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查报告

不公平的PK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9 08:46:00   浏览次数:

2009年2月。印度国防部表示,印度自行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已经达到了陆军提出的设计要求。性能超过了俄制T-90主战坦克。印度国防部同时表示,印度将生产124辆经过改良的“阿琼”主战坦克,如果陆军对改良型的“阿琼”主战坦克满意的话,国防部将定购更多的改良型“阿琼”主战坦克。

我们尚不知道俄罗斯人对此有何评价,但国内的军事论坛和各大媒体普遍对此持悲观态度,不仅仅质疑“阿琼”坦克的技术水准能否盖过俄制的T-90S,而且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与现实一贯的出入,对“阿琼”这个“苦命的孩子”能否如期履行战斗使命纷纷不抱太大希望——上一次印度人这么说大概是在2002年左右,而眼前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经快过去了!

今天,站上纸面擂台上的就是印度的“阿琼”和俄罗斯的T-90S。这大概也是“铁甲擂台”栏目有史以来最不公平的一次PK,但没办法。“阿琼”的性能超过T-90S是印度人自己说过的……

“阿琼”与T-90的“源缘”

自蒙巴顿勋爵扔出他的那份要人命的帝国主义方案后,米字旗算是结束了对印度的统治。同时,“约翰牛”们不怀好意地为南亚次大陆遗留了一个火药桶——克什米尔。自此,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祸事接二连三,从1947年至1971年,连续爆发了三场印巴战争,这还不算印度因为所谓“麦克马洪线”与中国进行的那次较量。战场历来是快速消耗“钢铁”的好地方,也是武器装备最好的“检验场”,冷战时期的热战无一不是美苏两个阵营装备的“宣传片”——各自武装一方。但对比一下印巴战争中的双方,不难发现,这两个国家都是左手东风右手西风,制式装备中既有西方阵营的影子也有东方铁幕的身形,可代价是,南亚成为了冷战的一个筹码。

印度独立之前,军事体制基本是沿袭不列颠的传统。在印度独立之后,英式装备也就顺理成章进入了印度的作战序列。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印度的装甲力量尚为英国的“丘吉尔”坦克、“斯图尔特”坦克和美国M4“谢尔曼”坦克。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度装甲力量又加入了“百人队长”、法制AMX-13坦克,以及苏联生产的T-54/55和PT-76水陆坦克。第三次的印巴战争中,又出现了英国在印度生产的“胜利”主战坦克(英国“维克斯”-1型)。1979年,T-72也进入了印度装甲兵的装备清单。

但老是买来买去的,印度大概也不放心,于是1972年,印度陆军提出用新型主战坦克替换正在生产中的“胜利”坦克的要求。同年8月,印度战车研究院开始研究新型主战坦克方案。1973年5月中旬,印度国防部长宣布,印度自行研制一种称为“印度豹”(chetak)的新型主战坦克。该坦克最初被命名为MBT-80,最后的定名是“阿琼”主战坦克。1974年3月,该项目得到第一次1.55亿卢比的拨款,预研工作自此开始。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坦克史上最难产、命运最坎坷、研制周期最长、毛病最多的型号就此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印度的军工人员用国家的经费和9亿人民的期盼书写了一个传奇(准确地说,也可以说是个神话)。

在设计方面,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对印度有很大帮助,所以“阿琼”主战坦克的炮塔与“豹”2初期型极为相似:形状方正,采用平直装甲,而不是更常见的倾斜或圆弧形。为了提高炮塔的防护能力,印度为“阿琼”坦克专门研制了“坎昌”复合装甲,虽然官方号称性能直逼英国的“乔巴姆”复合装甲,但负责研制“坎昌”装甲的国防研究开发组织以保密为名,即使印度陆军特派的准将级项目负责人和印度陆军总参谋长均不知“坎昌”装甲的确切防弹性能!不过为了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使技术指标达到要求,军方暂时忍了这口气。

但是之后研制机构的种种表现却让陆军再也坐不住了。到1980年时,经费已经涨到5.65亿卢比,军方的条件是1983年12月完成首辆样车,1984年内制成12辆样车。然而,到1987年经费追加到29.20亿卢比时,军方连样车的影子都没看见。1988年,“阿琼”的技术验证车才千呼万唤始出来。1991年底,印度陆军参谋长对“阿琼”大为失望,要求中止整个计划。研制单位只好降低先前的指标,3年后,也就是1994年,首批6辆样车才交付试验,但是这6辆均无任何装甲,炮塔和车体全部为软钢制造。原来确定的1990年装备部队的目标成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笑话。更离谱的是,降低了技术指标的样车居然仍无法顺利通过检测。

