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报告

慈善伦理助推扶贫攻坚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42:02   浏览次数:

摘 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部署。要建立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多元主体参加的扶贫格局,必须充分发挥慈善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扶贫是慈善的第一要义,慈善助推扶贫攻坚,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公众建立现代慈善伦理观念,鼓励公众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扶贫立志、教育为本,慈善教育助力扶贫的长效性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慈善助推精准扶贫的落实。

关键词:慈善;扶贫;实践路径

贫困和摆脱贫困,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路径的起点和动力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带领贫困地区的人口摆脱贫困,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当前在政府主导的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发挥慈善的作用,形成全民扶贫的强大合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扶贫是慈善的第一要义

中国的慈善思想和慈善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慈”与“善”最初是独立使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演进两字的释义逐渐趋同,都被用来表示仁慈、善良、富同情心的意思。到南北朝以后两字常被并列使用,至此才有了“慈善”一词。中国早期的文献虽没有直接界定过慈善的内容,但历史中却不乏对慈善活动的文献记载和民间传颂。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在西周时期就曾设有“地官司徒”一职来专门负责灾荒工作。在《周礼·地官》曾提到“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①。西周时期不仅设有专任的官职来应对灾情,还对如何安抚灾后的民众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些济贫赈灾的举措虽然没有冠以“慈善”之名,却已经显现出早期慈善活动的萌芽。

社会的发展進一步拓宽和丰富了慈善的内涵。2016年9月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简称《慈善法》)中指出:“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非营利活动。”对于慈善活动的界定,《慈善法》在继承慈善“扶贫济弱,社会救助”传统的基础上,还将“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环境等符合法律规定的非盈利公益活动”列入慈善活动的内容之中。与传统慈善概念不同,《慈善法》对慈善的解读并未止步于“扶贫济困、救助贫弱”的狭义慈善层面,而是在继承我国慈善传统的基础上对慈善的内容进行更为宽广的阐述,体现了“大慈善”的观念。当前,现代慈善事业通过公益活动助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慈善法》对于慈善内容的概括既反映了当代中国慈善活动的特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但“扶贫济困、救助贫弱”依然是慈善活动的首要和基本的内容。

在西方,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慈善的解读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例如《犹太教百科全书》将慈善的解释为“作为一种个人的责,所必需履行的捐赠钱物或提供服务给所需要帮助的人”②。而在英语中,中文的“慈善”对应两个词“charity”和“philanthropy”。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charity”主要指根据基督教思想所指的最高形式的爱,信徒在“原罪说”的影响下,将慈善作为赎罪的一种方式;而“philanthropy”则更加强调通过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是宗教和现代社会实践结合的产物,因而也更接近现代慈善事业的特点。可见,虽然对慈善的定义的阐述方式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哪种解释都不约而同的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列入慈善定义的解释之中,并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捐赠”和“救助”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就不难理解西方慈善捐赠的行为普及率较高的原因。2013年美国以1.58亿人参与慈善捐赠、1.15亿人参与志愿活动、1.97亿人参与援助陌生人等指标,捐赠综合指数(World Giving Index)名列世界之首。③2014年,美国民众的捐赠总额达到3583.8亿美元,高达95.4%的美国家庭参与了慈善事业④,慈善捐赠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美国的慈善捐款不是为了应对灾难性事件,他们很少直接捐款给个人,2014年的慈善捐款中只有1.7%是直接捐给个人的,而更多款项流向了宗教、教育和社会服务、医疗、基金会等领域,他们通过提供或改进相应的服务来减轻贫困家庭的困难。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文中提到的中国《慈善法》所反映出的“大慈善”的观念具有一致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慈善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但西方依然肯定慈善扶贫济弱是其基本内涵。

总之,古今中外对于慈善内涵的解释虽有不同,但都基于一种“善”的表达。虽然中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程度不同,但两者都肯定慈善的扶贫济弱的基本内涵。无论是中国在赈灾济贫活动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慈善事业,还是西方以宗教为依托不断成长和壮大的慈善事业,减少社会贫困人口和减轻人们的贫困程度是中西方慈善事业始终追求的目标。

