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团申请书

德荷共研新成果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10:02:53   浏览次数:

NFR-90,这一称谓对许多读者来说十分陌生,这是“90年代北约护卫舰更新计划”的代号。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NFR-90计划如今虽然落了个不了了之的结局,但多年之后,这颗先天发育不良的种子还是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其基础上萌生的德国F124“萨克森”级、荷兰LCF型“则文·普罗文森”级护卫舰和西班牙的F-100护卫舰将率先服役并成为上述国家除航母之外最主要的水面舰艇,在未来的12年里,将有至少30艘欧洲建造的高技术防空型护卫舰陆续服役,这批舰艇将陆续取代欧洲六个主要海军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现役的防空型驱逐舰和护卫舰。

有关F100的情况已在《现代舰船》2000年第5期“舰艇”一栏中有详细介绍,本文将简要介绍F124和LCF型护卫舰的一些情况。

一、建造背景

80年代末,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美国曾联合开展了NFR-90计划,目的是联合研制一种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防空型护卫舰。由于八国在舰艇的设计和财力投入等方面分歧很大,导致NFR-90计划于1989年夭折。

NFR-90计划取消后,美国决定不再研制新的护卫舰,加拿大也转向建造比较成熟的“哈里法克斯”级巡逻护卫舰和研制“易洛魁人”级驱逐舰的防空型。其他六个欧洲国家则“兵分两路”,继续联合设计和建造新一代防空型护卫舰。

其中一路是英国、法国和意大利。1993年,三国正式宣布联合开展“通用新一代护卫舰”(CNGF)的研制,这就是“地平线”计划。但由于研制进度和费用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999年4月退出该计划,转而自行研制45型驱逐舰。1999年9月初,法国和意大利则宣布在“地平线”计划基础上联合开展“新地平线”计划,并于2000年10月26日宣布采购4艘新舰艇。

另一路是德国和荷兰,两国于1990年签署了联合研制多用途护卫舰(主要用途是防空)的谅解备忘录,1993年西班牙加入该计划,1994年1月27日,三国正式宣布开展“三国护卫舰合作”(TFC)计划,目标是联合研制三种非常接近的防空型护卫舰(每个国家一种),装备基本相同的防空系统,包括APAR多功能雷达、SMART-L远程立体搜索雷达、“标准”SM-2BlockⅢA和“改进海麻雀”(ESSM)舰空导弹。但在1995年,西班牙以联合研制APAR雷达存在巨大风险为由,宣布退出防空系统的研制,转而选择了美国的“宙斯盾”系统及AN/SPY-1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但仍参加舰艇平台的联合研制。

荷兰国防部于1997年2月宣布采购4艘新型防空护卫舰,命名为“则文·普罗文森”级(LCF型),以取代两艘“特罗姆普”级驱逐舰和两艘“科顿艾尔”级护卫舰。1996年3月,德国宣布采购3艘新型护卫舰,命名为“萨克森”级(F124型),以取代老旧的“吕特晏斯”级驱逐舰,首舰“萨克森”号、2号舰“汉堡”号、3号舰“黑森”号将分别于2002年12月、2004和2005年服役。西班牙于1997年11月采购了4艘新型护卫舰,并命名为“阿尔瓦鲁·巴赞”级,代号为F-100。

二、合作原则和承包商

据德国国防部称,德国和荷兰在共同研制新型护卫舰的合作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三条主要原则:第一是双方将为新舰艇装备基本相同的设备,要优先利用两国武库中现有的设备,且设备及设备供应商的选择,必须获得两国的共同批准。实践已经证明,该原则明显降低了新舰艇的设计和建造费用;第二是两国共同承担主要舰载武器和传感器系统的研制;第三条原则是吸取以往教训,既不建立“三国护卫舰合作”联合项目办公室,也不专门为建造新舰艇而建立跨国合资公司。两国虽分别设立了该项目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但其职能只是控制项目总费用和时间进度。

在LCF护卫舰的设计和建造方面,荷兰海军总共与工业界签署了200多项合同,分别涉及舰艇平台的项目论证、详细设计、建造、防空战系统的研制、陆基试验场的建设,以及作战系统的交付等方方面面。

与荷兰200多项合同相比,德国在新舰艇建造方面的程序要简单得多,德国只与承建F124护卫舰的企业联合体签署了一项合同,完全由企业自行完成F124护卫舰的设计、建造和掌握进度。

承建F124的企业联合体由德国著名的布洛姆与福斯公司牵头,成员包括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等多家著名企业。联合体中负责作战系统研制的主要厂商是EADS防务电子公司和阿特拉斯电子公司。

三、主要性能参数

1.F124型护卫舰

该级舰满载排水量5600吨,长143米,最大宽度17.4米,吃水4.4米,最大航速29节,舰员编制为255人。动力装置采用CODAG形式,主机包括2台MTU柴油机(功率为2×7400千瓦)和1台LM2500燃气轮机(功率为23500千瓦),辅机包括2台MTU柴油机,双轴推进。

