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程序知识

“喜马拉雅山神”现身黄浦江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9 09:12:46   浏览次数:

工作的“记者专业户”来说,这一回,印度人的“不可思议”首先体现在开放参观“什瓦利克”号上。一名记者回忆起印舰初抵上海码头时说:“就在一个月前,访问上海的西方某国军舰仅举行了礼节性的欢迎仪式,军舰也未安排公众开放,而印度人却在走完‘工作仪式’后便马上在最先进的‘什瓦利克’号护卫舰直升机甲板上召开新闻招待会,着实出人意料。”面对充满好奇的中国记者们,印度官兵显得颇为友善,从专程赶来的印度东部海军司令部司令乔普拉中将到东部舰队司令库马尔少将,再到普通水兵,几乎不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尽管在遇到一些技术话题时会用些外交辞令,但总体开放程度明显让人有“意外惊喜”之感。有位中国军事刊物主编将其最新一本杂志送给印方接待官员,对方随便翻看中发现杂志封二出现了巴基斯坦军舰的身影(地球人都知道印巴是世仇),没想到印度官员没有流露出不爽,倒是非常兴奋地夸赞这本杂志“Professional”(专业)。

作为亚洲成长最快的海军之一,印度近年来投入巨资建造大型远洋舰艇,“什瓦利克”号无疑是仅次于正在俄罗斯试航的“维克拉马迪亚”号航母的“第二明星”。似乎是出于宣传目的,印军在码头广为散发介绍该舰面貌的小册子,印刷之精美如同时尚广告。记者在浏览中得知,“什瓦利克”号的名字源自喜马拉雅山神,这代表了印度军队“尊神重教”的文化传统。舰上的257名官兵均是印度海军的“菁英”,尤其是舰长拉贾什·彭德哈卡尔上尉(Captain RajeshPendharkar)是该国第一位熟悉隐身舰艇设计、建造与使用规范的军官,他从早年监督俄罗斯琥珀造船厂为印度建造首艘隐身舰“塔尔瓦”号开始,就致力于推动印度主战舰艇远洋化、大型化、隐身化、自动化的发展进程,被本国媒体称赞为“海狼”(SEA WOLF)。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上海著名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碰到上岸观光的“什瓦利克”号水兵米尔贾维德·阿萨伊(Mirjavid Asshy)和贾特乔拉斯(Jatroyals),大家攀谈起彭德哈卡尔舰长来,两名水兵立刻展现出印度民族特有的自豪与兴奋,阿萨伊用一口充满南亚风格的英语说:“他是从JC(低级委任军官,即最低档的军官)做起来的,大家信任他,就如同信任自己的亲人。”至于说到“什瓦利克”号官兵对上海的感受时,贾特乔拉斯的回答是:“(繁华)很像新加坡(‘什瓦利克’号先前停靠的港口),但少了亲切感(指上海不像新加坡有大量印度侨民),”

寄托印度自研雄心

印度海军虽然一直实力居于南亚首位,但其技术水平并不高,主要作战舰艇长期依赖进口和外国技术支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海军认为其70年代开始服役的6艘“尼尔吉里”级(即英国“利安德”级)护卫舰已经老旧,难以满足现代海战需要,于是提出发展新型护卫舰的计划。但由于自身缺乏先进护卫舰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单靠一己之力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计划有很大困难,为此印度海军采取了两个发展步骤,一方面从俄罗斯订购3艘改进的11356型(印度称为“塔尔瓦”级)护卫舰应急替换并获得相关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在改进的11356型基础上自行研制新的“尼尔吉里”级护卫舰,称为“17号工程”。印度海军对自行研制的这型护卫舰给予了厚望,采购计划达12艘之多。鉴于建造数量多、所需资金庞大,印度海军决定分批建造,以缓解资金压力。印度国会在1997年批准首批3艘“17号工程”的建造计划,并在1999年初与印度造舰产业的龙头老大——位于孟买的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MDL)正式签署这3艘舰艇的建造合约。因首舰被命名为“什瓦利克”号,所以整个“17号工程”也习惯性被称为“什瓦利克”级护卫舰。

