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宝典

T14是“里程碑”吗?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1:35:45   浏览次数:

2016年红场阅兵前夕,包括 “亚尔斯”战略导弹在内的一系列俄军新一代主战装备集结在红场,在夜幕和灯光的笼罩下闪出阵阵寒光,吸引了成百上千莫斯科市民的围观。曾经在2015年参加阅兵的几款新型武器再次登场,包括T14“阿玛塔”坦克、“库尔干人”25战车、T15重型步兵战车、“联盟SV”自行火炮。尤其是被俄罗斯称为世界第一款第四代主战坦克的T14再展风采,又一次激起了人们对于这款坦克的好奇心。

在2015年下半年,俄罗斯一改新型武器高度保密的传统,由红星电视台播放了一段经过俄罗斯军方和国防工业部门授权的视频,给出了不少T14坦克内部的细节,凭借这些已经曝光的信息,我们来对它做一点更加深入的研判。

总体结构

T14坦克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设计。红星电视台的视频节目表明,三名成员呈品字形坐在车体前部的载员舱内,用装甲板同车体后部和炮塔隔开,首次在坦克上实现了无人战斗室,解决了乘员布置同弹药、油料之间的矛盾。

这一设计可以大幅度减少重装甲包覆的空间体积,可以为乘员提供更为均衡的装甲防护层,形成一个可靠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弹药被命中、油箱被引燃的二次效应爆发时,乘员不会受到伤害。乘员舱后方的垂直装甲板位于车体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可以有效地提高车体前部的结构强度,确保在受到地雷以及IED打击的时候车体不会发生严重变形。无人炮塔内可以使用高密度、大剂量的灭火抑爆系统。如果发生弹药殉爆,可以长时间、大量喷射灭火抑爆气体而不用担心伤及乘员,有效提高灭火抑爆的效率,避免车辆被二次效应摧毁。

由于不需要考虑乘员安全,大部分弹药都储存在火炮两侧下方和炮塔尾舱内,提高了火力系统的战斗效率。根据一些媒体的猜测,T14坦克在炮塔尾舱或者炮塔下方安装了单臂或者双臂装填的高速自动装弹机。

T14坦克采用了较为彻底的模块化设计。如果分系统研制有新成果,如电子和火炮系统实现更新换代,可以直接以更换模块的方式改进。在作战条件下中,即便T14的炮塔被重火力击中损坏,只要更换新的炮塔就可以迅速恢复战斗能力。

动力与行走系统

视频中首次展示了T14坦克一体化吊装动力模块的安装过程,这是苏联/俄罗斯坦克首次采用整体模块化的坦克动力包。整体吊装大大方便了部队的后勤保养,提高了战场抢修的效率。根据一些俄罗斯媒体的报道,T14坦克采用额定功率为1102千瓦的X型12缸多燃料增压发动机。该发动机可能是车里雅宾斯克国菅“运输车辆柴油机”特种设计局研制、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生产的4冲程X型12缸A85-3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该型发动机于2011年通过了测试。按照俄方说法,这型发动机的寿命不低于西方坦克发动机寿命。

T14坦克车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7对负重轮的底盘。此前苏/俄所有服役坦克均使用6对负重轮。增加负重轮说明车体的整体容积增大,尤其是车体前部的装甲重量大幅上升,装甲构件的重量较大,需要更长的车体来平衡。这样做尽管增强了车体正面的防护能力,但却增加了坦克的俯视投影面积,更容易被攻顶弹药发现和打击。另一方面,这也说明T14坦克的武器部分及动力部分质量非常大,使坦克重心设计非常复杂,只能通过加长车体来实现相对平衡。

行走部分的悬挂装置明显采用了扭杆而非液气独立悬挂。前后2个负重轮处装有辅助减震器,用于补偿过高的负载。前3对负重轮之间的距离明显大于其余负重轮。除此之外,T14坦克的行动部分与传统苏制坦克几乎没有区别:诱导轮前置。钝齿啮合的主动轮后置,还有3个托带轮。这说明这种设计的成熟性,也显示出俄罗斯在坦克行走系统上没有什么突破。

火 炮

T14没有沿用业已服役半个世纪的125毫米2A46系列滑膛炮,而是改为一门全新设计的125毫米2A82型滑膛炮。在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尽可能地采用了俄罗斯近年来掌握的最新技术,采用身管自紧和内膛镀铬等先进工艺,算是一改苏/俄制滑膛炮工艺的传统。

