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汇报

山西浮山剪纸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符号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9-04 09:48:09   浏览次数:

谈到中国的剪纸艺术,山西浮山无疑是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剪纸之乡”,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象灿烂的花朵,遍布全县城镇乡村,山庄窝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姑娘都能用手中的剪刀剪出各色各样的美丽图案,美化生活,歌颂生活。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飞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这些乡土气息浓重的民间工艺品,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浑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玲珑剔透。独特的装饰风格,纯朴的艺术气质,反映了太岳山区人民的审美情趣。

说到剪纸,一把小剪,几张纸片,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种种形状,其形式的制约性很大,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可以运用笔的抑扬顿挫,墨与色的无穷变化,把物象的体积质感,浓淡虚实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长来。浮山剪纸就是当地百姓对当地风俗的表现、宣传,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有则是为了求个吉利,更能够美化生活。浮山剪纸流传至今,主要得益于这一艺术易于接受,易于掌握,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人人都能动手,家家都能用得起,表现形式简单,灵活,是民俗与艺术的巧妙结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我国的平面镂刻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后来姬虞的儿子改国号为晋,之后晋国在几十位诸侯的经营下越发强大,成为春秋一霸。三家分晋后,赵,魏,韩又屹立于战国七雄之间,从此三晋大地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版图。这从历史渊源上解释了山西浮山剪纸历史传承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剪纸是浮山人祖先定居的佐证。

中国现存最早的剪纸是南北朝时的《对猴》、《对马》等五幅团花。而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早就以剪、刀甚至手撕,火烫等手法在皮,绢,树叶上刻镂创作出大量作品。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理解,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与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浮山剪纸无疑将这~特点又升华到另一个境界。浮山剪纸有五大特点:一是多点透视,单摆平放;二是装饰性强,三是露空和线条连接;四是对称折叠,五是夸张性强,想象力丰富。其中对称折叠剪纸在浮山剪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使图案对称起来,寓意男女结合。图案中通常看到的有:对莲,对象,对石榴,对荷包,对绣球,对鸳鸯,对牡丹,以及狮子相对,麒麟相对,龙凤呈祥等寓意成双成对的吉祥图案,常见的“红双喜”剪法也是源于浮山剪纸,这是当地剪纸特有艺术风格。根据风俗,嫁姑娘必须陪脸盆和茶具,而这些嫁妆又必须用剪纸图案覆盖,剪纸的图案要求成双成对。

若以南北而论,浮山剪纸属北派,剪纸的品类主要有:窗花,喜花,礼花,灯花,刺绣底样等十多种,它的基本特点是粗犷,质朴,装饰性强。剪纸艺人运用剪纸,刻刀,手撕等方式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品。他们运用锯齿形、月牙形,点、线,面,写实、比喻、隐喻、借喻、夸张等艺术语言,创造了多种风格、流派。细细品味这些稚拙朴厚、奇谲荒诞、粗犷明快、野味十足的剪纸作品,你似乎能触摸到作者创作时充满激情,专注投入的心境,领略到隐藏在作品中的汉魏石刻风骨,曾在艺术博物馆看到的一幅《老鼠偷油》就可称之为典型代表,这幅剪纸生动刻画了老鼠一家偷油的神态,两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老鼠偷油掉进油罐,吓得即将入内的一对小老鼠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中间刻画的是一对老鼠家长着急的情景,下面是一对急得乱叫的小老鼠。这幅作品取材寓言故事,形象生动,构图严谨,表现手法夸张,能很好地佐证浮山剪纸的特殊风格。

山西浮山剪纸艺术是中国剪纸艺术的瑰宝,是出类拔萃的民族艺术,是民族个性文化的形象代表。浮山剪纸在当地是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形态之一。其表现形式、主题内涵、艺术风格都蕴含着西北民族世代相传的伦理美德和审美情趣。她简洁抒情易于制作却震撼人们的心灵,她的审美取向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表现。通过对山西浮山民间剪纸造型的深度剖析,准确把握浑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的内涵。对现代设计作品表现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民间剪纸是物化的艺术符号,它既是直观的图形,同时内涵又非常丰富,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它表达一系列社会意义,是民族的思维群体同化的艺术符号。

推荐访问:浮山 山西 剪纸 发展历程 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