,几年后便将成为他谋生的手段,终身的事业。

那是1945年的夏天,重庆鱼洞发生了一场霍乱,几天之内,夺走了上百人的生命。徐的母亲在这场灾难中病逝了。父亲又遇事故,卖身替别人当了壮丁,换来的钱交予了一位亲戚,托付他照顾徐,寄人于篱下的生活并不好过,徐决定自己出来谋生,于是,几天后,鱼洞溪说书茶馆里多了一个提纸烟篼篼的书迷小混混。那一年徐10岁,到底是10来岁的孩子,哪懂做生意,10天左右,本钱就跟点着的香一样,越烧越短,为了填饱肚子,徐只得另想他法。

徐大着胆子找到著名艺人沈宪章想拜师学艺,却因年纪小而被拒绝。徐于是自己借了本《小五义》,早上看,下午便热炒热卖,找邻居借了几根长板凳,找张小茶几,圈圈扯起。就是现成的露天茶场。鱼洞溪河坝,下午船工多,徐一直说,中途也不敢压板休息,只有请捧场的熟人收钱,两个多钟头下来,一天的饭钱就不用愁了。本以为这样度日也安好,不料却因嘴快心直惹恼了当时赶场的袍哥舵把子。舵把子逼问他老师是谁,事到临头徐只好把沈宪章的招牌抬了出来,舵把子找来沈宪章,没想到沈宪章却当场承认徐是他的学生,舵把子因此作罢。

都说上帝在为你关闭了一道门后,会偷偷地为你留一扇窗,窗虽然不比门,但只要你肯,还是会翻出去的。就这样,本以为自己指定完蛋了的徐,却因祸得福真成了沈宪章的学生。这个混在社会底层的“问题青年”开始了他较为规范的说书生涯。

崛起,话坛岁月

解放后,徐加入了重庆曲艺团,说书人被贴上了文艺工作者的标签,这让一直以说书为生,过着飘零生活的徐忽然间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说书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而是可以登入大雅之堂的文艺;说书也不再只是徐谋生的手段,而是他需要去负责的事业。以前说书,讲的多是侠客、群仙,抑或三国、水浒。既然是新社会,徐就想说点新东西,便带头讲起了现代故事。后来,到了六十年代,把《红岩》也搬上了讲台。当时很多说书人都不愿说《红岩》,因为说惯古书的词调并不一定适合现代书,有人觉着拿着国家的工资,干嘛要去自讨那个苦,徐自己来干。夜以继日读书练习,自编自演,这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徐来讲实在是一件辛苦的事。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徐一开堂说红,就唱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说红第一人。每次只要他出台说书,必定是座无虚席。徐的名声也渐渐传扬开来,影响了那一代的山城子民。

徐说,他在曲艺团是“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典型人物,说不来假话也搞不了奉承的他,和人谈不拢就是谈不拢,不谈还好,越谈越气,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干,是我的良心;气,是我的个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曲艺团,并不是那么有钱。文化局给团里配了一辆大山城卡车,作为曲艺团长的徐就自己找人把它改装成了客车。每次外出演出,这辆客车就连人和道具一起载着,跑遍了云贵川各地。有时候为了节约经费,白天说完书后,晚上不舍得住宾馆,就在没有学生的教室里铺几件衣物,凑合着睡一晚上。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徐仍然做得尽职尽责。1981年广汉水灾的时候,徐带领团队义演,得来的30斤白糖留了5斤给团里的病号。其余全部捐给了灾区。

