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报告

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1 09:04:21   浏览次数:

【摘要】现阶段,工业是吉林市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造成了目前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文章从吉林市三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其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出“稳定发展农业、突出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的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 三次产业 协调发展 吉林市

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吉林市在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三化”建设,全面施行“三动”战略,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8亿元,同比增长14.3%,与2007年的1008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220.3亿元,同比增幅为5.1%;工业实现增加值1116.5亿元,同比增幅为17.8%;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71.2亿元,同比增幅为12.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由2010年的10.8:49.8:39.4调整为10:50.5:39.5,较2008年的12:48.9:39.1相比得到进一步优化。同全省相比,第一产业低2.1%,第二产业低2.7%,第三产业高4.8%;同全国相比,第一产业高0.1%,第二产业高3.7%,第三产业低3.6%。从2008年起,吉林市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减少0.67%,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最低;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平均每年增加0.53%,一直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平均每年增加0.13%,比重提高较快。

可见,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优化程度仍然稍显落后。当前,吉林市正处于经济总量加速扩张、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社会发展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产业结构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且优化速度将日趋加快。

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是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吉林市产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从装备技术水平和构成看,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工艺、设备役龄过长、技术含量低,薄弱的产业基础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产品结构看,大部分国有企业初加工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终端消费品所占比重过低,且产品质量参次不齐,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全市工业产品80%属于重工业,70%属于原材料、中间体和初级产品,产业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吉林市在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表现仍然滞后。全市具有工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重要产品不足5%,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20%。

支柱产业较单一,产业链条过短。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属于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之一,初步构建了以原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了门类较为完整的工业发展体系和配套体系,但也导致化工、冶金、汽车、建材等产业始终占据着全市的主导地位,且多年来没有大的改变。目前,吉林市只有化工产业符合支柱产业的一般标准,冶金、汽车、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有限,其他产业则过于分散,且产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群体竞争优势,抵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不强。全市大企业一般自成体系、单极发展,对下游关联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地区内上下游一体化程度不高,专业化配套协作水平较差,资源转化增值深度不够,使得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断降低,极大阻碍着全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亦不尽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工业一直是全市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这种以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快速向第二产业集聚,从而实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却造成对工业支撑作用较大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视程度相对不高。虽然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增速均比前几年大幅提升,但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速相对要慢一些。由于起步较晚,缺少行业积累和沉淀,导致三产布局分散,没有形成集聚形态,难以产生规模优势。

吉林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更新发展理念,积级开发多功能农业。不断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休闲、度假”建设理念,结合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延伸服务领域,建设吉林市“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推介全市名、优、新、特农产品,丰富全市旅游产品市场;组织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及展会活动,建立健全农产品全面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打造农业自主品牌,实现农产品走出去。

抓好产业化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启动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推进龙头企业提档增效,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群。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主攻方向,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和抓点示范来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

努力加快创新步伐,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有组织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率。一是加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组织力度,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二是坚持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并重,切实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是鼓励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增加企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启动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一是大力培育骨干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石化、汽车、冶金三大优势支柱产业为重点,通过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开拓市场、协调服务等措施,形成一批对全市工业经济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在国际具有一定地位的重点骨干企业。二是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增强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十二五”期间,吉林市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强化创业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多策并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依托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和协作配套,全力推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全力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加快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构建以工业为支撑的低碳能源消费生产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建设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为契机,着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企业内部原料、能源及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抓责任落实。实施节能降耗联动责任机制和问责制,对域内的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考核,对完不成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抓耗能大户。对重点耗能企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编制和上报工作。三是抓市场准入。以节能环保标准为抓手,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切实加强源头控制。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细化分解淘汰任务,逐步取缔水泥、钢铁、化纤等落后产能。四是抓节能技术改造。继续加大对资源节约、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力度,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促进服务业发展壮大。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资金支持关键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兑现企业贷款贴息、奖励、补贴和配套资金,吸引且不断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业投入体系。深入研究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税费、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强银行、担保等多方融资支持,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不断满足中小企业提质改造的资金需求。同时,要主动抢抓国际服务业跨国转移和国内服务业梯度流动的机遇,多层次、多渠道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做好吸引和承接工作,改变吉林市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规模企业偏少的问题,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或集团,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整体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

加速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为适应工业分工细化、专业协作深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推动产业相互融合渗透,服务业应主动承接一、二产业服务外溢,延伸和拓展产业化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对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而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吉林市制造业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因此,要落实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政策,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建设制造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物流等领域主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把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大力推动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

推荐访问:协调发展 工业基地 东北老 产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