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海纳百川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1:45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首先对汉文化形成以前各别流旁支风貌特异的艺术做出介绍;接着,对汉文化形成以来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会作总体的回顾;然后,概括介绍当代自成体系或是风貌突异的少数民族艺术;最后指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艺术更能够折射出本民族历史的、民俗的丰富内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笔者提倡每一个人都要迈开双脚走向田野,田野调查对于艺术研究尤其不可或缺。

关键词: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交流;少数民族艺术;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本次系列讲座之中,前面十讲说的都是“中华”,到了第十一、十二讲才从真正意义上说到“中国”。中原大地上,上古聚居着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始部落,《山海经》正是图腾时代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实录。黄河流域的炎黄文明不断吸收长江流域的文明和边远地区的文明,汉代以来,才逐步形成了汉民族和汉文化。从此,“华夏”成为汉族人的自称。“中华”在古代,最初指大地的中央——中原,与现在的“中国”内涵不同。当时的人们认为,中原在大地中央,在礼教的氛围之下发展,讲究“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所以叫“中华”(见《唐律名例疏议释义》)。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主要是指从中原发端、以礼乐文化为主干的汉民族文化。而“中国”,词义随历史演进而变化:古代指中原,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民族不断被纳入中央政权统治,今天,“中国”不再单指“中原”,而是指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中国文化始终以中华文化也就是汉民族文化为主干,人们才会“中华”与“中国”不分,甚至将少数民族文明也纳入“华夏文明”之内。少数民族的艺术,与汉民族的艺术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又不断融入汉民族艺术之中。写《中华艺术通史》,可以不写少数民族艺术;写《中国艺术通史》,就必须囊括进少数民族艺术。

本讲首先对汉文化形成以前各别流旁支风貌特异的艺术做出介绍;接着,对汉文化形成以来各民族艺术的交流融会作一个总体的回顾;然后,从古代跨入现代,谈谈当代有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自成体系或者风貌突异;最后指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艺术更能够折射出本民族历史的、民俗的丰富内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维护文化生态,就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也就维护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一、古代别流旁支的文化艺术

所谓“民族”,是在历史的演进之中逐步形成的,汉民族形成较早,维族等少数民族形成很晚。上古时期,“民族”还没有鲜明的分野,有中原文化和非中原文化之分,没有“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分,古滇国的先民、古蜀国的先民、古楚国的先民,汉魏以后都成为汉族的先民了;中古和近古,少数民族不断与汉族通婚,他们之中,一些人也成为汉族的先民了。所以说,在汉文化形成以前的上古时期,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华夏文化的别流旁支。上古华夏文化之中,有哪些别流旁支风貌特异,艺术成就杰出呢?

(一)古蜀国文化艺术

常璩《华阳县志·蜀志》记,古蜀国从第一代蜀王蚕丛,到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历十二世。1929年,四川广汉三星堆村首次发现大跨度的文化遗址,1986年两次发掘,出土青铜雕像群、金器群、玉器群、灰陶器群等大批文物。经过碳C14测定,三星堆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740年-2875年的历史,相当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初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常见鸟的造型,金杖上刻着鱼、鸟线纹,陶器把勺往往塑成鸟头,推断是鱼凫、杜宇图腾的艺术表现。杜宇,就是杜鹃鸟。加上残存城墙、房屋遗址和墓葬等佐证,学者推断,那里曾经是古蜀国鱼凫王朝到杜宇王朝的都城。

三星堆出土的早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灰陶器等等,而以晚期文物也就是早商到西周初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为重要:金面罩就出土了3具,金杖长达1.42米;青铜器出土了400多件,其中20多件青铜神面和10件青铜立人像,一举震惊了世界。如果说三星堆戴金片面罩青铜头像仅作适度的夸张并对颧骨、嘴巴进行了线化处理;青铜神面则尽情地驰骋想象。最大的青铜神面高达72厘米,宽132厘米,线型峻拔,伟岸神奇,给人极为强烈的视觉震撼。纵目青铜神面有两具。大的一具眼睛像一双手电,凸出眼框达16厘米,耳朵像两面旗帜,似乎能够招风千里,脸部线条根根分明,块面高度概括,充满神秘不可知的意味。较小的一具纵目青铜神面,顶上连着卷云状飞升的装饰。史书说“蚕丛纵目”,青铜神面可能是古蜀王蚕丛形象的艺术再现。一件鸟脚人像,通高81.4厘米,想象极为奇特:上身残缺,臀部穿刻花短裙,双足呈一对鸟爪造型,从残缺的鸟翅和修长的鸟腿仍然可见其造型飞扬,优美之至!一件青铜大鸟头,有块面,有线型装饰,有三角型装饰,写实又极富装饰感,使博物馆仿制品相形见绌。遗址出土8棵青铜神树,神树上有鸟栖息,学者推断是神话中的扶桑树形象,2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高达3.96米。十件青铜立人像,连底座最高达2.62米。青铜尊造型与商代铜尊接近而立雕纹样不同,可见古蜀人对商文化吸收的主动选择性。青铜器上有许多鸟的形象,有大,有小,有立雕,有浮雕,有写实,有抽象,变形极为优美纯粹。三星堆青铜文明面世以前,埃及出土过大约4500年前的纯铜雕人像;三星堆青铜遗存无论从内容、数量、铸造工艺、艺术高度等等,都大大超越了大致同时期的埃及纯铜遗存。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残件长达1公尺,如此巨大的玉片如何锯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难有统一的谜底。三星堆还出土古蜀国特有的鱼形玉璋。

三星堆文化遗址是20世纪人类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它证明华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早在早商到西周初期,远离中原的古蜀国就已经出现了高度成熟的青铜文明与贵金属文明。巴蜀文明表现出与中原文明迥异的精神气质,带给人至奇至美的视觉享受:如果说中原文化是关怀现世的文化,以务实为特点,西周以后被称为“史官文化”;古蜀国则是一个充满了海阔天空浪漫幻想的人间神国,文化汪洋恣肆,气象万千;中原青铜文明的成就表现为礼器,古蜀国青铜文明的成就表现为神器。它充分展现出了古蜀人超越现实追求的精神气质和古蜀人灵魂的飞扬激荡、生活的元气充沛。

约3000年前,三星堆文明突然消失。本世纪,成都金沙发现了一个大型文化遗址,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灰陶器约万件,时代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它证明三星堆文明南移到了成都金沙。除灰陶、玉璋体量颇大以外,金沙文物的体量总体小于三星堆文物,金片太阳神鸟纹极富形式感,已经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文明有接续三星堆文明、开启战国文明的意义。广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08年开放。秦灭蜀以后,古蜀国文化逐步为中原文化同化。

(二)古楚国文化艺术

春秋战国,中原早已为理性精神笼罩,而南方楚国的艺术,仍然保留着原始文化和商文化的许多特点,仍然不可思议般地率真浪漫,如刘勰形容屈骚所言:“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楚人的先民是祝融部落。传说祝融是帝喾时候掌火的官,楚国艺术崇尚红色,正出于对祝融的崇拜。周王朝初年,祝融部落的后代传到鬻熊当酋长,对周文王称臣并且礼之如父,于是,鬻熊的儿子被周王朝封地于“楚”——也就是今天的江汉地区,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楚”这个国名兼族名。楚国的都城长期在“郢”也就是荆州,所以,殷商人称祝融部落叫“荆”,周人称楚地叫“荆楚”,称开化较晚的楚人叫“荆蛮”。

推荐访问: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