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党自传

设施草莓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8 08:42:56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20-0086-02

亭湖是兼有“大城市、大农村”特点的典型城乡复合型城市区,常年种植蔬菜达到13 333 hm2。设施蔬菜、林果花卉和休闲观光并列为全区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休闲观光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效农业面积增长迅速,草莓也逐渐成为市民和果农的新宠。由于部分设施草莓连作年限增加,草莓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加之部分种植户对草莓病虫害防控不够及时到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制约了本地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就本地设施草莓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作详细介绍。

1 主要病害

1.1 灰霉病

灰霉病是草莓设施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比较普遍,一般减收20%~30%,重的50%以上,甚至绝收,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①发病症状 灰霉病一般从花期开始发病,主要为害花、果实和叶片。生产中果实受害较常见,先在果实基部发病,病斑开始呈淡褐色水渍状,之后慢慢扩大,最后导致全果腐烂,病部表面在湿度大时生灰色霉层。

②发病规律 灰霉病的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冬和越夏,常借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可重复侵染,加重为害。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连续阴天、降雨且温度在20℃时发病严重;在多年连作的设施栽培条件下,若氮肥施用过量,病残体清理不及时,密度大,排水、通风不畅等管理不当时病害发生较重。

③防治技术 a.农业防治。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欧美系硬果型品种;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 a以上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及时清除植株病残体,带出棚外销毁;设施选址避免选择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的地块,要深沟高畦,覆盖地膜,以降低棚室内的空气湿度;做好温、湿度调控,在发病时期加大放风,将湿度降低到50%以下,闭棚将温度提高到35℃,闷棚2 h,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可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b.药剂防治。在草莓第1花穗有20%以上开花,第2花穗刚开花时,为最佳用药时期,可选用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喷雾,每7 d 1次,连续2~3次,交替施药,以免发生抗药性。棚内湿度较大时,可采用15%腐霉利烟剂熏蒸,傍晚点燃,闭棚过夜,效果良好。注意浇水前后要喷药保护,重点喷施发病植株及其周围植株;花期用药需谨慎;采摘前7 d停止用药。

1.2 白粉病

白粉病是草莓上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田间株发病率在15%~30%,重发田块株发病率在45%以上,一般减产30%,严重达90%以上,对草莓的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

①发病症状 白粉病主要为害草莓的叶和果实。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病斑逐渐扩大为边缘不明显、不规则形的霉层粉斑,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粉状物,抹去受害叶片上的粉层,叶片一般表现为褪绿或变黄。果实染病,幼果会停止发育,成熟的果实表面密布一层白粉,严重影响草莓果实质量。

②发病规律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macularis f.sp. fragariae),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越冬越夏。发病适宜温度为15~25℃、湿度为40%~80%,高湿对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有抑制作用。盖膜后即发生为害,草莓坐果期以后为害最重。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条件下,易大流行。

③防治技术 a.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清洁田园,及时清理病残果叶,并带出园外集中销毁;增施有机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合理密植,及时通风。

b.药剂防治。防治适期为花前花茎抽生期,在发病前期可以用硫磺熏蒸,即在棚室中央每隔10 m放置1个电热自动控温硫磺熏蒸罐,于傍晚扣膜后熏蒸,每天不超过4 h,连续熏蒸3 d即可起到明显效果。病害发生较重时,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2 000倍液或36%硝苯菌酯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喷施叶片背面,重点喷施发病中心及周围,每隔7 d 1次,连续喷雾3次。

1.3 炭疽病

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条件适宜情况下,造成草莓减产25%~30%,最高可达80%。该病已发展成为继灰霉病、白粉病后的第三大病害,草莓连作地发生尤甚。

①发病症状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可为害草莓的花瓣、花萼、匍匐茎、叶柄、叶片、果实等。初侵染时呈灰黑或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小病斑,稍凹陷,后扩大为深色、凹陷的硬病斑,严重时病菌侵入短缩茎,致使整株凋萎枯死,枯死病株的根冠部自外向内发生褐变。果实受害,产生淡褐色近圆形病斑,软腐状并凹陷。

②发病规律 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害,其病原菌为真菌,已报道的炭疽病主要由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或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3种病原菌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发病组织或病残体中越冬。该病在气温28~32℃、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暴发流行。

③防治技术 a.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土壤消毒,避免重茬地育苗;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老枯叶;合理密植,667 m2定植株数不要超过50 000株;覆盖遮阳网降温,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b.药剂防治。可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倍液、35%二氰·戊唑醇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1.4 红中柱根腐病

红中柱根腐病,又叫红心病、红心根腐病等,是草莓连作区的毁灭性病害。

①发病症状 红中柱根腐病分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缩型。急性萎蔫型症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萎蔫型初期不定根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地上部基部叶的边缘先变为红褐色,然后逐渐向上萎凋死亡,将根茎横切,中柱部现针点样褐变。

②发病规律 红中柱根腐病的致病菌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an),以卵孢子长期存活于土壤中,经病株、土壤或基质、农具、灌溉水、雨水等传播,地温20℃以下时,卵孢子发芽,从草莓的根部侵染;地温6~10℃且湿度较大时,发病严重;连作地块、苗势弱的情况下容易发病。地温超过25℃,即使土壤湿度大,也较少发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在土壤潮湿和冷凉地区易发生。

③防治技术 a.农业防治。选择无病地块育苗,实行4 a以上轮作;采取膜下滴灌,忌大水漫灌;施足有机肥,重视磷钾肥施用;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将石灰氮按照150 g/m2的用量撒施,与土壤均匀混合,覆盖透明薄膜后保持30 d左右,揭去薄膜,10 d后定植幼苗。

b.药剂防治。栽植前,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根;发现病株,用30%精甲·嘧菌酯悬浮剂或99%噁霉灵原药1 500倍液对根部浇灌,连续处理3次,每次间隔5~7 d。注意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2 主要虫害

2.1 叶螨

①为害症状 叶螨以成螨、幼螨和若螨群集于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吸食汁液进行为害,导致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抑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严重者叶片成锈色干枯,似火烧状,导致草莓严重减产。

②发生规律 为害草莓的叶螨主要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 cinnabarinus)。叶螨在20℃以上时,5 d左右即能繁殖1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1 a繁殖10代以上。叶螨可通过种苗等进行传播,在老叶上越冬。

③防治技术 消灭越冬叶螨,减少虫源,摘除老叶、病叶和枯叶;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5%唑螨酯悬浮剂2 000倍液等杀螨剂,注意交替用药。

2.2 蚜虫

①为害症状 蚜虫为害草莓的叶片,在叶背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缩变形,削弱植株长势,使草莓生育受阻。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②发生规律 为害草莓的蚜虫主要有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蚜虫在25℃左右温度条件下,7 d左右能繁殖1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会大发生,初夏和初秋时虫口密度最大。蚜虫以成虫在设施栽培的草莓株茎和老叶下面越冬。

③防治技术 及时摘除老叶,清理田间,消灭杂草;悬挂黄板诱杀蚜虫或使用银灰色地膜避蚜;可选用10%烯啶虫胺水剂3 000倍液、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倍液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喷雾。

参考文献

[1] 李敏,刘士烜.草莓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6):129-130.

[2] 陈迪娟,成英.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措施[J].上海蔬菜,2015(3):76-77.

[3] 陈永凡,陶小祥.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上海蔬菜,2011(4):61-62.

[4] 吉沐祥,杨敬辉,吴祥,等.大棚草莓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114-117.

[5] 刘晶,郑书恒,张涛,等.北京地区设施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调查与防控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10):35-37,60.

推荐访问:综合防治 病虫害 草莓 识别 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