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9 08:43:09   浏览次数:

航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是大国博弈、强国争雄的高端平台。而中国航空工业从起步伊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与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紧密相连。

回顾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航空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一代代航空人拼搏奋战、默默奉献所铸就的。70年,中国航空工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恢宏历史,同时也是国家自强史、民族振兴史的重要篇章,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

“60亿斤小米的资金开始的航空工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同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建军,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发展航空工业在当时成为了新的时代课题。

一年后,朝鲜战争爆发,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机修理、消耗性器材需求激增。为支援作战须尽快建设一支强大的空军,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航空工业。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8月,重工业部提出“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方案,并在6天内得到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批示定案。随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讨论批准航空工业发展方针和建设计划,针对折合53.56亿斤小米的资金需求,周恩来表示,国家准备拿出价值60亿斤小米的资金开展航空工业建设。这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讲,无异于是一笔“巨款”。

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厂”,分别是沈阳飞机修理厂、发动机修理厂、哈尔滨飞机修理厂、哈尔滨发动机修理厂、南昌飞机修理厂和株洲发动机修理厂。当时的中国航空人满怀报国激情,一边修飞机、发动机,一边建厂,到1957年这6家企业共修理飞机3291架、发动机14248台,在满足了当时保家卫国需要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从修理走向制造打下了一些基础。

1953年5月,中苏签署苏联援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协定。在苏方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中,有13项航空工业项目。到1957年底,苏联援助的首批航空类建设项目先后完成,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具备飞机制造能力。随后,一个个“第一”被不断创造出来。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江西南昌飞机厂飞上蓝天。1956年7月19日,新中国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9月9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试制成功新型喷气式飞机。该机所用的涡喷5发动机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涡轮喷气式发动机。1957年12月10日,中国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运5成功首飞。而所有这些“第一”都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正式从修理转向制造。

同时在这个时期,新中国还开始了自行设计飞机的尝试。当时苏联对中国的航空援建中,只同意援建与仿制苏式飞机有关的情报、材料、工艺和飞行试验4个研究所。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前驱者们毅然决定自力更生发展航空科研。1956年8月,沈阳飞机设计室、沈阳发动机设计室分别在沈阳飞机厂和沈阳发动机厂组建,到1957年底,组建了第一批包含航空材料、飞行试验、科技情报在内的7个科研机构。这些机构成立后,我国开始尝试自主进行飞机设计。

其中,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徐舜寿提出了“不要唯‘米格’论”的设计思想,独立设计出歼教1飞机,并于1958年7月首飞。装配这架飞机的喷发1A发动机也在同年由沈阳发动机厂设计室完成设计,这也是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

曲折前行的20年

“二五”计划时期,为改善航空工业布局,增加产品品种,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开始向内地扩展,通过采取老厂支援新厂的方法,在沈阳飞机厂、南昌飞机厂等老厂的支援下,先后在西安、成都建成了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厂。

从1964年开始,根据中央的部署,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航空三线建设,重点建设了贵州、陕西、湘西、豫西四大生产基地,同时在四川、湖北、江西等省份也进行了三线布点建设。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三线纵深地区建立了各类航空厂所,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中国航空工业布局的重大调整。

1960年,随着苏联撤走援华航空专家,加强航空科学研究和建立统一的研究机构显得更加迫切。于是,1960年12月27日,中央軍委下达《关于组建航空、舰艇、无线电电子学等三个研究院的通知》,把航空科学研究与设计单位集中起来,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研究院,建制属于中国国防部,由国防科委领导。此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航空工业又结合“三线建设”,开展科研机构的补缺配套建设,新建、改建了包括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西安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内的一批科研机构,涵盖飞机、发动机、机载、空气动力、结构强度、飞行试验等多个领域。至此,新中国航空工业拥有了超过30家研究单位,科研体系布局初步形成。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开展三线建设后,原定的试验设备建设项目被大量削减,因此在这个时期,我国航空科研机构试验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科研手段和设计能力进步有限。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航空人对航空产品研制的热情依旧高涨。在仿制与改进改型方面,针对轰6、运7、运8、歼5、歼6、歼7等机型,完善了飞机谱系,基本满足了军事需求。在自行设计方面,初教6、强5、水轰5、运11、歼8、直8等飞机完成研制。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探索针对航空工业的薄弱环节,有计划地从国外引进航空技术。1975年,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技术,并于1980年实现国产化,命名为涡扇9,后来这一发动机成功装配“飞豹”飞机。

在这一时期,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则是“运十”。“运十”飞机1974年开始试制,1980年9月成功首飞,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飞行,但受当时环境条件所限,1985年2月停止研制。“运十”的下马对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改革与调整的20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航空工业也开始了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并在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中加快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不断探索推进我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在当年的成立大会上,时任总经理的朱育理左手拿着国务院总理签发的任命书,右手拿着“企业法人经营执照”,对参会人员说:“从今天开始,我们航空人集体‘下海’了。”

