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卖炭翁实为抗争哥?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2 08:37:06   浏览次数:

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烧炭老人趁雪天去卖炭,不料来了两个宫中的采办,用行政手段将卖炭翁的产品全部拉走。他们支付的是什么呢?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一车炭几乎被打白条了。那么,可怜的卖炭翁后来如何?饿死了?冻死了?《资治通鉴》里记载了结局。

那是在唐德宗时,某日有个农夫用驴子拉了一担柴去城里卖。这位倒霉的农民大哥,碰上宫中釆办了。他们掏出几尺破絹和一些用染料染红的破布,当作货币要买下这一车柴。农民大哥不收,一来因为这样的交换太不公平了,他不愿意承认交易的合法性;二来他可能权当是自认倒霉,这一车柴就算白送得了。这种态度其实是一种鄙视和无奈的交织,但这两个跋扈惯了的采办,没有意识到卖家的无奈和鄙视,他们还是按照往常敲诈的常规,要这位农民亲自赶车将柴火送到宫里。

被人欺负到这种地步,卖柴哥开始伤心地哭泣,他自认倒霉,情愿把所得的绢还给宫廷采办,但就是不愿意往宫里送货,因为估计这货一送进去,驴子也没了。

没心没肝的釆办把人往死里逼,竟然提出要卖柴哥留下驴子。卖柴哥终于咆哮起来:“我上有老下有小,全靠着这头驴子拉点货赚钱养家糊口。把柴白送你们还不行,还要拉我的驴子,我拼死算了!”鄙视和无奈化成怒火,卖柴哥变成愤怒哥,愤怒哥变成拳头哥,照着采办一顿狠揍。冲突惊动了治安管理人员——街吏,街吏将双方扣留起来。但事态没有停留在治安层面,而是一直闹到朝廷那里,当时的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到京城觐见天子,也在报告中反映了这个问题。

还好有关部门还能执政为民,罢黜了枉法的釆办,宫中诏书下来,还了卖柴哥的驴子,还赐予他10匹绢。一匹相当于四丈,一丈相当于十尺,10匹等于400尺。相对于最初所得几尺绢,卖柴哥最终所得为原来的几百倍。

卖柴哥的故事发生在唐德宗年间,大概是797年,而白居易写作《卖炭翁》的时间比这个稍晚十来年:809年,已是唐宪宗年间。虽然人物和事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关键因素都能对上号,“卖炭”与“卖柴”,“赶牛”与“赶驴”,“几尺绢”与“半匹红纱”,性质是一样的。那么,为何白居易不写卖炭翁的反抗?或许诗歌主观性相对强一些,只写卖炭翁的可怜和釆办的跋扈,至于肢体冲突嘛,不利于引起大众的同情,就不写了。

读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觉得卖炭翁的面前就是一条绝路,等着他的,不是饿死就是冻死,读《资治通鉴》里的卖柴哥,却觉得卖柴哥的困局,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还是有活路的。

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时代,无论是什么意识形态的国家,它们治下的行政执法机构在维护社会稳定、关爱弱势群体方面,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种作为并不受时代局限性的约束。不公平的事,无时无地不有,古时候要解决,现在也要解决,不是说只等着实行什么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最要紧的是先要培养作风好素质过硬的基层“小吏”, 螺丝钉般维系着“公正”这台机器的运转。

编辑 孙琼歌

推荐访问:实为 抗争 卖炭翁


[卖炭翁实为抗争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