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述职报告

亚太现役反舰导弹族谱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8 08:45:31   浏览次数:

  在亚太地区,目前有大约12个国家使用20种不同类型和型号的反舰导弹。不同族系的导弹技术水平和战技性能参差不齐,生产研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最新已直抵时下。目前,但无论什么弹种对水面舰艇的威胁都不可小视。本文将着重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反舰导弹进行简要介绍。

SS-N-2”冥河”系列

生产国:苏联/俄罗斯

使用国:印度(B、C、D型)、朝鲜(A型)、越南(B、C、D型)SS-N-2(俄罗斯代号:P-15/4K-40)被称为现代“非西方”反舰导弹的鼻祖,是苏联5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全天候、近程、亚音速、飞航式反舰导弹,1958年开始在苏军服役,主要装备小型导弹快艇,执行近岸防御任务。1967年埃及海军在塞得港外用3枚“冥河”击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使这种导弹一举成名。迄今共有5种型号,目前仍有3个国家海军使用。

SS-N-2A型导弹携带一枚有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的454千克弹头,波段主动雷达制导,巡航速度0.9马赫,飞行高度100—350米,射程约40千米。

SS-N-2B型弹头加大为513千克,能使用15干吨TNT当量核弹头,射程也有所提高,制导装置也有所改进。

SS-N-3C经过重大改进,提高了射程、方向精度、低空目标探测能力和杂波抑制/识别能力。用无线电高度表替代气压高度表使导弹在飞行末段以2.5米的掠海高度进行攻击,导弹最大速度1.3马赫,射程80千米。

SS-N-2D型与C型相似,只是采用L波段雷达导引头和光电导引头,以弥补干扰情况下的雷达探测能力的不足。

SY-/㈠Y-1/2(“上游”-1/”海鹰”-1/2)生产国:中国

使用国:中国(SY-1、HY-2)、孟加拉(SY-1、HY-2)、朝鲜(HY-1)

1959年,苏联将SS-N-2A反舰导弹技术转让中国,中国生产时称作SY-1。然而,直到1966年中国国产型导弹装备部队时,其飞行试验才结束,美情报部门称之为“蚕”式导弹。该导弹存在易受电子干扰、高度表不可靠等缺点,导弹飞行时高度降低。注意到这些缺陷后,研制部门推出改进型,称之为HY-1。HY-1采用经过重大改进的雷达导引头、火箭发动机助推器、自动驾驶仪,但因飞行试验存在问题,该导弹直到1975年才投产。上述两型导弹都采用454千克空心装药弹头,射程40千米,速度0.9马赫。

HY-2反舰导弹被认为是HY-1的改进型,增加燃料装载量后射程远达95千米,除采用HY-1的I波段导引头外,它还采用红外导引头(Hy-2A)和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Hy-2C)。

YJ-1(“鹰击”-1)和YJ-2(”鹰击”-2)生产国:中国

使用国:中国(YJ-l/2)、泰国(E-801)

YJ-1/C-801(出口型)是中国研制的多平台发射飞航式反舰导弹,与法国“飞鱼”导弹相似,既可装备轰炸机和强击机,也可装备驱逐舰和护卫舰。它首次亮相于1984年,研制时间始于70年代中期,用以取代中国使用的“冥河”系列反舰导弹。该弹采用固体火箭推进,雷达制导,半穿甲弹头重165千克,目标区制导使用惯性制导系统,末段制导使用单脉冲J波段主动雷达制导,通过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导弹可在飞行中段以20米、末段以5~7米的高度掠海飞行,最大射程40千米,最大速度0.85马赫。C-802经改进,射程达到120千米。

SS—N—22”晒斑”(又译”日炙”)

生产国:苏联/俄罗斯

使用国:中国

SS-N-22(俄罗斯代号:P-270/3M-80)“晒斑”反舰导弹是苏联70年代中、后期研制的一种中、远程反舰导弹,据称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到达最大射程处只需2分钟,使敌方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进行拦截,所以具有较高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晒斑”是苏联“速度胜于灵巧”信念的集中体现。2.5马赫的速度使对手防不胜防,但也暴露出灵巧不足,易受干扰之弊端。该弹1984年装备苏军,它携带一枚300千克半穿甲弹头,使用液体燃料冲压喷气发动机保持掠海飞行,采用连接发射平台数据链路的惯性制导系统,使导弹到达距目标10-15千米处时启动雷达导引头,射程120千米。工作方式有主动寻的、被动寻的和两者结合三种。一旦确定目标,导弹进入末段飞行,此时既可掠海飞行、弹跳运动,也可蛇形机动。捕获目标后,导弹飞行高度降至7米,能进行达10C的规避机动。但这样会降低速度和潜在精度,也不能进行再攻击。