为了激发企业活力,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开始了股份制改革的探索。1993年,航空工业第一支股票“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1997年6月,航空工业第一支飞机概念股“西飞国际”上市,推动了航空工业建设资金从国家单一投入到国家和市场双投入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开启了对外开放的破冰之旅。1978年11月2日~12月23日,三机部部长吕东率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首次访问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考察了三国主要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和国家航空研究机构,以及一些机载设备制造公司和4所大学,近距离了解了西方发达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在这次出访中,代表团清楚地意识到了存在的差距,激发了加快改革发展的紧迫感。这次“破冰之旅”掀开了我国航空工业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序幕。

在此次出访归国后不久,1979年1月21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同年,就与埃及军方签订了价值1.67亿美元的飞机及发动机订单,为我国的军贸发展掘到了第一桶金。

同年10月30日,上海飞机制造厂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合同,生产100份飞机起落架舱门,成交额136万美元,迈出了中国引入西方发达国家航空工业管理、技术、资金的第一步。

在这一时期,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航空业的高科技地位重新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在国家“一五”计划后,中国航空工业长期未被列入高科技产业之列。例如,1986年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未被列入。直到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航空业重回高技术领域,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这对于后来我国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发展跃升的20年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于航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航空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在这一时期,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推进。1999年7月,为建立竞争机制,国家决定将中航总改组成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全行业从改革初期的整体亏损、销售收入不足400亿元,到2008年利润总额超过6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

2008年5月11日,作为国家大型客机项目的实施主体,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同年11月6日,原中国一航、中航二集团重组成立新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2003年,中航科工在香港上市后,成为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军工企业,突破了军工股份制的禁區。截至2018年,我国航空企业中已经拥有30余家国内外上市企业,在A股市场形成了航空板块。

在航空产品研发方面,这一时期也实现了许多质的飞越。战斗机实现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2010年,经过22年的努力,直10直升机设计定型,标志着我国直升机研发实现了从测绘仿制、参考设计到自主研制的重大跨越。

200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太行”发动机装配新型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实现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2002年,“昆仑”发动机通过定型审查,这是我国第一个走完自行研制全过程的航空发动机。2010年9月,“玉龙”发动机设计定型。可以说,通过这期间近20年的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心脏病”问题开始有所改观。

民用飞机研发的速度在这一时期也明显加快。2007年2月,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批准立项。2009年1月,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150座大型客机,机型代号C919。

2008年11月,中国商飞研制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首飞成功。在这款飞机的研制中,我国首次以主制造商的身份,面向全球选择供应商。同时,这款飞机也是我国第一次完全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向用户销售的在研机型。

在涡桨支线飞机研制方面,2000年3月,新舟60成功首飞,2008年新舟600完成首飞。

在民用直升机研制方面,形成了包括1吨级的AC310、2吨级的AC311、4吨级的AC312、7吨级的AC352和13吨级的AC313的较为完整的民用直升机产品谱系。

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这使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征程。其中,民用航空工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干线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齐头并进,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目前已有4架飞机投入试飞和试验,截至2019年5月,C919大型客机已经获得了28家用户共计815架订单。2016年6月25日,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和企业间合资合作合同。2017年9月29日,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该项目也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在支线飞机领域,ARJ21和“新舟”60也在不断探索商业化运营之路。2016年6月28日,经过10余年的研制,ARJ21新支線飞机正式交付成都航空,开始了商业化运营。2017年7月9日,中国民航局为ARJ21飞机颁发生产许可证,这是我国喷气客机首张生产许可证。这一事件入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截至2019年8月,中国商飞已经向成都航空和天骄航空交付了14架ARJ21-700飞机,先后开通28条航线,通航城市31个,运送旅客逾47万人次。2019年8月30日,国航、东航、南航这国内最大的三家航空公司宣布各采购35架ARJ21飞机,这一订单无疑是ARJ21探索规模化运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截至2019年8月末,ARJ21新支线飞机的累计订单达到596架,客户数达到22家。

在涡桨支线飞机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新舟60/600已经累计交付100余架,运送旅客数量超过1000万人次,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支线运输基础力量。同时,更加先进的新舟700新型涡桨支线飞机也在2013年12月获得国家立项,2017年12月飞机开工制造,如今已获得国内外11家用户共计185架启动订单。

通用航空市场则随着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3月2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见证下,中航直升机公司与空客直升机公司签署了共同生产1000架EC175飞机的协议。2016年12月20日,装配国产发动机的EC175原型机成功首飞。

2017年国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实现陆上首飞,2018年10月20日完成水上首飞。与此同时,“领世”AG300公务机、“愿景”SF50、“小鹰”500轻型飞机等的研制也在稳步推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运12F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在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旨在加快突破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的瓶颈。中航发成立之后,重点建设自主设计能力、总装集成与试验能力、关键部件制造能力。目前,“太行”发动机不断发展,“昆仑”等发动机项目相继研制成功并日趋成熟。未来将配备C919大型客机的“长江”1000AX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验证机首台整机点火成功。涡轴16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燃气轮机初步形成发展谱系。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一群群鲜活的身影跃然纸上,他们中有临终之际仍在勉励助手坚持造飞机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殚精竭虑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有“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的歼15飞机项目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还有“35年,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的”大国工匠胡双钱这样在平凡岗位奋战的航空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当下,建设航空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或许是对中国几十万航空人最好的鞭策。

推荐访问:关山 扬鞭 策马 再奋蹄 初度尘未洗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