同印度军队几乎所有的大型技术装备一样,“什瓦利克”级护卫舰虽名为自研,实际上绝大部分设计任务都是由国外公司完成的,特别是设计“塔尔瓦”级护卫舰的俄罗斯北方设计局承担了主要设计工作,印度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所傲的工作基本是辅助性的。“什瓦利克级”护卫舰原本计划在1999年底就开工建造,但由于印度海军突然中途对该级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指标,使得该级舰不得不临时变更设计(先前印度自制的“德里”级驱逐舰与“布拉马普特拉”级护卫舰更是在建造到一半时突然更改设计,重造部分舱段,导致工期大为落后),加之建造所需的俄制D-40S钢材延迟到货,使得“什瓦利克”级首舰建造工期一拖再拖,直到2000年12月18日才开始切割第一块钢板。

变更设计后的“什瓦利克”级自研色彩更加淡化,因为有众多的西方国家的著名公司参与进来,如法国DCN公司和皮尔斯蒂克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伦克公司、荷兰信号公司(今泰利斯荷兰分公司)和John Crane-LIPS公司、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加拿大戴维斯工程公司、芬兰瓦特西拉公司等。这些公司为“什瓦利克”级护卫舰提供了许多关键设备,使得该级舰成为一型名副其实的“万国牌”舰艇(印度海军所谓“什瓦利克”级60%-70%的国产化率实际上指的是根据国外技术转让由印度厂商生产)。

“什瓦利克”级首批3艘的建造情况为:首舰“什瓦利克”号(INS Shivalik)于2001年7月11日开工建造,2003年4月18日下水,原计划于2005年12月服役,后因各方面问题推迟到2010年4月29日服役;2号舰“萨特普拉”号(INS Satpura)于2002年开工建造,2004年6月4日下水,计划在2012年9月服役;3号舰“萨亚德里”号(INS Sahyadri)于2003年3月17日开工建造,2005年5月27日下水,预计于2013年中期服役。

总体结构及性能

“什瓦利克”级是以“塔尔瓦”级为蓝本设计的先进护卫舰,所以两级舰在外形上极为相似,采用流行的长首楼甲板、方尾舰型、V形剖面;长宽比较小,约8.46(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舰艇航行时的阻力,但能有效地减轻舰体的横摇和纵摇,增强舰体的稳定性和耐波性,适合在中远海及高海况条件下航行及作战,同时舰上可用空间也相应增大)。舰首为装有防浪板的大倾斜舰首,可减轻前甲板被海浪淹湿,以适应在海况恶劣的印度洋航行作战。作为印度海军最新型护卫舰,“什瓦利克”级比“塔尔瓦”级主尺度大了不少,长度增加17米,舷宽增加2米,标准排水量提高至46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5000吨。在舰体结构上,“什瓦利克”级与“塔尔瓦”级护卫舰最明显的区别是将舰尾的直升机机库由后者的单机库改为双机库,增强了航空作战能力(也正因为“什瓦利克”级采用双机库设计,所以其尾部与德里级驱逐舰比较相似)。

“什瓦利克”级在建造中的模块化程度要比“塔尔瓦”级高,全舰总共由172个模块构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造舰工期并降低了成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舰的上层建筑。在首舰“什瓦利克”号下水时,其上的大部分上层建筑都还未建造完成,需要进行大量的舾装工作,这说明印度模块化造舰技术已经运用得相当纯熟。

隐身性能的优劣是衡量现代水面舰艇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这点上,“什瓦利克”级要比“塔尔瓦”级更上一层楼。该级舰不但继承了“塔尔瓦”级护卫舰简洁的隐身舰体设计(如整个舰体有很大的外张度,上层建筑低矮,所有外壁均采用内倾布置,各面转角处采用圆角过渡),还采用西方国家的先进隐身技术来进一步隐身性能。如在雷达隐身方面,法国DCN公司将“拉斐特”级护卫舰上采取的一些隐身技术提供给了印度,让其应用在“什瓦利克”级护卫舰上,同时还对全舰的雷达隐身提出了优化建议,而意大利则提供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设计软件。在法、意等国技术支持下,“什瓦利克”级的舰体更加简洁,上层结构封闭性较“塔尔瓦”级大幅提高,舰载救生艇(由英国沃斯珀-桑尼克罗夫特公司下属的哈马蒂克公司提供)均隐藏于舰体中段的舱门内,并换用了隐身性更高的烟囱与塔式主桅,全舰雷达隐身能力有相当程度加强(“什瓦利克”级的上层建筑与“拉斐特”级护卫舰很相似,印度宣称该级舰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一般护卫舰的60%。但就整体雷达隐身能力来看,“什瓦利克”级与“拉斐特”级和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还有一定差距)。在红外隐身方面,“什瓦利克”级采用了由加拿大戴维斯工程公司(CDE)提供的红外抑制系统(IRSS),大幅降低了全舰红外信号特征。在声隐身方面,“什瓦利克”级采用了西方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应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减振浮筏技术和螺旋桨气幕降噪技术(避免空泡噪声)。此外,为了减少柴油发电机组运行时的噪声辐射,该级舰还将柴油发电机设备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声围壁中。这种围壁经过特殊设计,具备重量轻、能够承受住剧烈的震动载荷等特点,完全满足在军事环境中使用的要求。通过这些先进的综合声隐身技术措施,使得“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声信号明显降低。

