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7 08:48:55   浏览次数:

摘要:由于当前的高中美术课程仅限于高一和高二年级,因此,多数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数学等基础学科,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着重围绕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到美术领域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美术 主体意识 多媒体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教学课程仅限于高一和高二年级,因此,多数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并不是很上心或缺乏兴趣,他们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诸如数学、语文、外语、物理、政治等学科。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到美术领域,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实施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并迸发出创作的火花。

当前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形成兴趣盎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破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地指导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美术欲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教育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预知的学习、发展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育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逐步成为自己学习活动主体的积极对象,把自身的引导作用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美术教材》第一讲《陶器》时,教师首先告知学生美术并不仅仅是绘画,还包括雕塑、设计和建筑,也可以把书法、摄影归于美术范畴。要求学生明确第一讲的学习目标,通过制定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艺术思维。引导学生回想历史教科书对陶器的描述,并分组讨论,学生们七嘴八舌、积极发言。在讨论中,学生们纷纷谈起小学时通过电视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在激动人心、气势恢宏的“击缶而歌”篇章中的缶,在古代就是陶制的乐器。此时,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会的击缶场面,学生们再次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体会缶的别样神韵。然后,播放多张关于国内外陶器的图片,有希腊的彩虹陶器、日本的奈良三彩,特别是中国的艺术精华代表唐三彩等。学生们被栩栩如生的陶器图片所吸引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不转睛地进行欣赏,研究陶器的做工技艺,也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美术是一个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人的思维发展有推动作用。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经常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具有容量大、材料足、图像清晰等特点,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必须提高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和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应将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主要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美术教学中,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主体意识的动力和最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中国建筑艺术第十五讲《园林与民居》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只是欣赏课本中的插图,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自己编制的教学软件,游客在浏览美不胜收的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观光建筑独特的闽南民居、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學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特别是,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利用节假日对大庆地区的民居变迁史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根据听到的、看到的,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迸发出创作的灵感,亲手绘制出干打垒、土坯房、现代楼房等大庆各阶段的民居。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就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使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表演舞台。

参考文献:

[1]黄葳.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04).

[2]张家文.基于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5,(14).

推荐访问:激发学生 主体 增强 意识 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