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研报告

读药(外一篇)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8:41:18   浏览次数:

刘俊华 男 1940年生于北京市。 笔名 华泉、默羽等。中国电视剧作家、小说,散文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杂志协会常务副会长。正编审。曾任内蒙古日报文艺编辑,《老年世界》杂志社总编,中国离退休老干部网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天年》《风尘三杰》《南北酒王》。散文集《落英集》 《当代风流》杂文小品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年糕专案》等三十余篇。电视剧:《云淡天高》(20集2003年中央一套黄金播段播出),《草上飞鹰》(20集),《老干部局长》(3集中央台黄金播段),《鸣沙湾》(8集),《南北酒王》(43集),《大河之子》(8集)等八部 ,计拍摄并播出一百一十集。曾三次获国家飞天奖:二十二届(鸣沙湾),二十届 (云淡天高),十八届(老干部局长),同时多部获五个一工程奖。

主编:《中国长寿大典 》《康乐长寿50精要秘诀》。创作中电视剧两部,个人散文集《编余晒网》《天地雨露》两部,评论集《十作家书》。

一、探秘隐文化

七月流火,在暑热难当的时候,有个清凉的地方,带来持续的爽的感受,那真的就是在享受幸福。这时候到太白山旅游,登药王山谒拜药王庙和药王孙思邈。踩着云雾,浸着微凉,听着山泉,望着四周层峦堆翠。突兀奇绝的石崖上悬挂着的流泉。脚下的溪水如环佩,如歌如乐真是消暑纳凉的地方。其实这里距被称为火炉的西安才90公里。

太白峰,因李白登过而得名,当初李白也曾想走终南捷径,可惜没有走通。那时候当隐士,造名声,唱些反调,发发牢骚,与朝廷当政者表现出一种不很合作的姿态,写诗招揽粉丝给名士或师门递帖子。其实大多隐士指斥的所谓当政者,不能也不敢直指皇帝,要指灼手可热的内戚或分析起来将要失势的某个大臣。然后等着朝廷来请。一举成名列身朱紫显贵。“终南捷径”这个成语由此而来。李白第一次来长安,曾经当过一段

隐士,但是效果不好,没有反应。于是放弃了。但对于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李白,不啻是个好去处。这大概也和他的后来,十年仗剑壮游,有着直接关系。登太白峰,从下到上3000公尺,下边是阔叶带,上面是北温带的针叶林,云中雾中,丝丝冷意,太白的庙不很大,但,登得此峰人们都要谒拜这位世界级的大诗人。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信仰,一直做着真正地隐士,而且造就了很独特的中国的隐文化。

据说现在终南山也有几万隐士,不过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一些曾经的白领,他们厌倦了城市,特别对于城市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深深忧虑。或者是怕死,或者是其他原因,譬如失恋,受过心理伤害什么的。于是就跑来终南山做“现代隐士”。当然,这些现代隐士有的带着车,大都带着手机,无非是要爬到山顶才能用手机,不算是绝对的隐。种种姿态当然不和当初的竹林七士一样,潇洒呼啸的方式各不相同。房前屋后种点菜的,泉边树下弹弹琴的,峰顶崖畔打太极的,青石板上弈棋的,也有躲在茅草屋里刻经的。还有上山去采药捡蘑菇的,只是,山里太大了,云雾缭绕,峰巅蔽日,树木森森,那些人分散在绵延几百里的大山里,山路曲径上偶尔碰上几个道袍僧履,或竹笠遮面,执拂背篓的,自然那环境就很有些隐士氛围。这又仿佛是一种行为艺术,可以回到古人那里寻找复活一种特质文化。更有的是森林志愿保护者,他们年年为着维护补种树苗而来,有的干脆住在这里,做了森林卫士,成了真正有意义的隐士。我想无论生活方式还是文化现象,我们的社会当今已经包容的多了,已经多元得多了。一种自由在寂寞中成长,一种追求,前面是孤独。少见人或者不见人的生活,实际上有许多人在向往。成了现代都市文化的叛逆,在寂静中,有许多思想会更加纷繁活跃。世界的另一种宁静,不是死寂。这或许是对于荒唐无边的某些城市生活的文化对峙。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常明大和尚说:“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一直就来终南山修行。甚至中国南方的和尚和尼师也来这儿修行。他们待上三五年,然后回到南方,建立自己的修行中心。这儿是为法出家的和尚和尼师来的地方。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你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真正有所得。这不容易。但是来这儿修行的人都不怕苦。这正是他们来这儿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座山里开悟了,还有很多人继续修行,将来会成为大师。在现代,虚云和印法曾经住过嘉五台;印光和来果住过南五台。这儿是他们开悟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山是修行的好地方。这就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原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大和尚说:“最初的和尚们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定居在终南山里。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师都曾经在终南山修行。但那是过去的事。现在这么多出家人仍然来终南山的原因是,这里还很容易找到一个隐居的地方。还有,这一带仍然有很多在家人,愿意供养来修行的人。”原终南大茅蓬住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一座。在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