先进的自动化特征也是“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一大特点。为了提高“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自动化水平,印度海军为该级舰选择了加拿大CAE公司基于综合平台管理系统(IPMS)技术开发的综合机械控制系统(IMCS)。虽然IMCS在整体技术性能上比IPMS稍低(IPMS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舰用综合式自动化监控装备,舰员只需通过位于舰桥的显控台便可自动操作并监控舰上的推进装置、电力装置以及其它相关机械等,并内建损害管制系统,此外还能监测舰上各轮机装备的状况,可大幅提高全舰系统的工作效率、生存性以及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力需求以及寿期人事/维修成本。此外,IPMS还内建有训练系统,能轻易提供人员的操作训练),但其自动化水平比印度海军此前的驱护舰艇要明显高出一个档次,可自动监测和控制“什瓦利克”级护卫舰上的各种机械,如推进装置、电力装置、损管、辅助机械和其他机械等。美中不足的是,“什瓦利克”级护卫舰没有采用综合舰桥系统,只是在舰桥和舰上控制中心安装了单一功能的控制台。但估计在“什瓦利克”级后续舰上将采用综合舰桥系统,届时“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加拿大CAE在2001年8月与印度海军正式签约,为“什瓦利克”级发展此套IMCS系统。

除此之外,“什瓦利克”级护卫舰还是一艘网络化的水面舰艇。该级舰安装了综合舰载数据网络,光纤以太网贯穿全舰,网络传输速率达千兆级,完全可以满足舰艇视频、音频、数据传输的需要,这也说明印度海军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主要技术参数:舰长143米,舰宽16.9米,吃水4.5米,标准排水量4900吨,满载排水量6200吨,最大航速32节,巡航速度22节,编制人员257人(其中军官35名)。

动力及推进系统

“什瓦利克”级没有采用“塔尔瓦”级的全燃交替动力(COGOG),而是采用柴一燃交替动力(CODOG)。究其原因,主要是后者燃油消耗较少。该级舰的加速用主机为两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供的LM2500舰用燃气轮机,巡航用主机为2台法国皮尔斯蒂克公司16 PA6 STC柴油机。

LM2500为单循环,双轴旋转式燃气轮机,也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舰用燃气轮机。它由1台燃气发生器及1个动力涡轮构成。电液压启动系统可在60秒钟内使涡轮由冷车状态运行至空载转速。LM2500燃所轮机放在一个隔声/热罩内,该罩可使燃气轮机运行时机舱噪音得以减弱,并可阻止燃气轮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热交换。罩上安装有通风管以利于燃气轮机散热。通用电气公司提供给印度“什瓦利克”级护卫舰使用的LM2500燃气轮机单台最大功率为24000马力,并采用了先进的集成化电子控制系统(IEC),可实现远程自动控制和故障诊断,极大地降低了维修工作量。根据美印之间签署的协议,“什瓦利克”级护卫舰所用的LM2500燃气轮机是由通用电气公司提供零部件,然后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进行组装。

16 PA6 STC柴油机是一种涡轮增压式16缸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7600马力,转速1084转/分,能在苛刻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可满足印度海军对振动、辐射等方面的严格要求。2000年初,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向皮尔斯蒂克公司在印度的许可生产商科洛斯卡石油工程有限公司(KOEL)订购了3批共6台16 PA6 STC型柴油机,用于首批3艘“什瓦利克”级护卫舰,其中首舰“什瓦利克”号所用的2台柴油机由法国皮尔斯蒂克公司生产,其余两舰所用的4台柴油机由科洛斯卡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制造。

