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报告

石头和海风:普利茅斯怀想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2 09:03:48   浏览次数:

很多年前,和一群美国学生、教师一起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美国研究联合讨论班,有一个项目是观看一部美国历史记录片,当讲述美国早期历史时,镜头闪过普利茅斯,停在一块石头上,有几秒钟,美国学生领队、普渡大学教授比尔·穆伦抬手指着电视屏幕说,“看,那块石头。”镜头很快过去,那块石头留在了记忆里——Plymouth Rock (普利茅斯之石)!

谷歌地图的指引把我们带到了普利茅斯港。下车后,立即闻到一股浓浓的海的味道,海腥味那么浓,似乎是来到了海边的渔村。港湾里停满了白色的汽艇,也有小帆船,桅杆高高地挺起。时间还早,雾很大,周遭鲜见有人,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在码头上发现一个纪念牌,似是纪念“五月花”船,但仔细一看是纪念20世纪50年代模仿“五月花”船的一次航行,从英国到美国,碑上刻着参加这次航行的人的名字。那么,“五月花”在哪儿呢?还有那块石头?

大雾散开了一些。在摸索中,我们来到路边一个四面廊柱的古希腊风格的长方形亭,走近发现亭子中央的铁框下面是一个约两米深的坑,里面有一块鹅卵石形状的大石头,上书“1620”。这就是那块著名的普利茅斯石?这时,正好听到一位穿制服的讲解员在做介绍:1620年“五月花”船来到这里,那些Pilgrims(分离派清教徒)在这里上岸,美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不由得又看了一眼坑里的这块石头,上面隐约有一条裂缝,周围还有一些小鹅卵石——非常不起眼的一个坑和一块石头,美国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这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过于粗糙,乃至过于抽象了?于是跟讲解员提及布莱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Pilgrims 中的著名人物),“一个好人,一个伟人。”讲解员说,用手指了指前面,“那里有他的塑像。”

普利茅斯之石

告别了石头,我们来到路边草地上布莱德福德的雕像前。古铜色的塑像,头戴礼帽,身穿皮衣,外披一件大氅,脚蹬长靴,面色严峻,眼望前方。这大概是他做普利茅斯总督时的形象。早期的美国文学选本中有他的著作《普利茅斯殖民地史》——来自他的日记,正是因为他的记录,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五月花”船的来历以及Pilgrims跨越大西洋来到新大陆的历史才有了比较确凿的依据。对于美国历史的开端,我们在普利茅斯Pilgrim Hall Museum里有了更丰富而生动的了解。

普利茅斯如同美国其他的小镇,街两边多半是木板房,白色或灰黄色,偶尔也有其他鲜艳的颜色。大雾已经散尽,骄阳又出,蓝天白云。来到这家最古老的博物馆,它其实很小,里面最主要的藏品就是当年“五月花”号上那些Pilgrims随身带来的物品,如烧饭用的大锅、坐的椅子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藤编的摇篮——“五月花”号船上有三个孕妇,其中一个在抵达新大陆岸边时临产,孩子睡的就是这个摇篮,他也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当时还叫北美洲殖民地)出生的孩子。保留下來的东西并不多,展览更多的是图片介绍和一个滚动放映的历史访谈片,历史学家介绍“五月花”的航海过程和Pilgrims到岸后的情况。纪录片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镜头:一个历史学家介绍说,船上的人虽说是清教徒,但每个人喝的都是啤酒,包括小孩子在内。看了更多的资料后才知道,他们喝啤酒是因为怕带的水时间长了会变质,而且船上的水也确实不多。

这就要说到“五月花”号极其艰辛的航行旅程。首先应该从Pilgrim这个词说起。此词原意是指“朝圣者”,在英国和美国历史中指清教徒中的一个团体。所谓清教徒,说的是那些与英国国教不合的人。16世纪初亨利八世因离婚得不到罗马教皇批准,一气之下与教廷决裂,自己成立了介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英国国教。清教徒们是倾向于新教的,要求后来上台的国王改革英国国教。而Pilgrim比这些改革派走得更远,他们认为英国国教已经腐败,改革无用,要求脱离国教,自成一派,所以叫做分裂派或脱离派。按照当时的法律,脱离英国国教是要被判处叛国罪的,因此分离派们遭遇迫害,有些逃到了开放程度较高的荷兰的莱顿,其中就有布莱德福德。然而不久,他们发现那里生活艰难,而且孩子们的教育成问题,信仰会受到影响,于是决定到一个信仰不受干预的地方去——他们选择的是美洲新大陆。其时,早已有人移居新大陆并了解那里的情况。分离派们经过努力,获得了英国弗吉尼亚公司的准许;他们没有得到皇家的批复,不过得到了一个保证,即在北美大陆的宗教活动可以不被干扰,如果他们“不乱说乱动”的话。

