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9 09:03:04   浏览次数:

摘要:学生的学习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科学习的效益呢?我们认为。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掌握学习策略则是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深入分析影响学习的因素及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习策略;新课程;影响因素;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4-0071-03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是高效的,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总是有高低之分,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进行学科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呢?我们认为,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掌握学习策略则是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

学习策略是指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我们认为,要给学习策略下定义,就必须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分析。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获取信息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这两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获得信息的学习与问题解决的学习都包含着一系列的技能成分,比如,如何理解并记忆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如何使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经验相互整合?以及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信息的学习又为解决问题的学习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准备。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要通过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自己心理结构中选择适当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认知加工,最终解决相应的问题。而要想使这两类学习活动有效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相应的促进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的作用就是调节学习活动进程,保证学习活动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学习策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学习策略是行动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在执行某种策略。

2.学习策略是体验的过程。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必定产生某种体验。

3.学习策略是适应的过程。新的学习要经历一段适应的过程。

4.学习策略是矫正的过程。新的学习需要用一段时间矫正原来的习惯,否则,就会依旧执行原来的策略。

5.学习策略是巩固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动、体验、适应和矫正,一个人会逐步获得较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只有坚持实施这些已经形成的学习策略,才能使之得到巩固。

6.学习策略是发展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实际上都有一套学习策略。所以,当我们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用一套新的学习策略来逐步代替原有的学习策略,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逐步把各项学习技能发展为一套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系统的。我们把它叫做“学习策略体系”。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学习策略适用的范围,可将学习策略分成两种:一般性学习策略和特殊性学习策略。

(一)一般性学习策略

一般性学习策略是适用于多种材料、多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策略。如观察策略、记忆策略和解决问题策略等。在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学习策略的研究以现代认知理论所揭示的一般认知原理为依据,主要集中在构造整体性策略体系。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纽厄尔(A.Newell)和西蒙(H.A.Simon)等通过人工智能的研究发现,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非常有效。例如被称为“一般问题解决者”(generalproblem solver)的计算机程序能应用“爬山法”、“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等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代数和几何题,甚至能弈棋。由此而导致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一般思维策略的训练。在这一期间产生了一大批一般性的策略体系。这些学习策略以学生群体为对象,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用到多种学科的学习之中。

(二)特殊性学习策略

特殊性学习策略是只适用于某种学习材料或某种学习类型或某个学习环节的学习策略。如后面要提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写作策略,就属于特殊性学习策略。大约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入到分化研究的阶段,研究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之间的差异,学习策略的评价与选择。通过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的比较研究,发现专门领域的知识和策略比一般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效。因此认为,学习策略训练不能离开专门领域的知识和特殊策略的学习。

三、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影响学生对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来自学习者的因素主要有:

(一)年龄特征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学习策略的自发掌握按照年龄的发展可分为学前期、小学时期和初高中三个不同时期。处于学前期,儿童尚不能自发地掌握学习策略,即使自发地使用了某种策略,常常也是无意识的。小学期的儿童,已能自发地掌握许多策略,但常常仅限于比较简单的策略,且他们常常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策略的运用以清晰指导,则有助于他们对策略的运用。初、高中时期的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识领域,可以自发地形成策略。自觉地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并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策略。例如。对复述策略的研究基本上体现了以上策略的形成发展趋势,即5岁以下的儿童,缺乏足够的、合适的复述策略;6至10岁的儿童在一定的指导下可以使用复述策略,但不能自发产生有效的复述策略,也就是说他们有合适的策略,只是不会自发使用;11岁以上的儿童可以自发使用复述策略,并不断改正自己的复述行为了。

此外,策略的复杂程度不同,形成策略的年龄阶段也有差异。越是比较复杂的策略,形成的年龄越晚,按年龄阶段分析学习策略的形成,仅是指学生自发形成策略的过程。如果进行教学训练。学生可适当提前获得相应的学习策略。

(二)知识基础

知识的掌握与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以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即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应用就越容易,反之亦然。例如,实验证明已有知识会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效果(Willoughby等,1994年)。实验中向大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有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有的则知识基础贫乏。把他们分成四组。分别要求他们在学习时做到:①自己提出“为什么”问题(精加工提问组);②创造出带有相互作用性质的表象(想象组);③运用关键词创造相互作用性质的表象(关键词想象组);④出声朗读(重复组)实验结果证明,

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已有知识基础时,精加工提问是最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学科学习策略的掌握更与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有关。研究表明,知识基础中等的学生受益最大,而差生受益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差生不仅缺乏解题策略,相应的数学基本知识也差,因此仅训练解题策略,相应的知识基础跟不上,也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智力水平