“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推进方式为动力系统通过舰上的2个齿轮箱(德国伦克公司研制)驱动2部可调螺距螺旋桨(荷兰John Crane-LIPS公司研制)。德国伦克公司的齿轮箱通过其印度合作伙伴Elecon公司提供。之前,印度一直采用f^克公司竞争对手——瑞士麦格公司的产品。也许为了占领市场,伦克公司已授权印度Elecon公司生产其高精度、低结构噪声的舰用齿轮箱。这是印度首次获准在其国内生产如此高水平的舰用齿轮箱。根据CODOG动力装置的特点,在作战模式下,齿轮箱由燃气轮机驱动,最高航速32节。在巡航模式下,齿轮箱由柴油发动机驱动,航速保持在22节。变距桨则由John Crane-LIPS公司授权给印度果阿造船厂生产。

“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操舵装置和稳定鳍系统由丹麦Veljan Hydair公司授权印度果阿造船厂生产。该级舰的电力由4组芬兰瓦特西拉公司生产的WCM1000/5发电机组提供。这种发电机组结构比“塔尔瓦”级的发电机组更为复杂——每组包括1台美国康明斯公司生产的KTA50G3柴油发电机与1台科洛斯卡公司生产的100万伏直流转换器,可提供1000千瓦电力。首批3艘“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12组柴油发电机组将全部安装由英国IACL公司提供的隔声罩。这种隔声罩除能抑制噪声外,还能承受强烈的冲击载荷,且装卸采用新颖的易操作方式,能在数秒内装卸完毕,很好地满足了印度海军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快速对发电机组进行检修的要求。为适应印度海军要求的国产化策略,“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所有柴油发电机组都将在印度进行组装。第一套4组柴油发电机组在2002年10月31日由瓦特西拉公司交付给印度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第2套和第3套柴油发电机组则分别于2003年10月31日和2004年10月31日交付。

武器系统

印度海军要求“什瓦利克”级必须具备多种作战能力,所以该级舰上装备了众多的武器系统,可执行反舰、防空、反潜等任务。

反舰导弹:“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反舰导弹配置与“塔尔瓦”级基本相同,在舰桥前方装有一组八单元KBSM 3S14E垂直发-射发射系统,可装填俄罗斯的“俱乐部N”导弹(它实际上是俄罗斯诺瓦托设计局研制的一种舰载导弹系列,型号包括3M54E、3M54E1反舰导弹,3M14E对地攻击导弹及91RE2反潜导弹)或者印度、俄罗斯联合研发的PJ-10“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其中,“布拉莫斯”反舰导弹是近年印度国防工业最引以为傲的高技术武器之一,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同俄罗斯革新家设计局(NPO)共同研制而成。由于“布拉莫斯”的许多特征——进气口位于弹首、采用冲压发动机、弹翼构型都与NPO的“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相似,所以“布拉莫斯”可谓是“宝石”导弹的变型。

“布拉莫斯”是一种颇具威力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主要分面射(如陆基/舰射/潜射等)与空射两种衍生型。“布拉莫斯”反舰导弹于2001年6月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2002年4月28日首次成功进行了舰载发射试验,2004年正式投入生产。舰射型“布拉莫斯”反舰导弹重3吨,长8米,弹径670毫米,冲压发动机+固体火箭助推器推进,整个飞行阶段都以超音速航行,最大速度可达2.8马赫,最大射程达290公里,战斗部重200~300公斤。“布拉莫斯”飞行方式比较灵活,它既可以中途飞行时爬升至14000米高空以清楚搜寻目标,至弹道末段时降至10~15米进行突防(采用这种飞行方式的最大射程可达290公里);也可以全程进行超低空飞行(但采用这种飞行方式的最大射程只能达到120公里)。