印度“阿琼”主战坦克生产车间(右)军方在样车鉴定报告中指出:“试验结果表明,阿琼坦克在设计和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验收条件”,“最糟糕的是发现设计阿琼坦克时未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养性”。报告中提出的主要具体问题是:(1)炮塔和车体设计不适于顺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驾驶员开窗驾驶时,炮塔转动会碰到头部;火炮处于正前方向时,驾驶员无法出入驾驶舱;(2)火控系统的部件既未做到一体化,又缺乏相互配合;(3)炮弹装填速度慢得无法接受,例如装待发射弹一发需15秒,装非待发射弹的时间更长;(4)装填炮弹时火炮必须调到一定仰角,否则无法装弹;(5)高射机枪由装填手在车外操作,操作高射机枪与装炮弹不能同时进行;(6)炮塔中只有3发待发射弹,陆军要求至少有12发待发射弹;(7)样车炮塔结构不合理,容易卡弹;(8)样车重达52-60吨,比原计划的45吨增加太大,严重影响坦克的机动性并造成铁路运输困难和超过桥梁安全通过标准;(9)乘员工作环境对发挥乘员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调节量小、舒适度低、乘员不易接近操纵设备。

研制单位的漫天要价和实验样车的糟糕表现使得陆军的将领们终于忍无可忍了,声称“阿琼”是“不适宜上战场的玩意”,并拒绝对其签发定型证书。印度舆论则根据主战坦克的英文简称MBT,戏称“阿琼”为“主败坦克”(Mainly Battered Tank)。尽管全军上下一致反对,1996年,印度总理仍然声称“阿琼”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可惜时至今日,它仍未能大规模装备部队。印度陆军在丧失了等待的耐心之后,干脆把T-72M1的生产线搬到了国内,继续使用俄式产品。21世纪初,印度国防部官员终于承认,“阿琼”将不再作为战斗坦克使用,而是作为“训练坦克”使用,数量也由先前订购的124辆变为了80辆。就这样,印度国防工业30多年的研发、35亿美元的投入,如同《大腕》里那句话,全部“打水漂的干活”了……

但印度的军工人员似乎不太甘心失败,在嫁接了T-72的底盘和“阿琼”的炮塔之后,一种命名为“T琼”的坦克又摆到了军方的面前。有了前车之鉴的印度军方自然对此没太大兴趣,该计划的唯一成果就是催生了以T-72为底盘的Bhim自行榴弹炮。

在全世界看着“阿琼”的笑话时,俄罗斯人的笑容似乎更加灿烂,因为他们的军工口又有了一大块蛋糕可分。早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度就成为了苏式坦克的忠实用户,后来更是引进了T-72Ml的生产线。但中东战争多多少少使得苏联坦克的口碑受到了些许影响,于是苏联开始着手研制新一代的主战坦克——T-80(全球第一个使用燃气轮机的型号),而且根据T-80的火控系统对T-72进行改进。但好景不长,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装甲兵的表现彻彻底底毁了T-72的形象,所以结合T-72BM坦克的装甲防护系统和T-80坦克火控系统的坦克被命名为T-90。1997年3月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览会上,俄罗斯又展出了T-90的改进型T-90C(俄文缩写,即外贸的T-90S)。在巴基斯坦于1996年引进乌克兰的T-80U(T-84)后,为了应对巴基斯坦的装甲压力,印度在1998年宣布进口T-90S主战坦克。

印度似乎还不满意,2001年1月,印俄两国曾签署了购买310辆T-90S坦克的军火合同,价值6.5亿美元。根据合同,印度将从俄罗斯直接购买120辆T-90S坦克,然后根据生产许可证自行组装余下的190辆。此项军火合同成为了印度与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史上最大最成功的项目之一,而且使用了国际技术合作的模式——除印度与俄罗斯之外,法国泰利斯公司和白俄罗斯PELENG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主要负责对该型坦克安装现代化热成像仪。这看上去似乎是个不错的国际合作范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印度国防部声称,用完全进口的T-90S进行的试验表明,该坦克的热成像系统无法适应印度的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其故障率在10%以上。根据相关资料,T-90S的成像系统的费用为2000万卢比,约占坦克总价格的20%。根据合同条款,俄罗斯专家会前来修理系统出现的故障,问题是,战时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况且合同中并不包括这些关键部件的技术转让。解决问题的办法看似简单:把观测设备与坦克的其他部分隔离,保持在低温环境中。但这样又增加了新的问题:由于车内已没有空间安装任何东西,如果要装空调来保证观测设备的运转,就必须拆除其他一些设备。这一次,印度人又栽进了“囚徒困境”里。