F124的舰体、上层建筑和桅杆采用高强度的D63钢建造,有4层甲板,6个双层舱壁,抗爆炸和碎片冲击的能力很强,在被150千克的高爆弹头直接命中时,不会被击沉。

2.LCF型护卫舰

该级舰长144.2米,宽18.8米,吃水5.2米,满载排水量为6500吨,最大航速28节,舰员编制为204人。动力装置采用CODOG形式,包括2台柴油机(功率为2×5000千瓦)和2台SM-1C型燃气轮机(功率为2×19500千瓦)。

四、防空武器和传感器系统

F124和LCF护卫舰在研制中面临的最大技术障碍来自防空战系统的研制。其中困难之一在于APAR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第二是为实现“标准”和“改进海麻雀”导弹与APAR雷达的兼容,需要对导弹进行相应改进,此项工作只能由美国雷声公司承担;第三个困难在于防空战系统的研制费用和进度很难准确确定。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西班牙最终退出了防空系统的联合研制。

1.武器指挥控制系统

F124护卫舰采用的作战管理系统为荷兰电信公司的“赛瓦考”FD武器指挥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17个多功能工作站、2个战术显示系统(带有大显示屏)和12个总线接口设备。LCF护卫舰使用的作战数据系统为“赛瓦考”XI武器指挥控制系统。

2.探测设备

德荷两国护卫舰上使用的最主要的探测设备包括APAR多功能雷达、SMART-L远程立体搜索雷达,以及新型的光电传感器。

①APAR多功能雷达

APAR(主动相控阵)多功能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大带宽的脉冲多普勒系统,该雷达能够同时跟踪150千米范围内的250个目标,可同时控制32枚导弹,打击16个目标。该系统还能够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如对海搜索、有限的立体搜索、目标跟踪、导弹中继制导和为上述两种导弹提供周期性的连续波末段目标照射等。

APAR将和荷兰电信公司生产的SMART-L三坐标雷达结合使用,后者是一种D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可探测400千米范围内的大型目标,可进行立体搜索,能同时探测和跟踪1000个目标。该雷达专门按照近岸浅水域作战要求进行设计,可对付小型的低空飞行目标。此外,APAR雷达能够用于弹道导弹的对抗,可分辨出空中目标是再入大气层的弹道导弹,还是散布的弹头碎片或诱饵弹。

②MSP500或“阳台”光电传感器

为适应在近岸浅水域作战条件下增强视觉传感器能力的需要,德国的F124型和荷兰的LCF型护卫舰上将装备光电昼/夜监视和目标跟踪系统。F124护卫舰上装备的是STN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生产的MSP500光电传感器,LCF护卫舰上将装备荷兰电信公司制造的“阳台”射击指挥系统。

装备LCF护卫舰的“阳台”系统能够自动和自主地进行三坐标目标捕获和跟踪,可帮助舰员完成对海上和空中目标的探测、监视和识别,即使在夜间和可视度很差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作为一种被动的非辐射传感器系统,即使舰艇处于雷达静默状态,也不会影响“阳台”系统的使用。

德国海军已经订购了64套MSP500系统,以装备其所有的水面舰艇(包括水雷对抗舰艇)。同所有装备“奥托·布雷达”76毫米舰炮的舰艇一样,F124上的MSP500系统将与阿特拉斯电子公司和荷兰电信公司联合研制的火控计算机模块一同装备。

除此之外,F124上装备的探测系统还包括2部9600型对海搜索雷达、DSQS-24B舰壳声纳等。LCF上装备的探测系统还包括“侦察兵”对海搜索雷达、DSQS-24C舰壳声纳等。

3.防空武器系统

两国新型护卫舰共同装备的的区域防御武器系统为“标准”SM-2BlockⅢA导弹,能够提供150千米范围内的防御。点防御武器为“改进海麻雀”导弹,最大射程为30千米,将来还可能装备“标准”SM-2BlockⅣA导弹,从而具有有限的弹道导弹防御能力。

F124上将装备4座8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模块,共计32个发射单元,但没有继续扩展的空间。每个发射单元可装1枚“标准”SM-2BlockⅢA导弹或4枚“改进海麻雀”导弹。德国海军计划装备24枚“标准”导弹和32枚“改进海麻雀”导弹。LCF上装备5座8单元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模块,共计40个发射单元,荷兰海军计划装备“标准”导弹和“改进海麻雀”导弹各32枚。舰上空间还可再装备1座该系统,从而使发射单元增加到48个。

此外,F124护卫舰还装备了2座21单元的MK49“拉姆”导弹发射装置,作为舰艇近程武器系统。LCF护卫舰是则是以2座30毫米“守门员”舰炮系统作为近程防御武器。

4、其他武器系统

F124护卫舰装备的其他武器系统包括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6枚MU90鱼雷,1座“奥托·布雷达”76毫米舰炮和2座“毛瑟”27毫米舰炮,并可搭载2架NFH-90直升机。

LCF护卫舰其他武器系统包括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1座“奥托·布雷达”127毫米/54舰炮,1座“厄利孔”20毫米舰炮,6枚MK46鱼雷,并搭载1架NFH-90直升机。

推荐访问:成果 德荷共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