由于3S14E垂直发射系统通用化程度-较高,所以如果印度海军觉得有必要,则“什瓦利克”级也可采用“俱乐部-N”导弹。不过该级舰不会像“塔尔瓦”级一样只使用亚音速的3M54E1反舰导弹,很可能根据作战需要在“俱乐部-N”系列中进行灵活选择。鉴于“俱乐部-N”导弹的性能在许多媒体上都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防空武器系统:“什瓦利克”级和“塔尔瓦”级护卫舰一样装有“克什米尔”舰空导弹系统(即俄制“无风”舰空导弹系统),具体布置方式也相似,即在舰首B炮位布置了一部3S-90单臂旋转式舰空导弹发射架,总共备有24枚9M38M1或9M38M2(即现在所称的9M317)舰空导弹(储存在发射架下方的弹库中)。该发射架可在5级海况的恶劣条件下稳定工作,可靠性极高。发射架发射两枚舰空导弹的间隔最短为5秒,并具有快速装填及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的能力(再装填速度约12秒)。

在俄罗斯海军中,9M38M1或9M38M2是由莫斯科茹可夫斯基精密机器制造工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的一种用来填补区域防空和点防空之间空白的多通道舰空导弹,其中后者是前者的改进型,除了射程增大(9M38M1舰空导弹对飞机的最大射程只有25公里,9M38M2提高到38公里),还增加了指令修正制导技术和波谱识别技术,采用新型信号处理装置并改进射控软件;采用高灵敏度引信装置并增加了测高能力和距离截止措施,拦截掠海反舰导弹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印度海军并不具备俄海军那样的海上防空体系,因此其在使用上也与俄海军不同,即是将9M38M1或9M38M2作为区域防空的主力。然而,这两种舰空导弹的射程对于区域防空来讲明显偏小。再者,3S-90发射架虽然装填和发射速度在同类发射装置中属于佼佼者,但与垂直发射系统比起来还有较大差距(美制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率可达1发/秒)。另外,“什瓦利克”级护卫舰上的4部MR-90“前罩”照射雷达虽能够提供8个火力通道,但舰上只有1座3S-90发射架,要想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舰空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什瓦利克”级理论上的多通道实际上难以填满,所以也就不具备抗击多批空中目标攻击的能力。由此可见,“什瓦利克”级的区域防空能力不仅逊色于西方海军强国装备的新型护卫舰,甚至也逊色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海军装备的先进护卫舰。但这决不是说“什瓦利克”级的区域防空能力就是纸糊的,分析印度海军的防空能力不能离开具体的作战环境。客观地讲,如果在印度洋地区与印度海军进行海战,除美国海军外,其他国家的海军要想突破“什瓦利克”级的区域防空火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什瓦利克”级护卫舰采用了“双重导弹防空体制”,在舰舯部烟囱后部安置了以色列制“巴拉克-1”垂直发射近程舰空导弹以及埃尔塔公司的MF-STAR相控阵雷达系统。

反潜武器系统:“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反潜能力是比较强的,由直升机、鱼雷和反潜火箭构成了多层次反潜系统。其中直升机担任远程反潜任务,这也是该级舰最重要的反潜力量。与“塔尔瓦”级护卫舰不同的是,“什瓦利克”级不但增加了_一架直升机,而且型号也没有采用俄制卡28,而是采用法国生产的“云雀”反潜/搜救直升机或印度自行研制的“北极星”海军型轻型直升机。舰上的直升机着舰格栅由印度的拉森特博洛工程公司提供,同时该公司还向“什瓦利克”级护卫舰提供类似于法国SAMAHE系统的直升机助降系统。

“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中程反潜武器为在舰体内隐蔽布置的2座双联装DTA-53-956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俄制533毫米TEST-71M大型线导电动反潜鱼雷。该鱼雷长为8.2米,战斗部重205公斤,最大航速45节,最大射程19公里,最大作战深度为450米,制导方式为线导加末端主/被动声自导。作为俄系近程反潜武器的标志——反潜火箭系统同样在“什瓦利克”级护卫舰上得以保留,而且还比“塔尔瓦”级装备数量多——在舰桥前方装有2座12管RBU-6000型反潜火箭系统(“塔尔瓦”级只有一座)。每座RBU-6000反潜火箭系统的12个发射管呈圆弧形配置,可发射212毫米90R反潜导弹或RGB-60深水炸弹,系统有效射程600-4300米,有效攻击深度1000米。除用于反潜之外,RUB-6000反潜火箭还用于反鱼雷和反水下蛙人。