SS-N-25“天王星”

生产国:俄罗斯

使用国:印度、越南

SS-N-25(俄罗斯代号:Kh-35/3M-24)“天王星”是苏联设计的一种中程多用途亚音速反舰导弹。它抛弃了苏联标准反舰导弹“大型、技术简单、火箭推进和超音速”的理念和工艺,转而采纳西方“技术先进、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亚音速”的思想,因其无论是结构还是多用性都酷似美国的“鱼叉”导弹而获得“鱼叉斯基”的称谓。该弹1983年开始研制,1992年首次在莫斯科航展中亮相,舰射型为基本型,射程大约130千米。另有空射型和潜射型。它采用ARGS-35型I/J波段主动雷达导引头,探测距离为20千米。弹上携带一枚带延时引信的145千克半穿甲碎片弹头。依靠带无线电高度表的惯性制导系统引导导弹至目标区,然后以0.9马赫速度、5-10米的高度飞行至距目标预定位置大约25千米时,打开雷达,锁定目标。然后降至3米高度最后数秒降至1.5米高度,该导弹可齐射,发射间隔时间2秒。

MM38/AM39/MM40“飞鱼”

生产国:法国

使用国:文莱(MM40)、印尼(MM38)、韩国(MM38)、马来西亚(MM38、MM40)、泰国(MM38)

MM38“飞鱼”导弹是法国发展的一种掠海飞行的全天候、亚音速、近程反舰导弹,能有效攻击舰载雷达视距内防御能力和电子干扰能力较弱的各种目标。装备快艇可用于近岸防御,装备大舰可用于远洋作战。1967年开始研制,1974年开始获准生产。它装有带无线电高度表的惯性制导系统,使用ADACI波段单轴主动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可探测25千米外快艇,携带一枚带近炸引信和延时触发引信的165千克碎片弹头,使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固体火箭发动机,速度0.9马赫,射程约40千米。它以100米高度飞向目标,这样高足以使导引头探测到更远的距离,且仍能掩藏导弹航路,距目标预定位置15千米时,启动ADAC导引头。一旦发现目标,导弹降至9米最后降至2米(视海况而定)。

AM39“飞鱼”是在MM38导弹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全天候超低空掠海飞行空对舰导弹。1972年开始研制,1980年装备。在英阿马岛冲突和两伊战争中曾取得不俗战绩。该导弹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和发射后不管能力,且雷达反射面积小,精度高,弹头破坏作用大,一枚导弹就能使一艘护卫舰或驱逐舰基本失去战斗力。

MM40是一种全天候、高亚音速、掠海飞行超视距反舰导弹,与其上一代MM38相比有很大改进。1976年开始研制,1981年装备部队,分舰对舰型和岸对舰型。MM40I型采用数字处理,搜索与探测范围更广;MM40Ⅱ型采用新型J波段超级DAC雷达导引头,抗电子干扰性能好,能识别不同目标并鉴别干扰物。其雷达发射面和红外信号特征小于MM38,能在7级海况时使用,射程也提高至75千米。与MM38一样,MM40仍采用固体火箭推进器和带触发近炸引信的165千克弹头。

“奥托马特”

生产国:意大利、法国

使用国:马来西亚

“奥托马特”Ⅱ是意大利和法国联合研制的超视距制导反舰导弹(“奥托马特”I增程型),分意大利型和法国型两种。该弹研制工作始于1973年,它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作动力,射程达160千米,速度0.9马赫,携带一枚210千克半穿甲弹头。为确保全程跟踪,该弹装备中段制导系统,飞行途中舰艇还可向惯导系统发送最新目标信息。末制导采用单脉冲导引头,能进行掠海飞行攻击。导弹以15-20米的高度巡航飞行至距目标约7千米时,打开雷达,仅对前方40°的扇区进行扫描,一旦捕获目标,降至10米,进入攻击末段时可降至2米。

“迦伯列”