二、求新求变多从旧营垒来

终南山中的耀县还有一个赫赫的名人不能不提,这个人就是柳公权。他是我国中唐时期最著名的大书法家,我小时候临帖就是柳公权。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一个社会文化大变局中,把握书法变势,推动书法改革。人们总认为,把书法变局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实在有点“玄”,因为他不像别的文化改革,大轰大嗡。除去近代以来有几次废除汉字的鼓噪外,真正书法变革,无不经历数百年。

也因此柳公权和颜真卿在书坛上并称为颜柳,或将他两人的书法艺术并称为“颜筋柳骨”。他们都是陕西人,在书法艺术上都有自己的创新,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柳公权(公元779—865年),字诚悬,最初尤以楷书最知名。他l2岁就就工辞赋,宪宗元的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翰林书诏学士。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又得力于颜、欧,融会贯通名家书艺,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形成了骨力遒健、结体劲媚的“柳体”。穆宗曾在佛寺见到他的书迹,便想一睹其人,文宗也很欣赏他的才华。《旧唐书》说,当时的公卿大臣家刻碑文墓志,如若不是得自柳公权手笔,就会被认为不孝。外族入贡唐朝,也要单另用一批货购求柳公权书法。可见柳体在当时的影响。他的名作《玄秘塔碑)》是唐楷的典型作品,结体方而略长,外露锋芒而内含圆和,细微之中极富变化,一字之内无类同之笔,十分端庄俊丽,历来受文人推崇,现存西安碑林。柳公权传世正书颇多,《金刚经》为小字,结体平整,笔致清淡,有王书气脉。著名的大字碑刻《神策军碑》,笔意豪迈,用笔苍劲,结构稍稍舒放中和,点画也略呈圆润之意,是柳字的精品。但是,在他之前的颜体早已树立起权威的地位。在他的时代,恰好也到了应该谋求书体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不像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那么鲜明旗帜,那么坚锐的针对性。书法的变革要求仿佛是文化的潜流。但是“江山待有才人出”颜真卿创造了具有大唐气象的书法,创造了与大唐诗歌与文章等文化现象十分契合的肥体之美。入京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唐代草书大家)笔法,博取众家之长,既取初唐的纤劲,又得北碑的雄浑,以篆意入楷,改方折为圆转,变法出新意,终于形成了多筋华腴、笔力遒婉的“颜体”。过去楷书一律用中锋,不仅褚遂良用,甚至隋·南北朝也都中锋。真卿的时代,书法多开始用侧笔,他用得最成功,成为继。颜真卿撰文并书的《麻姑仙坛记》,全文900多字,书法端庄严雄秀,是他书法艺术的代表作。颜真卿的行书也别具风格,传世的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也是少有的书法珍品。

难得的是,当时颜真卿无论名望地位,都远远在柳公权之上,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且书法已经有着登峰造极的创造和众多被公认的名品的前辈,柳公权却敢于另辟蹊径,重新造字。与颜真卿不同,柳公权专主瘦挺,力矫以前字态肥厚之病,创造了结体严紧、骨力遒劲的“柳体”又开创了书法艺术的一代新风。这也开了宋时徽体字的先河。是我国书体美学一大创新,至今仍然熠熠闪光。

最给我们启迪的是,当初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创造了“颜体书法”,开创了正而不拘,庄蔼不险,奇伟秀拔而法度从容的新风格。也是在师法传统达到了高峰后。探索求变的,这似乎是个规律。后世把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柳公权也是在师法传统达到极高境界后,开始谋求变化的。他们同样留下大量书法品,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成为千秋万代学习仿效楷模。他们所创造的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成为后人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的榜样。继承和发展,是文化进步的历久弥新的话题,我们现在仍然是绕不过去的问题,但创新,必须是精通传统的才能做到的,而不是追风可以巧取的。创新和时代的关系,也绝不是在旧有基础上,加几句时髦词句可以完成的。柳公权的创新,一是已经达到了几乎颜真卿,但,勇于另避蹊径。我于是想到了艺术院校的教科书,怎样在循规蹈矩的章法中,教育出勇于创新的新生力量。