舰炮系统:“什瓦利克”级护卫舰舰首没有采用“塔尔瓦”级上的A-190E型100毫米舰炮,而是改为一座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的76毫米62倍径超速射舰炮。为了提高隐身能力,76毫米舰炮的炮塔还改为多棱体结构。该炮在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是一型性能优异的中口径舰炮,其全重为8.5吨,最大射击仰角大85度,持续射速达80~85发份,最大射速高达120发/分,对海最大射程18.4公里,对空最大射程12公里,弹重6公斤,初速925米/秒。从满载排水量达5000吨以上的“什瓦利克”级主炮采用76毫米口径可以看出,印度海军将该级舰的主要作战海域定为中远海,基本不再担任近岸/海攻击任务,这与印度海军现在极力鼓吹的“向远洋进攻”的新战略是相适应的。

雷达和电子系统

“什瓦利克”级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既有与“塔尔瓦”级护卫舰相同之处,如两级舰都装有1部俄制“军舰鸟-M2EM”三坐标远程对空搜索雷达(布置于塔式主桅顶部)、4部MR-90照射雷达;但两级舰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什瓦利克”级的雷达电子系统西方血统浓厚。除前面所提的俄制雷达外,该级舰上其他大部分雷达电子设备基本是由印度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BEL)引进西方国家技术专利生产的。如“什瓦利克”级上的RAWL-02型两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布置在舰尾直升机库顶部前上方中央的后桅顶端)是按照引进的泰利斯荷兰公司LW-08雷达技术生产的,控制76毫米舰炮的“猎人”火控雷达(布置在舰桥上方中央位置)是基于瑞士厄利孔一康特拉夫斯公司的TMX跟踪雷达发展而来,控制反舰导弹的APARNA火控雷达(布置在舰桥上方最前部)是按照引进的俄罗斯反舰导弹火控雷达技术研制生产的(也有说法认为“什瓦利克”级的反舰导弹火控雷达与“塔尔瓦”级相同),RASHMI导航雷达是按照引进的德卡公司“舰桥主人”Ⅰ波段导航雷达技术生产的(“什瓦利克”级也可能采用RANI导航雷达)。

“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的声纳包括巴拉特公司生产的1部HUMSA中频舰壳声纳和1部ATAS主/被动拖曳线列阵声纳(估计是根据泰利斯一辛特拉公司的的拖曳阵声纳发展而来),反潜探测能力比“塔尔瓦”级大为提高(“塔尔瓦”级没有装备拖曳阵声纳)。

“什瓦利克”级的作战管理系统由印度EMCCA公司研发,但系统综合工作是由法国DCN公司完成的,结构基本类似于DCN公司的TAVITAC或SENIT系列作战管理系统。该级舰的通信系统则由印度巴拉特公司提供。

“什瓦利克”级的电子战系统是由巴拉特公司根据“塔尔瓦”级上的Ajanta电子战系统改进发展而来,并整合了印度、以色列、意大利等国的组件。这套电子战系统包括2座KT-216干扰弹发射装置、1部电子侦察支援系统、ASOR 11356型干扰发射机以及激光报警接收机和雷达报警接收机等,可对敌方激光和雷达探测及时报警,并及时进行电子对抗。

未来发展

按照印度海军的计划,“什瓦利克”级各批舰在设计上都会进行改进,作战侧重点也将有所不同。例如2005年完成设计、2006年开始建造的“什瓦利克”级第二批舰将以防空为主,重点改进之处包括采用垂直发射的舰空导弹系统,可能选择的型号是法国的“紫菀30”或垂发型“米卡”;用探测距离达450公里的意大利马可尼公司RAN-40L三坐标远程对空搜索雷达替换探测距离约350公里的RAWL-02两坐标对空搜索雷达;改进其他电子设备等。由于改进动作较大,所以二批舰计划也变为“17A工程”。

可以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什瓦利克”级多用途护卫舰陆续建成服役,印度海军水面舰艇的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并为印度海军远洋战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什瓦利克”级的设计和建造,印度不但从国外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同时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对印度今后发展更为先进的护卫舰是非常有益的。唯一令人担心的是印度对新技术缓慢的吸收消化能力以及盲目追求技术指标的武器发展思想,如果这两个弱点不能得到克服,那么印度将很难走上真正的“国舰国造”之路,只能长期成为外国武器和技术的倾销地。

推荐访问:黄浦江 喜马拉雅 山神 现身


[“喜马拉雅山神”现身黄浦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