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基于寻路行为实验的地铁站域导示系统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2 08:42:32   浏览次数:

zoޛ)j首总结出行人在地铁站域寻路行为模式的规律,发现地铁站域所遇到的寻路障碍,以此来指导地铁站域导示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關键词:地铁站域;导示;寻路行为

中图分类号:U29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3-0266-02

一、行人寻路行为的研究

当人们进入陌生环境时,会感到茫然无措,人们将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在如何自我定位和寻找目的地上,人们的这一行为,被定义为寻路(Wayfinding)。

人们的寻路行为往往要经历“寻找——迷茫——询问——发现”这几个过程。行人在寻路的过程中,由于陌生的环境超出了行人的可控范围,会遇到无法精准的进行自我定位的情况,从而感到短暂的迷茫,造成安全感的缺失。此时,环境中的导示系统会为行人提供一系列可预见性的指示信息,行人通过提取这些信息结合周围环境,在脑海中绘制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从而指引自己完成寻路。

二、地铁站域

(一)地铁站域的范围

地铁站域是衔接地铁站内部空间与地上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区域。地铁站域在范围上没有明确的界定,理论上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地铁站站台以外的站厅空间,连接通道,出入口空间,建筑外部体量,近周边环境的连续体。

(二)地铁站域的寻路行为

由上面笔者绘制的地铁站域刨面图(如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地铁的特殊结构,各个空间之间是相互隔绝的,行人每进行一次空间转换,巨大的反差容易导致行人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人们会因缺失方向感到迷茫或者缺乏安全感。此时,行人脑中的认知地图未能与实际环境相对应,它所反应的信息是模糊的、混乱的,需要借助其它可读性强的信息重新感知周围环境,消除不安情绪。

三、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的地铁站域寻路行为分析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行人在地铁站域的行为模式,笔者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为例,选取12名调研对象,让受测者模拟地铁站域内的寻路过程,准确地记录寻路行为和心理感受。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行人在地铁站域行为模式的规律。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测试后笔者通过对每位受测试者反馈的数据加以整合,绘制出他们的寻路路线,在路线图中标注出他们的行为记录,汇总如图3所示: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受测者都完成了此次调研任务,对这一区域的空间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每个人在寻路过程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寻路障碍。由此可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站域导示设计系统规划设计相对来说还不完善,忽视了行人的心理需求,降低了行人的寻路效率,给行人的出行带来不便。

受测者在寻路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地下、地上导示信息缺乏连续性。

2.换乘导示信息缺失。

3.路口处等重要节点导示信息缺失。

四、地铁站域导示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议

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关系。通过以上的研究,笔者认为,为缓解由于方向感的缺失引发的不安情绪,导示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具备以下几点:

1.地下与地上空间导示信息应建立连续性。

2.地铁站域导示信息应具有完整性。

3.地铁站域导示系统风格统一。

4.导示系统的设立应该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其引导性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本文以行人的寻路行为模式出发,通过让受测者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站站域进行模拟寻路实验,看到地铁站域的导示系统设计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从行人的寻路模式出发,才能使导示系统真正的为行人服务,从而创造一个美好、舒适、可读性强的步行友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吴晓云.地铁站内外衔接空间的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戴小玲.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环境行为学视觉下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凯文·林奇(美),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地铁站 实验 研究 系统 域导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