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报告

传统制造业向文化产业转型之路径选择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8:07   浏览次数:

摘要:绍兴市以纺织、印染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我国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依托当地大量中小型生产企业集聚,通过参与全球性生产分工,绍兴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等发展条件改变,绍兴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绍兴传统制造业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引入发展文化产业,并进一步分析了绍兴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绍兴市经济形势总体运行较好,但是纺织印染产业一家独大,纺织企业原材料涨价、同行恶性竞争、国外反倾销的历史遗留问题使绍兴工业经济“大而不强”,尽管投资总量、工业增加值等反映数量规模的指标居于全省前列,但工业增加值率、投入产出率等反映质量效益的指标仍不尽理想。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近两年培育的生命健康、通用航空产业占比还不到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一,发展优势也不明显。

一、 “绍兴制造”的情况:绍兴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

1. 立足当前:绍兴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践。2009年底,绍兴市确定为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绍兴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主题,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2010年开始,绍兴市作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共投入资金共计100亿元。2013年,绍兴市提出加快培育发展生命健康、通用航空产业。数据显示,2013年,共完成工业投资999.8亿元,是2009年的1.7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2009年的18.8%提高到39.4%。新兴产业逐渐在全市新的经济结构中扮演生力军的角色。

在绍兴当前产业结构中,纺织印染和机械电子两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最大,两者企业数占比达到70%,用工超过72%,其中许多企业普遍设备技术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为切实提高劳动效率、节约企业成本,绍兴实施机器换人分部推进计划,重点在纺织和机械电子两大行业推进机器换人。2014年,绍兴市纺织行业(含印染、化纤)累计用工35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9万人,人均工业总产值提高7.3%;机械电子行业累计用工25.3万人,同比减少用工2 000人,人均工业总产值提高7%。

同时,绍兴2013年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市区范围扩大了7倍有余,提升了大城市的带动作用,绍兴步入靠城市经济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时代。规划中绍兴北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新兴产业为特色,中部以服务经济为主导、都市经济为特色,南部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休闲养生为特色,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当前,绍兴通过实施“重构产业,重建水城”战略,以抓治水促转型,逐步打出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确定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加工、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现代住建作为重点提升发展的八大产业,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形成千亿级中高端产业集群。

2. 结构单一:绍兴市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从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变量来看,传统产业产能转移和落后产能淘汰是快变量,新兴产业培育是慢变量,绍兴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期和转折点,面临阵痛明显。当前绍兴市传统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的69.8%,其中大纺织占比达到36.9%,纺织“一业独大”的局面仍然存在,而国家当前正在大力倡导的信息经济发展不快,比重偏低。

(2)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市区经济增速较低。绍兴是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市级经济相对薄弱,中心城市发展欠快,城市能级相对较低,对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欠强,对全市经济辐射能力有限。

(3)单位资源消耗较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绍兴市工业要素投入以物质资料消耗为主,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容量逐渐饱和,要素制约正在不断加剧,特别是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加突出,资源综合配置效率亟待提高。以工业用水为例,全市纺织印染、热电、化工、化纤和医药等耗水排名前五位行业占工业总用水的80%以上,实现产值仅占工业产值的50%左右。

(4)企业规模总量较大,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绍兴市工业企业基本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企业发展具有“轻、小、集、加、贸”的特征,面对转型升级困难,企业发展主要采取市场扩张路线,依赖规模扩张占领市场,最后往往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结果,一些企业甚至由于过渡扩张引发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创新引擎能力相对不足。

(5)经营发展模式较粗,现代管理水平较低。绍兴市企业大多是中小个私企业,经营者也多是农民、个体户出身。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少企业家仍然采用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方式,重经验、轻制度,重家族管理、轻人才引进,对自身经营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不接受、甚至存在排斥心理,大多缺乏对中长期发展的清晰定位和目标,导致企业灵活性有余、规划性不足,企业很难稳健发展、做强做大。

二、 文化产业的提升: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5年,绍兴市将文化产业作为“八大”千亿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打造,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近年来,绍兴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方向、完善政策、落实措施、营造氛围,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6 343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67家),占全市GDP比重达3.85%,呈逐年递增之势,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 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工作任务。根据决定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动漫影视、文化旅游、工业设计、会展演艺、体育文化等五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并制订各门类实施方案。按照“一个中心、二大组群、三条轴线”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与推进大城市建设、现代水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布局相协调的原则,做好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

2. 完善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4年,绍兴市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扶持力度、降低了扶持门槛、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操作性,并配套制订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制订出台《绍兴市扶持实体书店建设实施意见》,以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实体书店发展。通过市内外各类媒体和政策“点对点、一对一、面对面”的宣传,政策的引导作用凸显,2014年按政策规定和程序要求,对12个项目给予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补助,共兑现资金达1 422.69万元,有力地激发了企业的生产创作热情和发展壮大信心。政策的吸引力逐渐显现,上海纺控集团与市文投公司合作,投资开发“鉴湖水街”项目。目前,浙江清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浙江班墨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地文创企业已入驻市内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 优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2014年,制订《绍兴市区重点培育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实施重点文化企业培育工程,分文化创作研发型、文化中介服务型、文化经营服务型、文化生产服务型等类别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较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文化企业。出台《绍兴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逐步实现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文化产业统计调查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美盛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明牌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候选省文化企业30强,柯桥区、嵊州市候选省文化产业10强县(市、区),柯桥区兰亭镇已入选省文化小镇试点培育镇。

