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面试技巧

首都机场一次航班雹击事件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6 08:39:55   浏览次数:

zoޛ)j馝v&wMZ总结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航班;冰雹;雷击;事件分析

2019年05月26日,从广州飞北京的CZ3101次航班,在北京降落过程中,飞机遭遇冰雹,挡风玻璃破裂。除了风挡玻璃出现裂痕外,飞机的雷达罩也有受损。根据Flightradar24的航迹记录,该航班在降落前疑因北京天气原因盘旋数圈。机组按手册程序处置,飞机于11:48分安全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气象学上,受高空冷空气影响,局地生成的强对流单体带来了冰雹。冰雹属于局地强对流现象,范围小,公认的“最难预报”。[4]但冰雹与雷电现象有极强的伴生关系,但凡發生冰雹,几乎同时伴随着较强的雷暴过程。[5]因此,本文在后续的分析中引入雷电观测数据,作为冰雹现象的代用分析目标。尤其是考虑到,在飞行的安全规范中,严格禁止飞行器穿越雷暴云团。[6]因此,在实践中“躲避冰雹”与“躲避雷电”视同等效。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地区大型机场多建有雷电监测预警系统。[1]“首都机场雷电监测预警服务”在首都机场周边数百里面范围建立了高精度的雷电监测预警服务,[2]为首都机场运行保障,大型项目施工,以及人员安全防护提供雷电预警服务。此服务可为本文的分析提供所需的数据支撑。

1 雹击事件研究方法

1.1 分析数据

(1)使用Flightradar24获取CZ3101航班05月26日的飞行轨迹。

(2)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数据接口,获取05月26日北京-天津附近的11:00~12:00(每6分钟一帧)的天气雷达数据。

(3)使用“首都机场雷电监测预警服务”获取05月26日CZ3101经临航线的全部雷电发生数据。

1.2 分析方法

使用“首都机场雷电监测预警服务”和Google Earth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对事件全过程进行反演:

(1)找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及位置;

(2)反演事件发生时的气象态势;

(3)重现空管、航司、飞行员当时面对的信息及决策依据;

(4)检讨整个事件过程中关键决策节点的失误;

(5)总结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航班轨迹及环境分析

对CZ3101航班5月26日的飞行轨迹和日常飞行轨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飞机08:35起飞,大约在起飞后11:10—11:30的时间窗口中,航班调整航向绕飞雷雨过程中发生了雹击。

3.1 起飞-巡航-躲避雷雨,08:35~10:47

飞机在08:35从广州机场起飞,航路上湖北、河南、河北区域整体天气情况良好,廊坊与北京之前有大片雷暴云团。

关键节点分析:

10:47左右,航班开始向雷暴云团东部躲避,可能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1)受限于机载气象雷达的特性,飞行员只能观测到航行方向上的雷暴区域、且不易观测到雷暴团后面的部分。

(2)通过”首都机场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的观测,雷暴云团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增大,并且雷暴云团已经覆盖到平谷区、超过了降落机场所在的顺义区。因此往东绕飞并不能绕过雷暴区。事实证明,此后航班盘旋数圈后又向西南方向返回进行绕飞。

3.2 偏航躲避雷雨-准备降落,10:47~11:18

由于航行方向上有雷暴云团,航班改变航向,选择向东南方向躲避雷雨。并在雷暴云团东部盘旋了11分钟。

11:16,航班准备向西南绕过雷暴云团进行降落,此时航班高度3068m,向西南飞行、并开始向上爬升。

3.3 疑似雹击发生阶段,11:18~11:24

11:20,航班进入雷暴区

11:20~11:24,航班穿越雷暴区,疑似在此阶段遭受雹击。在11:25分时,CZ3101飞机发出7700紧急代码,表示飞机遭遇紧急状况。

关键节点分析:

11:18,航班向西南飞行,计划从雷暴团南部饶飞进行降落,航班穿越雷暴云团,此时雷暴过程处于高峰,雹击事件应发生在这个时间窗口。航班穿过了本不应穿越的雷暴区:

(1)缺乏对雷暴移动趋势的判断,绕飞路线位于雷暴团东南方向,而雷暴的移动方向正好为东南方向,因此本次绕飞并没有足够的绕飞距离。

(2)飞行员依据气象雷达进行绕飞,然而根据”首都机场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的观测,在绕飞路线上雷达回波强度较低的区域反而存在强雷暴区,因此根据机载雷达错误的判断了雷暴区的大小和位置。

3.4 降落阶段,11:24~11:48

发出7700紧急代码之后,航班选择了雷达回波强度较低的区域尽快降落到北京首都机场。

4 事件发生原因分析总结

雷电及其衍生灾害气象是引发航空事故和造成航班延误的重要因素。目前民航气象对于雷暴的判断主要依据气象雷达信息进行辨识,对于雷暴的预报预警主要通过雷达信息外推,但气象雷达(无论是地面雷达还是机载雷达)本身并不能侦测雷电的发生。(1)雷电(以及冰雹)确实发生在强对流云团中,但仅仅根据对流云团的形态难以有效辨识雷电云团。部分研究认为雷达回波强度(在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分色)与雷电云团有一定的关系,但在实践中这种相关性太弱。雷电云团可能位于雷达图上高亮区域(回波强度大于40dbz),但回波强度很高的区域,可能没有雷电发生。(2)航班的飞行实践中,经常以对流云团和回波强度作为雷电判别依据,进而做出延迟飞行、绕飞、备降等决策,而夏季航班延误的主因也在于此。从雷电的真实发生及分布角度来看,这样的飞行决策显然偏于保守。(3)在执飞中,很多签派及飞行的决策权是交给航司和飞行员,这使得飞行决策面临两难:或者执行安全保守原则,在并无雷电威胁的情况下造成无谓的延误;或者执行效率优先原则,面临雷电危险而不知,造成如本次雹击类似的事故。(4)本次航班在做出降落路径决定时,确实选择了云团较弱的路径进行绕飞,但偏偏在此遭遇雷暴和冰雹。CZ3101雹击事件的主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工具对雷电及冰雹等衍生灾害气象进行直接有效的观测、辨识和预判,导致飞行过程中的判断失误,从而引发事故。

5 结论

对于高速航空器,雷电是引发航空事故和造成航班延误的最主要的气象因素。民航气象领域对于雷暴的判断主要依据气象雷达信息进行辨识,对于雷暴的预报预警手段主要通过雷达信息外推,而气象雷达本身并不能侦测雷电的发生。因此,在雷电监测、预报、预警方面,亟需引入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1)引入雷电实时观测数据。引入雷电实时观测数据,与气象雷达云图叠加,形成对机场及航路的强对流(尤其是雷电态势)的有效辨识。(2)引入雷电短时预报数据。引入雷电短时预报数据,结合气象雷达图的外推,实现对机场及航路未来1~2小时雷电趋势的外推和预判。

参考文献:

[1]郭洪源,崔艾军,郎凯,方月,胡海峰,吴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分析.世界交通运输大会,2017.

[2]黄怡婷.美国及香港机场雷雨警报作业现状.飞航天气,2015,23,4.

[3]郭洪源,崔艾军,涂堃,郎凯,方月,梁毅.大型机场雷电预警系统研究.工业,2016(7):00067-00068.

[4]天气百科:冰雹,2016,18,8.

[5]赵英梅,王继兵.防止电气设备雷电危害的方法浅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7,23(1):71-72.

[6]中国民航规章汇编-飞行标准,2016.

[7]郑永光,张小玲,周庆亮,等.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技术进展与挑战.气象,2010,36(7):33-42.

推荐访问:首都机场 航班 事件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