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福州船政兴起录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8 08:50:58   浏览次数:

zoޛ)j馝}Omuuݨky活动。邀请欧洲英法专家、船匠技工教授,福州船政通过半成品装配、仿制再到自制,制造出一批排水量千吨位舰船,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舰船建造和驾驶人才,为当时的中国海军建设和海防做出很大贡献。

船政舰船建造

船政建造初期,正值世界海军技术革新阶段,这为福州船政的船舶建造提供了良好平台。当时清政府军机处任命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为总理福州船政大臣,专责船政。左宗棠通过其私人关系,任命法国人日益格为总监督,通过他邀请近百名英法专员作为船政的重要技术保障,制定工学同办的总体规划,签订合同要求在五年时间内学堂学员不仅可自行仿制建造舰船,还要可自行出海驾驶。

1869年6月,首轮“万年清”号轮船(图4)制造成功,成为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千吨级兵商两用火轮船,作为舰炮,船只左右两舷各开有5个炮口,最多可安装10门舰炮。该船原型为1859年间法国的一级蒸汽军舰“拉莫特·毕盖”级炮舰。由于当时中方人员完全没有造船素养,连最基础的格致(物理)都需从头学起,所以第一艘舰船建造更接近于成品装配,“万年清”号的蒸汽机和锅炉及配套机械都从海外采购而来,其他船体结构由国外技师指导建造,并最终完成总装。此船下水后选取的所有船上人员,均由中方人员担任,任用渔民出身的贝锦泉为管带(舰长)。随后,第一部蒸汽机建造成功,其性能和构造比之前进口的设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并安装于生产的“安澜”号上。

截至1874年初,船厂与法国洋员的五年合同期满,中国人已掌握基本造船技术,遣散国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回国。合同期间福州船政完成大小船只十四艘,其中十二艘由洋人建造,另外两艘由国人自行建造。这十四艘舰船均采用蒸汽、风帆双重动力,采用木质船壳,船底包裹铜片增加耐腐性。十四艘舰中,“扬武”舰(图5)是最为杰出的一艘,排水量超过1500吨,是福州船政局早年所建军舰最耗工费料成本最高的一艘,也是中国近代第一艘巡洋舰。“扬武”舰安装有十三门舰炮,还安装有当时船政最大口径的主炮,口径190毫米。1874年发生日本舰队侵台事件,船政大臣沈葆桢受命率领福州船政舰队东渡与之抗衡。光绪二年(1876)正月十一日,“扬武号”军舰访问日本,其先进性能和巨大吨位轰动该国,当时日本人感到“艳羡”、“骇异”。但此时期正值舰船飞速发展,木质船壳和前膛炮很快就落后于当时技术,这艘当年的远东巨舰最终在1884年中法海战中不幸沉没。

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官方命名“求是堂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船厂根本在于学堂”,创办初期为使西方舰船制造技术和驾驶技术能在中国持久衍生,船政动工之时求是堂艺局就借地方开始招生。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愿让孩子进入船政学堂学习的家庭少之又少,为能够吸引到聪慧儿童,学堂开设初期采取了欧美流行的宽进严出政策,并拿出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的月例。

船政学堂早期设有前后两个学堂,前学堂学造船,老师为法国人,学生需在学习法语基础上,接受法语授课的船舶建造课程。后学堂主要培养航海技术人员,老师为英国人,教学形式与前学堂相同,完全采用英语授课,分为驾驶专业和管轮专业。后学堂驾驶专业为舰船舰长的重点培养场所。而艺圃又称学徒学堂,类似于现在的技工学校,主要培养初级技工和监工,学制三年。他们出身贫寒学习刻苦,通过几年的培养,船政学堂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一些成为中国近代舰船建造的中流砥柱,另一些则成为当时清政府四大水师当中的重要技术人员。

1873年底沈葆桢上奏清政府,对洋员予以奖励并筹奖金及遣散费,共发下赏银及遣散费15万两。1874年沈葆桢又上奏奖赏洋员、洋教习。清廷颁发“大清御赐金牌”、“大清御赐银牌”奖章(图6)。这不是第一次对船政洋专家颁发御赐奖牌,早在1869年“万年清”号船下水时,清政府曾为有功的外籍船政专家颁发御赐金牌银牌。奖牌上刻有“船政成功”和“御制金牌”或“御制银牌”。

克虏伯大炮

船政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早期建造船只有军商两用功能,这是由于当时拨给船政的经费有限,为建造船只能自给自足而不得已的行为。军舰最为重要的武器是舰炮,清政府主要从欧洲英、法、德购置大量火炮,部分安装于军舰上,另一部分安装于沿岸用于海防。在船政建造舰船初期,正值舰炮技术前装滑膛炮向后装线膛炮过渡,克虏伯炮(图7,图8为春秋战国水陆攻战船纹铜壶)正是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优良后膛钢炮。船政建立初期的后装线膛炮刚刚出现,虽然新型的火炮使用起来更加安全,但船政还是选择了技术更为成熟、火力更大的前装滑膛炮,加上船政早期建造的船只还安装有风帆,舰炮主要安装于舰船两舷,火炮的吨位和口径就显得十分有限。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膛炮不管是火力和技术上都已和前膛炮不分伯仲,英德军火商为争夺在华军火销售份额,在中国报纸上发起后膛炮和前膛炮优劣的公开辩论,法国甚至在中国举行火炮射击比赛,拿法国邦格炮(前膛炮)和德国克虏伯炮(后膛炮)进行比较。清政府特对欧洲各国23种火炮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建议德国“克虏伯炮之力实能致远,唯而少差,可知水战之尤难命中者,更宜以克虏伯为上”。至此中国政府进入克虏伯火炮时代,从1871年至1902年的31年中,清朝从德国购买6793门各种类型克虏伯大炮,布置在除香港、澳门之外的全国海防和江防炮台。

百年过后,当年威震全球的克虏伯大炮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东海岸线的古战场遗址都有克虏伯若隐若现的影子。2002年德国克虏伯集团总裁到厦门参观,在胡里山炮台意外看到克虏伯大炮,甚至提出要用60吨黄金将大炮换回德国。舰炮的威力相对于岸炮有一定缩小,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所藏克虏伯舰炮,长193厘米,口径75毫米,原本的炮座架、滑轮等已丢失,现只剩下炮身。但在清政府洋务运动巅峰时期,一些舰船上装备的克虏伯舰炮口径达210毫米,威力不输给沿海岸炮。

在19世纪60到70年代,福州船政稳步发展。1875年,沈葆桢(图9)调任两江总督后,船政大臣更换频繁,很多人将此地当成了一个捞油水的地方。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由福州船政建造船舰所成立的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一时间,清朝政府对于自行建造舰船的信心产生动摇,对福州船政的支持也大不如以前,直到1907年,福州船政被迫停办。

福州船政是中国最早、远东最大的官办造船基地,它不仅在中国近代的海防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为我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直接推动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和发展。

推荐访问:福州 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