4. 推进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社会效益明显的要求,建立了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截止2015年4月,全市实施1 000万元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53个,其中完工(投产)4个,实际在建项目48只。在建的48只项目计划总投资414.9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4.94亿元,2015年度完成投资17.59亿元,计划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增强了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建立项目进展情况月度通报、分析制度。

5. 加强推介,进一步营造发展氛围。连续多年组织绍兴本土文化企业参展义乌文交会和深圳文博会,扩大绍兴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绍兴文化企业风采,增加文化产业发展商机。组织企业参加省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和浙江省首届文化产业人才交流大会,推介绍兴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吸引文化专业人才落户绍兴。最近,举办了“艺术·绍兴—2015绍兴市高校毕业生成果推荐会暨文化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吸引大批学生前来咨询洽谈,达成初步意向的有近百个岗位。

三、 文化产业的转型: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发展质量不够高,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绍兴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与杭州市等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5%的标准要求差距较大。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64.01亿元,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其中文化制造业占比近80%,以内容为主的文化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比较薄弱。据统计,杭州市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占其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80%,其中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占比分别达到了32%和22%。

2. 发展后劲不够足,运营资金普遍紧缺。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4%,低于全省19%的平均增长水平,增速放缓;缺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较大影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文化龙头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较少,有特色、具规模的文化创意园区不多,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特别是2015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运营资金普遍紧缺,销售业绩普遍下滑。

3. 资源利用不充分,文化产品转换率低。绍兴市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戏曲曲艺、工艺美术等文化资源丰富。但在产业发展中,资源与产业脱节,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转化为文化产品,特色知名品牌较少。

4. 产业融合不够深,附加值含量相对低。纺织、建筑、黄酒、珍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融合文章做得不透,缺乏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四、 关键环节的创新:整合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求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将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1. 做好古城水城文章,凸显产业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具有较大潜力、可产业化开发、业态较为清晰的文化资源,并根据不同文化资源的类别,发挥其个性特点。同时加强优势资源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挥其吸收、渗透和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地方特色明显,竞争力较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依托水乡、桥乡资源,开发古城水上旅游线路;以市区内河、环城河和鉴湖、曹娥江、浦阳江三大水系为基础,融合绍兴独特的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完善跨区域水上游线。据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介绍,近期将着力抓好以下三个能够体现绍兴特色、打造绍兴品牌的工作:一是依托黄酒博物馆,开发周边历史街区,推进黄酒文化园建设,形成黄酒文化休闲旅游新天地;二是组建中国越剧艺术发展总公司,推动越剧的规模化发展;三是抓好特立宙动画影视公司的动画作品及衍生产品的市场化开发。

2. 推进重点热点门类,强化专家团队建设。出台并组织实施动漫影视、文化旅游、工业设计、会展演艺、体育文化等五大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门类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工作内容、排定重点项目、加强配套保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市领导联系五大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门类工作机制,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利用市文化产业促进会的平台,推荐一批产业专业人才,并在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研究院所、高校学者和全市文化经营者中挑选一批,组建市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库。充分发挥文化银行的平台作用,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台多元的金融服务项目。

3. 加强龙头培育选优,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一是抓大平台建设。根据绍兴市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加强对产业集聚的科学规划,注重挖掘比较竞争优势,个性化、差异化集聚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壮大相对成熟的金德隆文化创意园、中国轻纺城创意园、嵊州艺术村等园区;扶持培育浙江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园、越生文化创意园、青瓷文化创意园、安华现代包装园、新昌文化产业园等园区,要求每一个园区提出具体的培育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具体项目、年度计划及配套措施。二是抓大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策划和包装一批绍兴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或开发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优质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抓好鉴湖水街、金沙·东方山水国际商务休闲中心、绍兴青旅羊山生态城、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嵊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十里潜溪旅游度假区、绍兴迪荡新城文化创意园、绍兴镜湖旅游综合体等项目。三是抓大企业培育。充分利用新旧媒体融合的优势,抓好重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工作,推动绍兴报业传媒集团、绍兴广电传媒集团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重点培育美盛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特立宙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浙江越王珠宝有限公司、浙江皇城工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绍兴新锐传媒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成长性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 范周.学科与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55,72.

[2] 曹海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分析与研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1,(9):63-65.

[3]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四题——关于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2,(8):53-55.

[4] 吴百花.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基于义乌市实践的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2):83-89.

[5] 李艳.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江苏实践[J].浙江金融,2012,(12):46-48.

[6] 胡洪斌,杨传张.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政策体系构建[J].学术探索,2013,(12):81-85.

[7] 熊花.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4,(12):131-134.

[8] 赵景来.城市转型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述略[J].学术界,2014,(11):221-228.

重点项目:南开大学“知行南开”(第四期)研究生“社会调研”项目(项目号:A062)。

作者简介:黄娟(1981-),女,汉族,河南省商城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经济、环境经济;汪明进(1978-),男,汉族,安徽省枞阳县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讲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16-01-17。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 转型 路径 制造业 传统


[传统制造业向文化产业转型之路径选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