1620年7月,“五月花”和另外一条船Speedwell从英国一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大陆。然而途中发现Speedwell船漏水了,返程后修补也无济于事,只好放弃此船,所有的人和货转移到“五月花”号。1620年9月6日(这个日期是按照当时的旧历来说的),“五月花”号从英国的普利茅斯出发,Pilgrims的航程正式开启。“五月花”号原是货船,加上船员约计130余人。后来历史学家研究此船时不禁感叹如何能够装下这么多人。大多数人只能待在搁置大炮的地方,搭一个地铺,不能直立。此外他们还带了一些动物,如猪、狗、猫、羊和家禽等。航程整整持续了66天,可以想象历经多少艰辛和与困苦。

布莱德福德雕像
“五月花”号

船上的29个妇女(包括女孩子)到岸时全部存活了下来。Pilgrims 原本是要到弗吉尼亚殖民地去的,但因为航行时间推迟,冬季风把他们的方向转到了远离那里的马萨诸塞湾的科德角,他们遂决定就地找岸,两天后绕到了现在的Provincetown港。到达科德角时,船上的人喜出望外——终于见到了岸。布莱德福德在日记中记载:“他们跪下来,向上帝感恩,是他带领他们越过了无边的、凶恶的海洋,把他们从危险和苦难中救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发生了——“五月花公约”签署。这个后来被认为是奠定了美国宪制基础的小文件,原初目的是让船上的人能够团结一致、互助互爱、克服困难,否则将难以生存下来。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102人中其实只有三分之一是虔诚的分离派清教徒,这些来自荷兰莱顿居住地的英国人组织这次横跨大西洋的航行时,还雇佣了其他一些人,包括仆人、契约雇佣者,他们多数是没有爹娘的孤儿。原因很简单,这些人是要帮助他们来开垦的。除了宗教因素外,Pilgrims的移民活动还有商业因素,伦敦的一些投资人给了他们资助以期得到丰厚回报(后来证明投资是失败的)。因此,“公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遏制可能发生的危险,比如那些非清教徒者上岸后挑衅闹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公约的文字和语句表述本身含有强烈的自治、民主和法治的思想——为了共有的目的,“所有人都须服从和遵守公平的、平等的法律、条款、命令、法则和职责”。公平与平等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伸张。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商讨“公约”这件事本身就树立了一个民主的榜样,这也使得这桩原本目的单纯的小事成为美国历史上的“大事”。

描绘Pilgrims的油画作品

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文件上签名,女性和孩子没有权利,有些下人也没有权利,还有些人不愿签名。所以,只有41个成年男性签上了大名。“五月花公约”原件早已不见,幸运的是布莱德福德在日记中记录了下来(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也有记载),历史就这样有了文字的支撑。这对后来美国主流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民主思想的源远流长便有了最好的依据。

当然,“五月花公约”当时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严寒的冬季,粮食的缺乏,再加上疾病的流行,所有这一切给新到来的英国人带来致命的打击。死亡开始出现并蔓延,到1621年3月最终在普利茅斯立下脚时,102人中只有47人存活了下来。而这些人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死亡,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印第安人出现并伸出援手的话。历史是这样的神奇,就在存活下来的人面对更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一个懂些英语的印第安人——Tisquantum出现了,此人曾经到过英国,与一些欧洲商人有过交往。Tisquantum帮助这些处于死亡边缘的英国人度过了第一个冬天,后来又帮助他们见到了此地印第安人部落万帕诺亚格人的首领,并签署了和平条约。印第安人的帮助让这些白人殖民者生存了下来。

另外一个促使普利茅斯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原因是此地的印第安人大量染病而死。上岸后的Pilgrims发现附近的村落都已被遗弃,有些死人的白骨还没有得到掩埋。历史学家认为印第安人遭遇了瘟疫,而疾病是欧洲人带来的,有人认为是天花,也有人认定是肝炎。Pilgrims到来时,万帕诺亚格人部落的印第安人75%都死掉了。部落首领或许认为他们已无法跟这些白人对抗,况且还要对付其他敌对部落的袭击,所以才有了和平条约的缔结。