在弹药上,新火炮既可以发射类似的现有的BM42等炮弹,还可以发射正在测试中的新型大长度的穿甲弹药。有俄罗斯知情人士透露,该火炮于2006年秋天在研制单位的试验场地中进行了多轮火力测试,3门样炮分别发射了780、600和577发炮弹。测试表明:该炮的炮口动能比西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研发的120毫米滑膛炮高出20%以上。倘若2A82依然不能满足军方需求,工厂将提供更强大的新型152毫米滑膛坦克炮。

防 护

而在防护部分,T14首次将主动防护作为主要防护手段,不再像传统坦克一样高度依赖被动的装甲。通过对照片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坦克履带顶板前布置了SPMEZ9电磁防护系统电磁干扰发射装置,可以通过模拟车辆电磁场的变化来干扰目前大部分反坦克地雷的磁力传感器。使得地雷提前引爆或者丧失正确判断起爆时刻的能力。该系统的另一个功能则是可以欺骗一些较早型号的无线电测高引信,使其误判高度而在有效杀伤范围外就爆炸,这在对抗一些使用老旧武器的游击队和反政府武装来说具备非常好的效果。

在T14炮塔上,采用了“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系统。在炮塔下底板上安装了多个圆筒状发射装置。在周视镜的护罩旁边,可以看到主动防护系统的雷达天线。而阅兵样车上用一个造型奇特的整形罩挡住了这些设备,一方面起到保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雷达被一些轻武器弹药或者弹片击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系统在炮塔顶端和后部都配备有拦截弹和干扰弹发射装置,每个装置都配置有几十枚各种效能的弹药,在中央计算机的指挥下根据目标的种类可以发射相应性能和规格的干扰弹。例如遇到激光测距仪的连续测距时,系统可以发射含有气溶胶和非可渗透型的烟幕弹;而遇到毫米波或者其他雷达制导弹药时,则可以发射含有金属颗粒的扇形烟幕弹进行防护和掩护。

根据俄方的报道,该系统还首次配备了动能+破片的硬杀伤拦截弹,可以通过相控阵雷达,对从单兵火箭弹到各种中大型航空反装甲弹药的威胁进行拦截,最小拦截距离大约4米。

“阿富汗尼特”的防护区域非常大,几乎覆盖了整个车辆。这是因为坦克越来越多地遭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全向攻击,将主要防护集中在车辆正面的传统思维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因此该系统的拦截弹发射器是可以旋转的,能更好地应对攻顶和航空弹药。

T14坦克也并未放弃传统的防护手段。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它采用了由乌拉尔钢铁研究院研制的新型装甲钢,相比于同等防护能力的传统均质钢装甲,防护厚度可减少15%,可使坦克的结构重量减轻10%以上,内部空间也有相应的增加。

在新型装甲钢之外,T14正面还采用了俄罗斯最新型的复合装甲,由陶瓷、钛合金等材料组成。还在车体两侧安装了惰性反应装甲,用来提高对聚能装药战斗部的防护。炮塔顶端铺设了复合装甲模块,用来抵挡突破防护系统的攻顶弹药。车身后部安装了钢制屏蔽网来保护动力舱。

火 控

“阿玛塔”首次在实际坦克型号上使用了非穿透光学技术。其原理就是将外置的光学镜头看到的图像通过处理后,用舱内的显示屏显示出来,供乘员了解战场态势。传统坦克无论潜望镜、炮长镜还是车长镜,都是穿透性光学镜,即反射式镜头组,需要在车体或炮塔顶甲上切开大型开口来安装镜体。在坦克上应用非穿透技术,可以提高乘员的观察效率,避免长时间注视目镜带来的视觉疲劳。

至于车长镜和炮长镜的具体型号,俄方解密不多。从外观上可以看到多种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热像仪、车长周视瞄准镜。而近期曝光的视频则能看到,乘员舱内设置了多个大型液晶屏幕,可以直接用来观测和瞄准,以及指挥火炮射击。相对于陈旧老化的俄制现役坦克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但视频节目中只披露了T14停车射击800米外静止目标的情况,能否在更远距离上做到动对静、静对动乃至动对动,尚不得而知。

无法忽视的问题

总的来说,T14集中了俄罗斯最新的坦克技术,也在坦克制造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是俄罗斯力图恢复坦克王国地位的一次重大努力。但是除了上述成就之外,T14还存在着相当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X型柴油机的缺陷

