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东港市水稻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8 08:41:59   浏览次数:

摘要 东港市是北方水稻主产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产量较省内高产地区相差1 500 kg/hm2以上。近年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综合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定量栽培、新型化保药剂等新技术、新药剂,使单位产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关键词 水稻;产量;制约因素;对策;辽宁东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059-02

东港市作为北方水稻主产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雄厚的基层技术支持、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以及优秀的农业种植队伍,生产的稻米以优秀的品质在全国优质稻米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时至今日,全县水稻产量仍然徘徊在8 250 kg/hm2左右,较辽宁省盘锦、营口等其他水稻主产区的10 500 kg/hm2左右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通过各项农业投入、技术投入的比较后,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逐步总结出制约本地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

东港市地处温带湿润地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突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慢,夏季阴雨多、持续时间长,秋季降温慢并伴有较多降水,冬季温度较内陆高,且没有严寒。水稻生长季中4—9月平均降水量739 mm,10 ℃以上有效积温3 200 ℃,日照时数1 180 h,近年无霜期大于190 d。

1 海洋性气候对当地水稻生产的影响

1.1 温差较小,冬无严寒

昼夜温差相对较小,生长季拉长。因此,东港地区水稻栽培品种以160 d左右成熟的中晚熟品种为主。秋季温差相对内陆地区较小,干物质积累速度低、灌浆成熟慢,偶遇寒潮降霜等,容易造成青枯、籽实成熟度不足[1]。冬无严寒,有利于越冬代害虫成活,对翌年生产不利。东港市2008—2010年连续3年大规模暴发水稻条纹叶枯病,引起当地及辽宁省植保工作者和农户的重视,研究表明,水稻灰飞虱能够在当地成功越冬。主要原因是当地冬季温度达不到灰飞虱越冬致死温度(-18 ℃),即使偶尔达到,也无法持续足够的时长,为条纹叶枯病再次发生埋下隐患。另外,随着机械收割的逐步推广,稻田留茬增高,二化螟在当地的越冬条件也越来越优越。

1.2 降水持续时间长,潮湿寡照

夏季降水日多,持续时间长,阴雨连绵,有效日照少,相对湿度高,一般持续整个水稻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最长可持续抽穗扬花时期[2]。整个期间田间无法有效地进行排水作业和控制无效分蘖。长期的阴雨寡照,有利于水稻病害发生。实际生产中,存在光照少、秧苗生长慢、农民施用大量氮肥促进生长的问题;肥料过多,阴雨寡照,导致植株徒长、体质降低,无效分蘖过多,田间郁蔽,生态进一步恶化,水稻叶瘟病、纹枯病发病严重,各类害虫危害加剧,农民投药增加成本,营养生长阶段便进入各类经济投入的恶性循环中。

1.3 季风气候,受台风影响大

东港地区受台风影响,旱田玉米无法推广密植技术,水稻受风灾倒伏的现象时有发生。水稻在灌浆末期至成熟期间,如遇持续降水天气,即使微风,也有倒伏危险。同时随着气流,各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黏虫等迁飞性害虫大量迁飞至此,造成危害。經过8年观测,每年6月2日前后2 d必有一批长翅型灰飞虱迁入本地,最高密度可达2万头/m2,落地即产卵,15 d后田间可见大量2~3龄若虫,7月上旬开始至中旬,田间必然暴发1次大范围灰飞虱,通常带毒率在13%~39%,田间可见水稻条纹叶枯病、偶见黑条萎缩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台风活跃期间,会随气流带来大量带卵稻纵卷叶螟,落地2~3 d内即可产卵,对水稻剑叶危害极大,直接影响水稻产量。

1.4 秋季田间湿度高

秋季降水较多,昼夜温差相对加大,晨露重,上午升温慢,田间蒸发慢水汽大,田间病害加重,尤其适宜水稻穗颈瘟、稻曲病的发生和扩散。相对于其他病害,农民存在侥幸心理,但水稻颈瘟病、节瘟病已经成为当地种植户必防病害,不防就有绝产的可能。9月末至10月初又会出现连续性降雨,病害发生加重,推迟成熟,这时作物已经进入生长季末,各种病害防治投入已经停止,前期未做好防控的地块,穗颈瘟、稻曲病将大面积扩散;同时穗部大量吸水积水,对弱秆品种,或是大丰收地块,又有导致大面积倒伏减产的危险。