性能对比

火力性能“阿琼”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120毫米线膛坦克炮(一方面是由于师承英国体系,另一方面,印度自产的120毫米滑膛炮质量确实不怎么样:按许可证生产的T-72坦克炮曾发生大范围炮管开裂和炸膛现象),配用由印度火炸药研究院研制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榴弹、破甲弹、碎甲弹和发烟弹。因为这些炮弹用该院研制的新型高能发射药发射,所以弹丸初速较高,穿甲弹的穿甲性能较好。辅助武器为1挺并列机枪(印度特许生产的比利时FN MAG型)和1挺高射机枪(俄制NVl2“岩石”,可炮塔内操作),炮塔两侧各装1排电操纵的烟幕弹发射装置。车体内部的电子系统MIL-STD-1553B标准的数据总线与M1A2/M1A2SEP、“挑战者”2、“豹”2A5/A6等相同,具备较大的升级潜力。火控系统由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研制,是在该公司为“胜利”式坦克研制的改进型坦克火控系统基础上发展来的,由昼/夜热像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组成。但据报道,在印度陆军试验期间,命中率只有20%-80%。

T-90S则使用的是俄制i25毫米滑膛炮,使用3BM32贫铀弹芯脱壳穿甲弹,可以在2 000米距离上贯穿倾斜60度的250毫米装甲。此外,俄罗斯的优良传统——炮射导弹系统也被T-90S所继承:除发射标准弹外,T-90S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还可发射激光制导炮弹,以及AT-11“狙击手”型抗干扰反坦克导弹。火控系统是配备了带有稳定装置的昼夜瞄准系统和热成像瞄准系统的IA45式。由于使用了自动装弹机,在火力速度上有了不小的提升。

机动性能 开始时,印度准备为“阿琼”坦克配备自行研制的1 500马力燃气轮机,后来改为自行研制的1 500马力柴油机,但第一批印度国产柴油机只有500马力,后来加装了涡轮增压器(该增压器研制过程中曾向奥地利进行技术咨询),发动机功率也只达到9501 000马力,于是,“阿琼”最后采用了德国MTU的1100马力柴油机。可是,这个德国产品似乎不怎么适应南亚次大陆的气候,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沙漠地带40-50摄氏度的高温下,动力系统损失功率高达20%25%。而且在测试过程中,液压传动装置也出现了故障。理论最大速度为70千米/小时,实际速度仅为40千米/小时。

俄罗斯虽然在T-80上使用了燃气轮机,但随后的T-90上又出现了柴油机的身影,印度的俄制T-90S使用的是V-84MS型12缸柴油发动机,功率626千瓦(约840马力)。虽然全车重量较轻,但功率较低的发动机使T-90S最大时速仅为6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550千米,机动性能上略有不足,因此,俄罗斯正在为其研制1 2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恐怕到时候印度又要出一笔改装费用了)。

防护性能“阿琼”坦克采用的是印度自产的“坎昌”复合装甲,虽然性能号称直逼“乔巴姆”复合装甲,但前文提过,即使负责该项目的陆军官员都不知道该型装甲的具体性能参数。据现有资料报道,“坎昌”装甲由主装甲层、355毫米厚的惰性材料中间层和可控变形部分组成,号称理论上对空心装药破甲弹的防护力相当于1 500毫米厚的轧制均质装甲。但是在实际试验中发现该复合装甲性能达不到预期要求,所以实际上还不具备与其战斗全重相配的装甲防护能力。目前来看,“阿琼”没有挂装爆炸反应装甲或模块装甲。在该型坦克的内部,则安装有“国防消防研究所”(DIFR)研制的灭火抑爆装置和“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ARC)研制的三防系统。

T-90S坦克则装备了最新一代爆炸反应装甲(俄罗斯自用的是“接触”5,印度的T-90S是否是该型装甲不明)以及能干扰反坦克导弹制导系统的“窗帘”1光电干扰系统。“窗帘”光电干扰系统由安装在炮塔上的激光告警装置、烟幕弹发射器和安装在主炮两侧的光电/红外眩目器组成,该系统采取全自动或半自动方式工作,能连续工作6小时。实际上,T-90S可以搭载俄罗斯的“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但是该系统可拦截目标的速度范围限制在70~700米/秒之间,无法拦截动能穿甲弹,而印度采购的T-90S尚未见到装此型主动防护系统。据说印度有意向订购,但最后定案未明。

成本 1999年3月,印度政府决定拨款4.25亿美元用于生产124辆“阿琼”坦克,这时每辆“阿琼”的单价为235万美元,但在2000年时

由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预测,未来5年生产124辆“阿琼”MK.1总计将需要180亿卢比,即每辆坦克单价高达470万美元,另一种估价则更高达530万美元。而且这些估价还没有包括“阿琼”服役后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费用。