首先外界普遍质疑的就是被俄方高度评价的X型增压柴油机。实际上,这种发动机并不是近些年研制的新品,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当时车里雅宾斯克工厂为了参加苏联新一代坦克投标,设计了这款全新结构的增压柴油机。但是该型号并未获得苏联国防工业部门的立项。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争论和选型,在马雷舍夫厂的6TD系列发动机和车里雅宾斯克厂的X型发动机中,苏联国防工业部门最终选择了6TD系列。但很快随着苏联解体,6TD系列变成了“进口产品”。从那时到现在,俄罗斯在先进坦克柴油机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像样的进展。俄罗斯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已经扔在仓库里长达二十多年的X型发动机又捡了出来。

其实在苏联时代,反对X型发动机的人士就已经指出了该型发动机的多个重大缺陷:汽缸排列从传统的V型改为X型后,结构变得非常复杂,很多部件的设置都受到限制,不得不放大发动机总体积,使之比6TD系列大了许多,单位体积/功率密度比不升反降,迫使坦克动力舱变大、变高,这从T14高高耸起的发动机舱就可见一斑。

由于采用了X型布置,有一半的汽缸位于发动机下端,这对车辆的维修保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即使是常规保养和检修,也要将整个发动机舱全部打开(包括尾板和底板),或者将发动机完全吊出来,极大地增加了后勤的复杂程度和维护成本。

由于X型发动机的特殊结构,常规压力的油泵无法保证机油循环,必须采用离心式超高压油泵和高压管路。冷却液和冷却空气的流动同样面临着困难,必须采取比V型柴油机更为复杂的强制流动措施。这样一来,原本就结构复杂的发动机结构进一步恶化。相关问题早在八十年代后期就被哈尔科夫的技术人员称为“结构梦魇”,倘若遇到高温高热的气候,是不是还能保持有效地工作状况,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尽管俄方宣布该型发动机通过了测试,恐怕也只是宣传手段而已。而且对于俄军的粗放式后勤体系来说,X发动机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保障人员的噩梦。

◎有炮无弹的尴尬

T14的另一个缺陷就是火力。它尽管换了一门新炮,但苏联解体前,弹药技术就已经陷入停滞。俄罗斯也未能有所改观,整整二十多年没有任何新型弹药出现。即使是俄军目前最精锐的、装备T90坦克的部队,也依然在使用四十年前设计生产的BM32甚至BM22型穿甲弹,苏联时期最好的BM42/44穿甲弹从未在俄军的实际装备序列里出现。即使是BM42/44,也无法对抗北约现役的第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即使遇到防护最差的“公羊”恐怕也是无能为力。

俄方在近几年透露了一些新型穿甲弹的细节,流出了一些弹托和弹芯的设想图。但是由于二十多年的人才的流失和断档,在国际高端的冶金、力学相关研讨会和交流上,俄方多年未提出新的概念方向和理论模型,也鲜有创新性的论文披露,其落后停滞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这些电脑绘制出来的弹药蓝图能不能实现,并不令人乐观。

◎轻甲炮塔的问题

坦克是进攻性兵器,是陆地战场的开路先锋,要承受多重火力打击。但通过视频节目和T14两次亮相,可以确认其炮塔外部只有很薄的一层普通钢制装甲,没有加装重型附加装甲的设计。这一方面是无人炮塔不需要厚重的装甲来保护乘员,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整车车重,在强化了车体正面的装甲之后,加上无人炮塔中复杂的机械和控制结构,已经没有多余的重量留给装甲,只能将防护重任全部交给主动防护系统。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一设计在面对高速弹药时有极大的隐患。倘若T14遇到M60或者T72这样的对手,只要被对手在任何角度(包括正面)命中炮塔,就要丧失大部分作战能力。从这个角度说,在坦克直接对抗中,T14即使面对二代改进型坦克也没有任何优势。虽然炮塔中弹不会带来乘员伤亡,但是对于正在执行的作战行动本身来说,这辆坦克已经丧失战斗力,形同被击毁了。因此,采用如此轻量化设计的无人炮塔能否有效地保持战斗力,笔者表示严重怀疑。

T14还采用了新型信息化系统,被称为俄军的“里程碑”。但由于俄方在这方面透露的信息很少,尚无法得知T14是不是采用了类似战斗机的电传操纵系统,也无法判断它采用的是光环路网络还是传统的以太总线。俄军整体信息化程度较低、数据链装备发展迟缓,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队信息化水平。但是也不排除俄军把T14作为陆军信息化龙头,靠它来带动整个军种的信息化进程。从T14连续两年参加胜利日阅兵来看,俄高层还是对它寄予厚望的。俄军工单位和俄军如何解决T14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在战术使用上扬长避短,值得继续关注。

推荐访问:里程碑 T14


[T14是“里程碑”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