其实,那个时候的徐,如果凭着已有的名声,要单飞发展,也能开辟出一条财路了,只是,一心想为团里挣得集体荣誉的徐,秉着身先士卒的心志,坚持地走在他的曲艺之路上。

金秋,有你同行

都说才子配佳人,传说里,这是一个再美好不过的结局。然而。曲艺界一大才子徐的爱情却如同他的漂泊的半生一样,不那么平坦顺畅。

徐的妹妹见哥哥一心扑在说书上,心里急了,就给他介绍了个对象,是一个教师。徐听说对方也是一位搞文化的同志,所以去会了一面。哪知女教师一听说徐是说书人,就心有不悦,觉得那不是一个正经职业,徐也觉得话不投机便作罢。后来,女教师听了一场徐改编的方言相声后,对徐的看法大大改变,之后只要是徐说书,女教师都会来捧场。大家都说徐恋爱了。徐的第一场婚礼是在过粮食关的年代,生活紧张不请吃饭,就以茶代酒,烟糖代食,就这样简单的办了。之所以说是第一场婚礼。是因为徐后来还经历了几次婚姻,都是因各种复杂的原因而结束。

“那是一段不想再回忆起的往事。”徐说。现在的徐,和他的第五位夫人,在一所装修简单也不是很大的房子里,过着恬淡的晚年生活。采访过程中,徐夫人又是帮着找照片,又是帮着端水倒茶的,时不时也帮着徐说两句。徐夫人说,徐这个人一辈子都说不来假话,有时候觉得他不够机灵,但这偏偏又是他的可爱之处。

说到徐的第五次婚姻,还真是说书牵的线,结的缘。女方有朋友说要给她介绍个对象,便给了她一个电话号码。她打过去,传来一个清爽的男子口音。那男子倒也直,“我这人没什么特点,一穷、二懒、三好吃、四次婚史,五怪脾性”,就这般快速地总结了自己。吓得她当即就挂了电话。后来转念又难免揣测,电话那边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居然敢这样直白的表露自己,出于好奇,约见了徐,便当即决定从了他。原来,她打小就听着徐的评书长大。小时

候,父母在菜场一卖完菜,就会带着她去听徐说书,她算得上是徐的铁杆粉丝了。一看对象即自己的偶像当然没挑剔之处了。看来这好奇也不一定害死猫,还很有可能成就一番美事呢。

十几年过去了,徐夫人一直都陪在徐的身边,为他洗衣做饭,漂泊的才子也得以不再漂泊。流光金秋,始终有人愿意与之同行。

[人物面对面]

在曲艺界里,你是很多后生的偶像。你有没有自己的偶像呢?

我最崇拜的一个人就是柳敬亭。他早年时是桀骜不驯的混混,后流落于市井说书,倾动市人。看过《桃花扇》的人都应该知道,他不畏权势,以口舌抨击揭露误国奸贼,是一个爱国的说书人。说书非谋生,柳敬亭就是我在说书艺术上的楷模,人格的楷模。

有很多听众都喜欢听你说书,和这些粉丝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记忆深刻的事呢?

太多了。有一次,我从体育馆出来,上了一辆出租车去较场口,到了目的地我准备给钱下车的时候,司机却怎么也不肯收我的钱,原来他早认出我来,而且是听着我的评书长大的,还说我为山城人民做了贡献。听着这些,感觉到听众对我的厚爱,让我觉得什么都值了。我也时时都自尊自爱,严谨地做好一件事情,就是不想让爱我关心我的听众失望,他们是支持我走下去的动力。

谈谈评书在文艺界的地位?

解放前,说书被认为是不正当的一个职业,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解放后,说书人才被冠以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身份,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说书的尊严。其实评书本就是能入得高雅之室的一门文化艺术。算起来,说书也称得上是小说的始祖。但是,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这也是我担忧的事情。

在曲艺之路上。有没有什么是你至今仍觉遗憾的事情?

我一生都奉献给了曲艺,爱之深就责之切。我在曲艺团带团的时候,就企图把它带成一个更为现代的曲艺团队,希望能让曲艺走得更开放,更光耀。然而种种原因,让我始终未能完全实现这个理想,现在我老了,有的事管也管不了,管不动了,这也成了我至今最为遗憾的事情。

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总结下你的人生?

不是牡丹,不比苍松;宠辱不惊,草本丛中;抗寒耐热,笑雪迎风;四季常绿,乐哉麦冬。

推荐访问:口舌 徐勍犟牛


[徐勍犟牛的口舌一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