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发明是一种精神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5 08:42:41   浏览次数:

发明是一种精神?是的,发明是一种献身精神,一种为祖国富强,为全人类造福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直支撑着曾祥炜从事发明长达40年。曾祥炜说,发明会带来别人无法理解的乐趣,尽管有苦涩相伴,但只要有希望就有乐趣。所以,这种精神还将支撑曾祥炜继续走下去。

几许酸楚面对西屋公司

2006年12月21日,新华网的一条消息《西屋的竞争法宝——APl000核电技术》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消息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中国核发电招标中成功竞标,将向中国进行技术转让,建设4台核电机组。2007年7月24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第三代核电技术转让及核电设备采购合同的消息。消息称,我国此次引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即APl000先进压水堆技术,采用了独特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与以往的核电技术相比,新技术简化了系统设备数量,降低了发生核事故的概率,提高了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作为一名从事非能动控制研究长达40多年的学者,曾祥炜的心情始终难以平静。“我国最终决定选用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核电技术,我是十分拥护的。AP1000核电技术的核心就是非能动技术,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不过这次中国花数十亿美元购买此技术此时的我有几许酸楚,我个人研究了一辈子非能动技术,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呢?”曾祥炜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复杂心情。

AP1000是美国西屋在AP600技术的基础上延展开发的,AP600以“非能动性”为特点的设计最早始于1991年。曾祥炜40年前就着手研究非能动控制,早在1986年,曾祥炜就申请了第一个中国专利,1989年3月24日,他的第一批非能动控制元件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权。作为中国专利制度的首批践行者和受益者,曾祥炜目前已拥有73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其中,中国发明专利15项,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发明专利16项。他的每一项发明都是针对非能动技术,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创建非能动控制系统。如今,他仍可清楚地记得获得第一个美国专利授权的日子。他在世界重要的学术组织和会议上发表数十篇文章。曾祥炜坦诚地认为,非能动技术的道理是相通的40年前的黄埔后代、“黑五类”子女不可能到国家队搞科研,更不可能到国家重要技术的核领域搞研究。他只能选择身边的水管、油管进行研究,而对核电系统完全陌生。40年来,他为管道系统的非能动控制研究付出了全部心血。

“我没能力与法国相比,也谈不上与美国相比,我的非能动技术也没有资格代替美国的非能动技术,我只是想让人们知道,数十年前,中国就有人在思索非能动控制技术,并不懈地在付诸实践。”这话听起来有些凄凉。

高原上点燃发明之火

曾祥炜儒雅文静,步履矫健,年过六甸还保持着小伙子一般的冲劲。他喜欢唱歌,特别爱唱《青藏高原》。他说,1965年从西南科技大学机电专业毕业后,在丹巴藏区生活了10多年,形成了心中永远的高原情结。在那里,他频繁地被派往矿区处理爆管事故。在严冬和雨季,空压机管道、水管道、油管道特别容易爆裂。哪里爆了管,曾祥炜就得到哪里去。修好又爆,爆了再修,无数次重复劳作,终于让喜欢思索的曾祥炜想到,这是个流体与流体控制的问题。

那时,他只能偷偷阅读技术书籍,寻找掌控无形流体的灵魂。山上唯有一本著名水利专家潘家铮等人翻译的《水力发电》,从中可以看到一点压力管道保护和自动控制阀技术的影子。读书使他深受启发流体,在管子中流动就有能量能不能用这种能量来控制流体系统本身呢?仿佛电石火花一闪而过,他的想象力空间突然被照亮。他决心把非能动控制系统钻研下去。没想到,他扎进这个领域一干就是40余年。

回首漫漫发明之路,他受聘于某跨国公司,在伊拉克当了两年多工程师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当时,伊拉克和科威特是极其富有的国家,集中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这个技术的“联合国”里,比干燥与酷热更让中国工程师难熬的是外国人的歧视。由于年龄普遍偏大,英语水平低,动手能力差,他们一开始总被外国技术人员摇头指责说:“中国人不行。”在那里曾祥炜等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短短的3个月以后就适应了,并且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同时,还发现了很多美、英、日、德等国设备和系统中的问题。他们一边吮吸着世界各国的技术营养,一边研究他们发现的技术问题。

合同期满,他们怀着满腹的沉淀投入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曾祥炜对自己近20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此时正值中国专利制度开始实行,他捧着崭新的发明,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专利权人,并很快拥有了第一个外国专利权。

如今,皱纹已经写满了曾祥炜的额头,两鬓已经花白,他发明的非能动元件也在他的努力之下推广到了核电、海上石油等数百个重点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他觉得还很不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发明难专利转化更难

40多年来,曾祥炜都是自费搞研究。1980年,曾祥炜开始从事“差流可调梭阀”研究,加仑桶、洗脸盆、洗衣机水管,就是他的试验装置。作为非职务发明人,他既没有获得国家立项,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试验条件和学术背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期盼有个自己能支配的小实验室和组装车间。

然而,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艰苦没有把他压垮。相反,他已经步入一个自由王国的新天地。在他所开拓的梭式非能动控制领域,核心,集成发明不断,新思想不断。有时突发灵感,一件崭新的发明瞬间就一气呵成。而让曾祥炜感到最为困惑的是专利转化难,“转化比发明难一百倍”,曾祥炜说。

一是他的学科分类难。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内学术界和相关领域认同的太少。交叉的学科又太多,他的研究可以算流体力学?算自动化?算智能控制,算通用创造?好像又哪一门也挨不着。

二是专家的认同难。有些专家嘲笑说,什么叫非能动?非能动就是不能动,就是在空想嘛!

三是技术推广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以房产证做抵押自办了一个研究所,把研究成果推向机场、核电站、石油与天然气开采等500个试验点。曾祥炜很沉重地说,老一辈一再告诫他中国人的创造发明首先应该为中国服务。但一个势单力薄的非职务发明人,要把自己的成果推广出去有多么艰难啊。他整天为给研究所的小伙伴们筹集工资而奔波。要把想法变成实物,把系列的新产品不断地推出去,让散落的500个试验点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又有多难啊!

经四川省和国务院的专家力荐,曾祥炜这个“游击队员”,最近陆续与“国家队”的专家接触。他的奋斗历程让专家们震惊。王大珩、杨家墀院士几年前听取了他的汇报后评价说:“其应用价值很高,是工业自动化仪表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

但是,由他开创的梭式压力管道非能动控制系统何时才能像美国西屋公司AP1000一样能够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呢?靠一种精神的支撑,曾祥炜的发明之路还能走多远呢,曾祥炜2006年、2007年刚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权的非能动管道爆裂保护装置将是解决沙漠、河、海、森林、城市等管道爆裂问题的最新技术,在我国乃至中东、美洲、欧洲有着广泛的市场。可是,由于不能解决试验场所、经费等问题,曾祥炜只好兴叹了。如果等到国外科学家踏着他的基础,走在我们的前面,再回头来“帮助”我们,那将是一个悲哀。

推荐访问:是一种 发明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