生产国:以色列

使用国:新加坡、泰国

随着阿拉伯近邻获得大量的苏制SS-N-2导弹,当时正遭受武器禁运的以色列急需反舰导弹。于是从60年代初开始“迦伯列”反舰导弹的研发工作,到1969年完成该项工作。该导弹是一种以中小舰艇为目标的亚音速近程反舰导弹,主要装备在快艇上,用于近海作战。导弹携带一枚150千克的高爆弹头,使用半主动导引头,导弹进入末段飞行段,降低至4.5-6米。它还可通过发射平台上的光导发光系统进行人工制导,该手段通常在严重电子干扰情况下使用。它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速度0.7马赫,射程20千米。

“雄风”I/II

生产/使用:台湾

“雄风”I是台湾仿以色列“迦伯列”导弹研制成的一种近程反舰导弹。有人认为它就是以色列导弹的翻版,但台湾称“雄风”更复杂一些。

1979年该导弹试射成功,1980年开始装备舰艇部队,1987年装备海岸导弹部队,是目前台湾海军驱逐舰、导弹快艇和岸基反舰导弹部队的主要反舰武器。它使用带惯性导航系统的雷达导引头、无线电高度表、固体火箭发动机,携带一枚150千克弹头,采用类似“迦伯列”导弹的攻击线路,射程36千米,速度0.9马赫。这种导弹发射后必须由雷达跟踪制导,不能立即脱离,因此易遭受敌方火力反击。“雄风”Ⅱ是在“雄风”I基础上研制的加大射程的反舰导弹,具有超视距攻击目标的能力和发射后不管的特点,90年代初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它采用带平面基阵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并有红外导引头作补充,可根据环境因素和受干扰情况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该导弹装在类似“鱼叉”导弹MK141那样的发射箱内,射程130千米。

”海鹰”

生产国:英国

使用国:印度

“海鹰”导弹系英国研制的第二代全天候中远程空对舰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具有现代防空和电子对抗能力的战舰,也可攻击陆上重要目标。“发射后不管”,具有反电子对抗能力并可以全高度、全方位实施攻击。1979年开始研制,1982年开始投产,1984年装备英军。该导弹使用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中段制导,采用J波段主动脉冲雷达导引头进行末段制导。导引头按程序在距目标18千米时打开。导弹可按程序在距目标位置30千米时以掠海飞行状态爬升进行搜索,末段时可进行任意规避机动。该弹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携带一枚有延时触发引信的230千克半穿甲弹头。射程110千米,速度0.85马赫。

台湾“雄JA”’Ⅱ反舰导弹

SS-N-27“俱乐部”

生产国:俄罗斯

使用国:印度

SS-N-27(俄罗斯代号:P-900/3M-54E/E1)作为概念导弹首次出现于90年代初,1999年,“俱乐部”导弹在波罗的海结束试验,分s(潜射)、N(水面舰艇垂直发射)两种型号,是一种极为出色的新型反舰导弹。它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增程翼,射程达300千米,导弹弹头据称约200千克重。惯导系统制导,在距目标20~30千米时导弹突然跃升,依靠自身雷达导引头捕获目标,然后投下一枚超音速火箭,以掠海飞行高度由固体火箭发动机加速553马赫。该火箭体积小,比带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增程翼的大型巡航导弹更难发现。在飞行末段,导弹或进行蛇形机动,或进行螺旋运动来避开舰艇防御系统,但此时火箭发动机燃料已耗尽,导弹飞行速度会降低,因此无二次攻击能力。

“鱼叉”

生产国:美国

使用国/地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台湾

“鱼叉”导弹是美国70年代中期研制生产的一种全天候、高亚音速、飞航式反舰导弹,可攻击超视距的目标,是夺取制海权的一种有力的水面攻击武器。

1977年作为基准反舰导弹开始装备美海军,目前有舰射型、潜射型和空射型。“鱼叉”导弹依靠惯性制导系统制导,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可进行90°搜索,携带一枚带延时触发引信的221千克半穿甲弹头,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速度0.85马赫,最大射程120千米。

为适应新的对抗和提高生存能力,“鱼叉”导弹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形成了多种型号。1982年生产的1B型取消了飞行末段跃升机动而采用全掠海飞行,抗电子干扰能力更强。1984年生产的1C型射程更远,电子设备更精,使导弹沿着迂回的弹道飞向目标。而1D型射程达227千米以上,不足之处是它的弹头威力低,飞行速度慢,易于被拦截。

推荐访问:族谱 亚太 反舰导弹


[亚太现役反舰导弹族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