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网络环境下数学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07 08:37:04   浏览次数: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具有指导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理论的作用。那么何种教学模式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以主题(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主题教学的情境性、学科综合性、任务驱动性、活动探究性、反思递进性特点有利于达成学科学习目标、突破学科本位、发展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网络环境下主题教学模式的特点

1.交互具有可控性。在传统教室环境下进行学习,经常会遇到教师角色由协助变成主控的情况。原因是教室环境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由默认的规则和意念来维持的,并无具体的支持系统,而且已经习惯于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在学生协作学习中由参与、指导、咨询变成领导、控制和讲授,学生的学习变成教师逻辑有序的安排。在网络环境中,学习活动的建立是由计算机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实现的,教师和学生不能脱离此平台实现学习目标,因此保证了学习的稳定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

2.全面展开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参与思维、发现探索,促进积极的意义建构,获得高阶思维能力。网络学习环境易于向学习者展现问题的全部,尤其能够说明一些与生活经验、思维想象领域相距甚远的问题,如医学上的复杂病例,这在传统教室环境下是无法做到的。

3.资源的丰富性。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其中包括可供学习者选择的、丰富的和随时可得的、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如果学习者想要搜集某一方面的信息,只要点击搜索引擎,输入相关字段,几秒钟之内计算机网络就能帮你找到古今中外相关的信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辅之以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支持,可以使学习者既因为面临各种挑战而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求知欲,又不会因为困难重重而陷入窘境,失去兴趣和自信。

二、网络环境下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1.教学活动灵活、非线性原则。教学活动具有非线性的结构,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的唯一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而灵活运用。可以以“讲”为主,可以以“学”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可运用不同的方法。

2.师生角色合理定位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教师则不仅要为学生讲知识,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3.工具、资源有效利用原则。注重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和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其信息能力;利用合作讨论和信息分享,克服探究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设置合作学习的情境,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的探究性、问题化。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看,探究是主题教学模式的核心,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说,主题(专题)是学习者学习或探究的对象,是学习目标的问题化表现形式——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把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转换为主题及相关的问题,让学习者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2)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关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系统设计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例如,《圆的周长》目标设定为:知识技能——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的意义;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考——通过对圆周长多种测量方法的操作、计算方法的猜想培养观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解决问题——利用多种梯度的练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合作、创新精神,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在活动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3)活动设计的网络探究性。重视设计在课堂、课后的网络活动,将虚拟空间与教室空间、现实空间整合起来,进行全空间的教学活动设计。例如:《年月日》将新知识、练习、拓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利用主题网站提供的数字化资源、工具(网络万年历、历史上的今天)、环境(网上答疑室、作品展览馆)支撑进行导引,力求满足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中对资源获取、问题发现、交流合作、知识建构的需求。

(4)主题内容的学科综合性。在设计活动时,把与主题相关的天文、地理、历史、社会等知识有机融入主题教学中,在强调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综合性。

(5)为师生实践留出生成的空间。活动设计时为适当减少对师生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硬性规定,为实践留出了创新和生长的空间,虽然这样会使研究的外部效度受到小程度的影响,这是基于对主题教学本身的开放性、社会化价值取向的考虑,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三、网络环境下数学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

1.合理组织信息化资源。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教学是一种基于资源、工具的学习,信息资源、工具的组织应用是否合理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要管理和利用各种专题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同时教师有权对学生开放或控制各类教学资源,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从学生角度看,合理有效的资源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题的学习。在组织资源时不仅要以学习内容为依据,还要以学习者分析信息的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学习组织形式、学习方式等因素为依据。一般来说,主题教学都要以网站为载体来组织各种资源,这个主题学习网站是学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重要入口和媒介,为主题式学习提供了集约化的资源环境。在以网站为载体组织资源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学习内容角度。依据建构主义中认知灵活性的观点,知识分为良构知识和不良构知识。在组织这两种学习资源的时候,就应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小到简单的放置方式:一般结构良好的学习资源宜放在本地服务器上,作为相对较固定的学习材料,作为经典理论或框架式提纲的来源。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内容应放在分布式的网络地址上供学习者参考和开拓思维;大到导航设计:对良构知识内容精心构造,组织加工,以训练学习者的逻辑思维为目标。在对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导航与节点的设计是最关键之处,对于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构建除了必备的合理的知识关系反映图(网络结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外,还要利用页面提供的刺激使用户反应的主要因素原理进行设计,在节点转换前予以特殊说明,利用刺激提醒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去向何处、怎么去等等;再大到教学策略:非良构知识揭示了知识的多种关联性以及对情境的依赖性,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的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适宜探究的教学方式,良构知识则更适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角度。学习者信息水平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对于能够准确进行信息定位并能灵活运用的学习者应减少信息代理,而对信息处理能力较弱者,应该在学习前提供较多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代理。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对不会使用软件的学生进行培训;告诉学生如何获取及有效地利用资源;解决学生在制作作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等。

(3)学习类型角度。网络学习又可分为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式学习。在个别化学习中网络信息宜采取较多的动态拉取方式,学习者所获信息将有利于个别问题的解决,以适合个体的知识结构建构。而在小组协作式学习中,应以案例为基础,将信息蕴涵在其中,并以公共问题的解决为主。

2.实施——有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好的设计和资源组织如果不能落实到实施阶段,其价值便无法体现。设计只能是一种预设,它保证了教学效益的底线。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是精确而线性排列的,应是开放、动态的生成,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要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平衡处理预设与生成。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和资源如果没有深谙教学策略的教师导引和调控,很难发挥其教学作用。相反,即使有时笔者和研究者在案例和资源设计时觉得不够完美,但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得到了教学策略丰富的教师的修正,通过合理的调控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学策略对于学习效果达成的重要作用。在网络教学与研究的实践领域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背景和实践领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何克抗,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白文军)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数学 环境 主题 网络


[网络环境下数学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