2 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2.1 病虫害及时监测与预报

东港市植保站依托全国和省级水稻病虫害监测系统,做到了全年度对各类农业害虫的实时监测和定点监测,建立水稻监测点7个,建立定点测报灯2处。除生长季每周监测外,还在突发气流变化时实时监测。自2008年开始对水稻灰飞虱监测。对稻纵卷叶螟、黏虫、各类飞虱等随气流迁飞来的害虫,根据降水、大气气流变化(多日南风时),及时下地观测,捕捉虫样,解剖观测卵巢,确定产卵、孵化时间,进行及时有效地预测预报,并及时通知各个相关乡镇、农场、种植大户进行相应的防控工作[3]。

2.2 农业防治

根据当地各类病害较重、同时易受台风影响的现状,东港稻区在品种上选择了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好的优质品种作为主栽品种。最近几年东港市主要选育了杂交稻港优1号、常规稻港育6号[4]、引进盐丰47号等作为主栽品种,确保了当地水稻的丰产丰收。东港地区现在水稻栽植密度为24万~27万穴/hm2,能够有效利用田地,达到理想的收获水平。对当地水稻最不利的气候因素是6月上旬至8月上旬,阴雨连绵的气候,此时正值水稻营养生长旺季至水稻生殖生长初期。在此阶段可通过合理控制水肥,控制分蘖数量,减少无效分蘖,推迟封垄时间等提高水稻植株素质,改善稻田内小气候,减少病害发生。

2.3 测土配方施肥与定量栽培

自2005年开始,东港市稻区开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全区域5万hm2水田共计采集和送检土样逾7 000个,达到了全面覆盖。东港市按照地理和土壤条件共划分为3个稻区:一是南部沿海稻区,二是中部稻区,三是北部稻区,不同地区施肥量不同[5]。根据不同产量目标,确定不同施肥标准。例如,南部沿海稻区速效氮较低、速效钾较高,依据测定的结果,在这种土壤状况下,目标产量为9 000 kg/hm2,则全生育期施肥总量为纯N 195 kg/hm2、P2O5 75 kg/hm2、K2O 37.5 kg/hm2;如果目标产量提高到10 500 kg/hm2,则施肥总量为纯N 225 kg/hm2、P2O5 90 kg/hm2、K2O 45 kg/hm2。在7月10—15日施穗肥,同时增施硅肥,以提高水稻秸秆强度,提高秸秆承载能力和抗倒伏能力。

2.4 新型化保措施的推广与使用

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各类新型农业机械、长效化保药剂在东港稻区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2016年,长臂型喷药施肥一体机、无人机在东港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和使用,同时得到了政府补贴和农户的认可。新型药剂适时施用,提高和延长了防治效果,减少了喷药次数,切实增加了产量。如推广溴氰虫酰胺苗床施药防治潜叶蝇、一代二化螟,持效期达到45 d,防效直到7月上旬;7月上旬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二代二化螟,同时防治迁飞性稻纵卷叶螟和8月发生的黏虫;7月上旬用噻呋酰胺防治纹枯病,混配少量2-甲-4-氯钠矮化植株,增加其抗倒伏能力;8月用稻瘟灵、稻艳防控水稻穗颈瘟等。通过使用这些持效期长、防控效果好、对环境安全的药剂,将当地水田大田施药次数控制在6次左右,降低劳动力成本40%以上,且提高了防治效果,保证了东港市水稻高产稳产。

3 结语

海洋性气候充足的降水,造就了东港地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其负面影响,病虫害多发高发是当地产量提高的瓶颈。个别干旱年份,当地水稻产量可以达到10 500 kg/hm2左右,甚至有田块出现11 250 kg/hm2的高产,这充分说明本地水稻的高产潜力,也说明了气候在水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结合气象、植保、肥料、农机等多个生产技术门类,才能有效抗衡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作物产量,达到丰产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戴景春,吴文珍,吴鸿棋,等.莆田平原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6(4):7-10.

[2] 孙莹,于文革,白广田,等.东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06(6):8-10.

[3] 朱德峰,程式华,张玉屏,等.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3):474-479.

[4] 赵晓宇.水稻新品种港育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水稻,2015(2):56.

[5] 李柱.东港市水稻产量与测土配方施肥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6(14):58.

推荐访问:东港市 水稻 对策 产量 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