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宝典

毛概总结

作者:jnscsh   时间:2020-07-28 12:22:52   浏览次数:

 毛概总结

 第一章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及其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基本问题: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了:“建

 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怎样把握毛泽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个字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P13 、 23 、 27 、 33

 1) 毛泽东思想

 A. 时代背景:20 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B.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2) 邓小平理论

 A. 时代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B.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3) “三个代表”

 A.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B.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个 字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P15 、 24 、 30

 1) 毛泽东思想

 A. 科学体系: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是事实就是。它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些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B.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2) 邓小平理论

 A. 科学体系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等

 3) “三个代表”

 A. 科学体系: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只当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接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B. 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1. 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P43~P45

 A. 阶段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B. 哲学论证阶段:1937 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时间的历来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四线古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C. 阶段 3:延安整风期间,1941 年 5 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事实就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D. 确立阶段:经过安安政风和党的七大,事实就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 邓小平是如何重新确定和发展事实就是思想路线的? P45~P47

 A. 偏离阶段:1957 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了

 B. 恢复阶段: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西乡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事实就是

 C. 确立阶段: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D. 发展阶段: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3. 事实就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P48 、 51 , P51 、 52

 1)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 实事求是:

 A. 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B. 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争取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C. 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69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76 、 P77 、 P78

 1)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内容+ + 关系)? P82 、 P85

 1) 内容: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2)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个武器已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P102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 P93

 1)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2)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的内容及其科学含义。

 P117~119

 内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科学含义:(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

 目标。

  2. 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

 P122~123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3.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

 P129

 (1)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2)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

 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

  家的繁荣富强。

 (3)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4.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P129

 (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

  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

  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六章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P137

 (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

  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

 会还处在

  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

  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3)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

  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

  内涵的新概念。

 2. 党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的特征新概括。

 P139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

  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

 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

  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

 变,缩小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

  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

  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

  更高。

 3. 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P147 、 P151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自立更胜,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

 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

 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 邓小平指出“基本路线要管 0 100 年动摇不得”如何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不动摇。

 P148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

  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

  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

  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5.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 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5 P155 (老三步+ + 新三步)

 (1)老三步:第一步:从 1981~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

 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新三步:第一步: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使人民

  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 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6. “总体小康”特点是什么,党在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

 括哪些内容。

 P156 、 157

 (1)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 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分析初级阶段长期性、艰巨性 P142~143

 (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

  义走向社会主义。

 (2)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3)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

 (4)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

  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5)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七章

 1.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P168~169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181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

  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P186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

  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的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P179~181

 (1)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P183

 (1)基本框架:

 A.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B. 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建立基本企业制度

 C.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D.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只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手段

 E.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F.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基本特征:

 A.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B. 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5.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显示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P191 、 194 、 196 、 195 、 198

 (1)理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现象:

 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

 (3)原因:

 A. 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

 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B. 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的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C. 发展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D.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已经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异,一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4)措施:

 A.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b)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B.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 为什 么( ( 怎么样) )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P201 , P204~20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结合任何其中一方面)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 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B.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2)核心:

 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

 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B.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性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是什么?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大意义?7 P207 (简答或相关背景资源)

 (1)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三个转变:

 A.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想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

 意义:

 8.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经济发 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P209 、 212 、 215

 (1)

 统筹城乡发展,拒不改变横向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我们党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

 的基本途径。

 (2)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一个重要

  原则。

 (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的重要任务。

 9. 如何认识理解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发展战略? P197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的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股权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是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第九章

 1.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如何理解基层群 众自治制度。

 P227 、 231 、 233

  (1)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

 层群众自治制度。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理解: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广泛性和直接性。

 2)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

  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

  最广泛的途径。

 3)其内容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建设。

 2.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P236~237

  (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

  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意义:1)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

  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

 3)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4)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5)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255~256

 内容(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

  整体)

 第十一章

 1. 为什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是什么关系。

 P274 、

  P283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

  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

  进的必然选择。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

  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

  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衔接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

  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2.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P276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

  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

 P281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284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

  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

 金监管。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二章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P302~305(10+5)

 (1)基本内容:

 A. 一个中国(核心,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核心)

 B. 两制并存

 C. 高度自治

 D.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E.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F. 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G.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H.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I.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J.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重要意义: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E.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和平发展? P311~313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推荐访问:毛概


[毛概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