Pilgrims在这一年似乎也没有辜负上帝的期望,春夏过后,秋收满满。他们有了足够的收获,9月底到10月初,他们聚在一起欢庆丰收与定居的成功。后来,这成了感恩节的由来,时间改在了11月的第4个星期四。不过那个时候,Pilgrims 并没有把这个活动称为感恩节,他们也不是每年如期庆祝,直到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的开始。现在的感恩节里,大家都会吃火鸡,布莱德福德在日记里提到其时他们捕获了很多野生的火鸡,也许这是吃火鸡的由来,但那个时候Pilgrims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吃火鸡时涂上一层厚厚的加了很多糖的红莓酱——17世纪时,糖还是奢侈品,刚刚定居下来的Pilgrims不会有这个福分享受到“甜蜜”的感觉。一些印第安人也加入了他们的欢庆。博物馆里有一张19世纪的油画,表现他们向上帝感恩的场景,画面右侧模糊可见一些印第安人跪在地上面向苍天。在其他一些书籍看到的类似场面里,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但不幸的是,在此后的岁月里,时有因白人觊觎印第安人的土地而引发的冲突,直至1675—1676年,终于爆发了史称菲利普王的战争,即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普利茅斯殖民地众多村庄遭到印第安人袭击,1000多户住家成为废墟,但最后印第安人还是被镇压了下去,死伤多于白人的两倍,年轻人几近被杀绝,很多人沦为奴隶被卖到他乡。1970年,一个印第安人首领在波士顿参加感恩节活动期间发表演讲时,用历史事实(包括布莱德福德的日记)揭露白人对印第安人曾经的虐待。自此以后,普利茅斯的印第安人每逢感恩节都会聚在一起抗议欧洲人的庆祝活动,同时纪念他们的祖先。印第安人在北美生活了一万多年,欧洲人到达北美时,有6万帕诺亚格人生活在普利茅斯及周边一带,但现在仅剩下5000余人。然而设想,假如没有欧洲人到达美洲,现在的世界会是怎样?历史无法假设,但需要反思。

现在再回到Pilgrim这个词上来。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的介绍,最早用pilgrim来指称 “五月花”船上那些清教徒们的是布莱德福德,他从《圣经·旧约》里找来这个词,在他的《普利茅斯殖民地历史》里有这样的描述:

就这样,他们离开这个美好、可爱的城市,在过去的12年里,这里是他们的住地,但是他们知道,他们是朝圣者,不应依恋这些东西,而是要把眼光移向上天,那里有他们的家园,这样可以让他们的心情沉静下来。

之后,没有人提到Pilgrim这个词,直到1798年庆祝先父节(为纪念“五月花”号的登陆而设立的节日)时才有人重新提到此词,此后它便时常出现在大众话语中。之所以要强调这个词,是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朝圣”,在美国历史上,这些“朝圣者们”成为追求自由的先行者。他们不是首先到达北美大陆的英国人,也不是第一个殖民地的开创者,他们是美国精神的创立者,自由、民主、平等、自治这些后人用来形容美国精神的关键词,都映衬在了Pilgrim这个词上。尽管他们只是一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但也正是由他们的虔诚而生发的追寻自由的行动中,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开始塑形。

说到普利茅斯的那块石头——Pilgrims登陆时踩着的岩石,无论在布莱德福德的著作还是其他有关普利茅斯殖民地的书籍里,都没有提及。直到120年后的1741年,当普利茅斯镇上的人开始计划修建一个码头,需要覆盖海边的那块石头时,一个90多岁的老者出來指证说,那是“五月花”号上的先人们登岸时首先踩上的岩石。这位老者的年纪足够大,以至于人们倾向于相信此事的真实性。于是,这块石头就成了美国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巨大岩石的珍藏还有一段曲折的过程:先是石块断裂,后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最终才放到了如今人们可以看到的那个坑里,上面建造了一个纪念亭。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成为传统的象征,文化就是这样从看不见的历史变成了看得见的器物,在这个过程里,思想变得活跃起来,最终形成了引导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由此来说,多年前那位美国教授指着电视屏幕说“看,那块石头”的一刹那,实际上是在无意中显示其美国人的身份。这里不涉及身份的骄傲感,只是表明了一块“石头”之于身份建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厉害。

回去的路上,又来到一个国家公园,里面有很大的雕像——一个高高站立的女神像,有点像纽约的自由女神。下面是一个台座,四面围有一圈雕像,每个雕像都有一个象征意义:自由、民主、平等、信仰、教育。把教育也列为核心价值观之列,这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雕塑建于1889年,是为纪念“先父们”而作,1974年列入美国国家公园文化遗产之册。这个高高站立的女神定能看到普利茅斯港的海面,当又一个冬天到来的时候,她会想到400年前的那个场景吗?

高高站立的女神像

推荐访问:怀想 海风 普利 茅斯 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