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的状况。弗拉维尔(Flavell,1970年)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的掌握存在两种缺陷:一是具备性缺陷,即学生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学习策略;二是应用性缺陷,即学生已具备相应的学习策略,但在需要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用或使用相应的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表明:智力发展优秀的学生往往通过对教师日常内容讲解的揣摸与自己解题经验的总结,通常已自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智力发展中等的学生,往往是在教师明确、具体的提示下或通过学习策略的具体学习,才能获得学习策略,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具体帮助、明确的讲解,常常还需要反复练习才能依样画葫芦。机械运用习得的学习策略,而一旦任务内容、情景有变化,就不知道如何选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或使用的策略常常不适用于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

(四)动机强度

学生的动机强度对掌握和应用学习策略也有较强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和运用策略的意识性,学习的兴趣和对材料的敏感程度上。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只有当学生有改进学习的明确意识,有掌握学习策略的强烈愿望时,才会积极地去发现、总结学习得以成功的策略。外在训练的策略也才能迅速地内化为自身的策略。同样,对学习知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克服种种困难,去寻求尽快大量获取知识的手段。故有人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此外,学生的动机如何,决定着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决定着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比格斯(Biggs)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机械学习策略;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有意义的起组织作用的策略;动机强烈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他们已掌握的学习策略,动机弱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不敏感。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

根据有关研究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的学习策略成分具有不同的认知目的

当前,心理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几十个认知策略,这些策略作为综合性的学习策略的组成成分,涉及词汇学习、阅读理解、问题解决等领域。而在这些策略成分中,我们如何才能选择某些成分来组成一定的学习策略计划呢?根据莱温(Levin,1986)的观点,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某个成分对于学习是最优的,应该对之进一步分析。比如,何种策略成分对于记住定义是最好的?何种策略成分对于在背景中推断出单词的意义是最好的?等等。这样,就能对各种学习策略成分加以区分,使之更加适合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因此,单纯追求某种所谓的最优策略成分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学习策略成分具有不同的最佳适用范围。不论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确定学习策略方案时必须对相应的学习活动进行功能与结构分析

由于人们使用学习策略的目的是要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在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时就应该考虑下面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一策略是有效的?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如何才能描述其基本成分?这就需要对使用这一学习策略的认知过程仔细加以分析,其中包括功能分析和结构分析两种形式,从而确定其构成成分(冯忠良。1992)。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学习策略的意义,正确处理好策略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三)在进行学习策略嫩学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

莱温(Levin,1996)认为。当确定一个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案时,学生的处理能力是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因为某些完全适合于成人的策略可能并不能很好被儿童加以利用,年龄较大儿童能够有效应用的策略并不能被年龄较小儿童有效地加以应用。同样,在对某些特殊学生(如学习困难学生或可教育的智力落后者)进行策略教学时。我们需要对所学习的策略进行适当修正,使之符合特定学习者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学习某一策略时有关的特定领域的知识。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必须遵循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规律

当前一些观点在强调了学习策略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的同时,对于策略中所包含的心智技能成分的培养问题没有提出具体措施。由于学习策略本身是由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知识所组成,因此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就首先必须对所教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针对所分析出来的成分进行定向培养。根据冯忠良(1992)的观点,对于一定的心智技能,其形成过程要经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而对于某些必须的知识教学,如某一策略的使用条件、策略使用的效果等,则必须根据知识掌握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程。在掌握了某一学习策略的基本组成成分之后,还需要对整个策略的执行过程进行一定量的整合练习,使各个成分之间的衔接更为熟练,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五、新课程理念下学习策略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里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甚多,重要的是研究哪些因素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依据这些因素改进我们的教学。这些因素包括:对抱有期望心理的事易发生兴趣;对已获成功的事易发生兴趣;对能带来愉悦感的事物易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有难度,但力所能及的事易产生兴趣;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降低难度,为以后的环节作铺垫。新颖、多样、变化的教学方法易引起兴趣。有趣的游戏等操作活动易引起兴趣。

(二)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指向,能够定位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制约着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学应该有的放矢,应以所设计要达到目标为纲,使学生把目标达到转为自己的要求。

(三)充分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探究知识

在设计课时经常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技能或生活经验及有关联系的内容,建立起新的知识技能等,许多技能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学生能够经常表现出来,这时就要教师在设计课中能体现出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在学习时能够动手动脑。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教学中从来不注重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能设计出探究合作,创造性地完成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因为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责任编辑 曙 光

推荐访问:策略 新课程理念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