二、慈善扶贫的实现路径

我国的扶贫开发始终与生产力提高和改革开放相伴。目前我国较易脱贫的地区和家庭已经成功实现脱贫,而“尚未摆脱贫困的人群实际上都是贫困程度最深、自身脱贫能力最弱、扶贫开放成本最高或脱贫返贫易反复的锅底人群”⑤。要走好这扶贫开发的“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而需要发挥慈善的积极作用,吸纳更多公众和公益组织加入到扶贫工程中,向贫困地区的人民伸出援手、提供帮助,以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够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 引导公众建立现代慈善伦理观念,鼓励公众广泛参与脱贫攻坚。

“慈善伦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同时又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倡导仁爱,但是这里的“仁爱”强调远近亲疏的人际关系。例如,孔子主张“爱有差等”,首先要“爱亲”,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至亲,其次才是“泛爱众”。在这里孔子所指的“仁爱”是以封建制度下的宗法血缘为基础的,是带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仁爱”。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传统慈善伦理观念,并反映在人们的慈善行为之中。一项调查显示,在遇到周围的同事、同乡、同学、朋友需要救助时,80%的人会伸出援手,而对于陌生人的救助,只有30%人表示会施以援手,而有50%的调查对象表示对伸手向自己求援的陌生人会采取绕过去、不理睬的态度。⑦如以一来,人们更容易向“熟人”社会衍生的社会关系提供帮助的传统慈善观念也得到了验证。然而在当前的扶贫开发中,更需要的是广大公众自觉自愿的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奉献出自己爱心,提倡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大爱”,这与传统慈善伦理观念中的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小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为此,要积极引导公众慈善伦理观念的转变,由“小爱”走向“大爱”。只有建立起现代慈善伦理观念,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使公众将慈善作为一种公共责任,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扶贫力量,助推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

(二) 扶贫立志、教育为本,慈善教育助力扶贫的长效性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各地扶贫开发工作时曾多次强调“扶贫首在扶志”,“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慈善的发展史上,人们就清楚的认识到慈善教育要比慈善救济的效果更积极,更持续。例如黑格尔在谈到贫困问题时,主张避免养懒汉,他认为直接的救济救助更容易让受助者产生依赖感。我国最早对传统慈善事业进行改革的慈善家冯桂芬也认同慈善教育的作用更为积极。他认为对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不仅要养更要注重教,即不仅给予钱物,使受助人得以维持生存,更要对受助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为之提供就业机会,使其最终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摆脱贫困,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现实而言同样是如此,虽然直接进行物质捐赠的慈善救济,具有运作程序简单、直接、见效快的特点,但是这种方式持续性不强。就像我国之前的粗放式的扶贫开发,虽然贫困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但返贫率较高。而慈善教育则表现为一种间接的救助,比如通过励志、提高就业能力等方式来改变受助人的困难境遇。这种方式虽然是一种间接并见效较慢的救助方式,但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不仅如此,受助者在接受慈善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的慈善意识也会随之觉醒并不断提升,他们很有可能进行角色转换从受助者转向施助者,将爱心进行有效传递。因而,慈善教育的扶贫效果虽不如慈善救济来的立竿见影,但是它在推动我国扶贫的长效性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

(三)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慈善助推精准扶贫的落实。

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的扶贫大格局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行业扶贫。它是当前我国开发性精准扶贫的主要形式,也是如期实现精准扶贫战略目标最重要的一环。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是片面的,企业还应当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对建立和维持它的社会负责。⑧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加入到慈善事业之中,他们将慈善公益作为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习近平同志曾在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讲话中强调“广大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企业的力量支持必不可少。因而,今后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立足自身发展的优势探索慈善扶贫的新模式,在助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注释]

①《周礼·地官》

②Leiden&Continuum:TheEncyclopediaofJudaism[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71.

③陶冶,陳斌:《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启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

④聚焦:美国的慈善捐款都用在了哪里?http://gongyi.sina.com.cn/gyzx/qt/2016-01-06/doc-ifxneefs5586196.shtml

⑤胡长青,王明除:《丰富和践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8日.

⑥周中之:《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理想与现实》.《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6期.

⑦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⑧刘妍:《慈善的分类与道德价值导向》.《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李培林,魏后凯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5]脱贫攻坚政策解读.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6]黄鸿山,王卫平:《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近代慈善理念的确立及其实践》.《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00)

推荐访问:攻坚 助推 扶贫 伦理 慈善


[慈善伦理助推扶贫攻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