相比“阿琼”,T-90S的造价仅160万美元,就算是按照俄印的军火贸易清单来结算的话,一辆坦克也只不过200万美元。但即使这样,也比那头“白象”(印度军方对“阿琼”的称呼,意为昂贵而无用的东西)便宜多了。

综合起来,似乎是俄罗斯的坦克占尽了优势,但是,T-90S在南亚也受不了“严酷”的气候条件。美国《防务新闻》的一则消息称,据印度陆军官员透露,印度陆军中的T-90S主战坦克不能在超过45摄氏度的环境下工作,还有很多坦克上配属的电脑也无法启动。如今印度拉贾斯坦邦等沙漠地区的温度通常高达50~60摄氏度,因此印度陆军已经向俄罗斯提出为坦克增加空调和辅助动力设备的申请。事实上,沙漠的高温环境让印度坦克部队吃尽苦头,不仅坦克发动机经常为此“罢工”,T-90S上装备的法国制热像仪更是长期形同瘫痪。不过至于印度国产的“阿琼”坦克更糟糕——它甚至从来就没能通过夏季试验。

“自产”VS“外购”

总结起来看,印度的军事工业几乎就是印度国家战略定位不清的缩影,虽然说门类相对齐全,但是始终没有 个连贯发展的路子。上世纪80年代后划至今,印度的军事装备基本已经俄式化,从俄式装备的使用、维护到性能,印度人了解得相当透彻,可令人赞解的是,印度自行设计的武器——从主战坦克到步枪,再到战机,都不是以立足和吃透现有的俄式装备为基础,而是直接另起炉灶以西方技术为蓝本,在没有任何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开展研发工作!有时候,印度的“自主研发”说白了就是“自主组装”——核心部件没有一样自己能拿出手的。“阿琼”坦克的尴尬,仅仅是印度军工死水中的一朵微澜而已,更令人尴尬的是,印度号称集百家之长的INSAS自动步枪(说是集百家之长,实际是把世界名枪抄了个遍)和印度LCA国产战机,前者经历坎坷准备生产时,发现自己不能生产子弹,不得不向以色列订购,而后者尽管有法国达索、美国LM等公司这样的外援,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设想,到2001年1月5日试飞,整个研发过程也历经了近18年,期间中国的歼10已经开始大规模成军,FC-1“枭龙”已开始交付巴基斯坦,至于LCA的量产工作,至今还没半点消息、。

印度自身军事工业的惨淡造成了对外国武器系统的依赖度奇高,自己生产不出来,军队总不能两手空空的走上战场保家卫国吧,于是外购就成了印度解燃眉之急的唯一手段。现在看来,这也成了印度军事装备更新的唯一手段。俄罗斯是最乐意干看到这种局面的,从坦克到飞机、军舰,只要印度缺少的,都乐于出售,天长日久,印度开始离不开俄罗斯的武器供应了。而且对于印度这种国家,俄罗斯并不担心造成技术外流。原来我国军事论坛曾出现过这样一些声音,认为俄罗斯“偏心眼”,好武器卖给印度不卖给中国。实际上,俄罗斯与中国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认为任何先进武器到了中国就会被“山寨”,这也是“伊万”们拉着中国的军工人员签知识产权协议的原因。但对于印度,俄罗斯并不在意,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印度人就算想仿制也没技术条件。换句话说,俄罗斯是看准了印度急需先进武器来装点自己的大国心态,同时印度国内基础科研设施较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的弱点,把一块看似美味的蛋糕推到印度人面前,然后等着印度人坐地还钱。“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维修费要加7亿美元,印度也只有忍气吞声!单纯的依靠外购就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大国梦想——这在历史上没有先例,但印度似乎就是这样,唯恐自己不是大国,唯恐别人不说自己是大国,在用购买来的武器装备充实军火库的过程中,在西方媒体的一片货扬声中,在“最大的民主国家”头衔的光环中,印度继续做着自己的大国之梦——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去实现这个梦想。

尾声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了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因此有人戏称当晚的奥斯卡是印度之夜。也是今年的2月28日,印度自行研发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进行了龙骨铺设(该航母切割第一块钢板是在4年前)。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尾声,人们感到印度这头“大象”明显的不安和急躁,它已经不愿意在发展的道路上慢人半拍。不过,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正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情节再感人,也只不过是光影世界的臆想,一如印度的“阿琼”坦克,就算是再怎么吹嘘,媒体再如何造势,军方的实际行动能清楚地表明一切。也许印度现在最该做的事情,是远离喧嚣与浮华,坐下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短处和不足,自力更生,实事求是,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航母计划和大国梦像“阿琼”坦克一样成为世界武器研发史上的一个“笑话”!

推荐访问:不公平 PK


[不公平的PK]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