三、读药再三

据太白峰不远,就是药王庙。药王庙实在很普通,不很雄伟高大。倒是处处体现着道家的道法自然。道舍很像民宅。宫殿也不很华丽。可见孙思邈的神化程度不那么高,倒是民间的崇拜深入人心。给我的感觉,他是在人神之间的一位老人。公元674年,孙思邈已经133岁,他在这里找了一个不功利的环境。山清水秀,人迹罕至,清净安适,与自然亲近,与四时同行。一位133岁的老人,吃点杂粮,自煮山茶,不一年,人们便找来了,踏成了一条山间小路,有的骑驴有的骑马,还有的坐轿。老人不慌不忙,重新开始继续采药,继续养生,继续为人治病的生活。同时整理自己所收集的良方和养生体会。不是为了一己的苟活而是为了研究中医,为了把自己一生的宝贵经验留给老百姓。他一生都在寻求让寻常百姓自己可以料理,自己可以操作,自己可以自救,自己可以一起来体验,一起深呼吸的办法。所以他真的配得上被称为百姓的药王的尊称。这位生活在隋唐时期的大先生,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共四个朝代。可谓阅世弥深,但史书记载他屡屡“辞官不受”。辞官不受这四个字,就是

任命了,不接受,就是抬着轿子来请了,不接受,就是官位子已经定了,衙门的那把椅子已经虚位以待,可是他不动心。按照他的职业名望,这辞官不受可能是当时长安的太医院之类的官。专给皇帝后宫或大臣们作御医。地位很高,俸禄不少。因为史书记载着他用自己的医术“惠泽朝野”,连唐太宗都称赞他“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如此淡泊名利,在深山里采药,接待各种病人,以其老迈之身,坚强意志,又活了八年。寿终141岁。孙思邈真的亦佛亦仙了。那些封过神的,有的才十几岁,有的才20几岁,关公才40岁左右。彭祖渺渺不可证,葛洪踪迹也难寻,而孙思邈却实有其人,家住耀县。

他不是傲慢,不是个像嵇康阮籍等隐士那种,用文化软硬对抗司马氏等权贵,而是用自己的具体事业,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事情去拒绝。据记载,他起码有四次辞官不受,回到深山。

第一次是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却称疾不就。国子博士是级别最高的技术兼文化的官员。地位很高,俸禄不少。到了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士相友善。再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一次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第四次是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第四次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就是说他的那匹马和那份俸禄是由鄱阳公主名下发给的。

他的东方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得彻里彻外。他构建了一个大的可谓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所以说孙思邈不是现代医学博士们几棍子就能打死的。因为他的一生都在行动着,探索者,实践者,首先是生命观,他重视生命尤其是重德重行,简便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老百姓用不上,用不起的方法,孙思邈虽然重视,但是他首先想的是,老百姓可学可用不花钱少花钱。孙思邈是老百姓智慧的集大成者,没有什么玄妙,没有什么神秘。把常识完备起来,规范起来,综合起来,他后来反对炼丹吞砂,这是一件需要有极大勇气面对的事情。遥想当年,这里虽然不像长安道上那些进京赶考的士子们,匆匆如蝼,但是老老小小来找孙思邈求医问药的一定不会少,连皇帝都惊动了,连李世民都说孙思邈“巍巍堂堂,百代之师”皇帝一说,群臣百官能不动吗?朝野之间能不形成一股信奉的力量吗?

他在那个山里,没有到长安。古人的那份淡泊,执着,那份精神。真的魅力四射,至今感染着我们。身处其间,安身立命的好地方好方法,其实不止一途。

他没有过分的被神化,133岁已经亦佛亦仙了,还能给人看病,还能书写总结,著书立说直到141岁。必须提及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两套健身体操,一套是中国自己的,而另一套是印度的瑜伽。可见孙思邈并不保守,中外医学为我所用。均可收入囊中。

一次,他的学生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

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他开创的重要文化之路,至今有着现实意义。

再来泉州古船博物馆,是因为那份当初的沉重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再次伫立在博物馆,静静无声仍然是那种沉重。铁锚、石锚以及铁梨木制成的木锚,陈列在这里的海外交通博物馆,记载着一千多年我国航海的兴衰。

斑驳的杂质深深地留在锚上,讲述着远洋的风暴,驮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期望。如今,历史已经远遁,但并没有衰老的历史一千种一万种声音仍在这里交汇。这铁的、石的、木的锚,那淡漠的噩梦尽可以被时间冲刷,然而坚实的锚未能被纪年取缔。健忘是人类抚慰自我的一种惰性。在安定又浮华,自信而又焦躁的今天,唯有你仍在告诫人们远行,起锚、探索、追求。况且,战争的恶魔并没有彻底地离开地球,他的阴影一天都没有消除。

我到博物馆参观,距第一次来整整十年,十年他给与我的不是记忆,而是一部不很久远历史的追索。

宋、元、,明三朝,泉州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重要贸易港,现在发现留下的大量史籍、遗迹、遗物。记载了他的繁荣和辉煌,更记载了他曾经的包容和开放。现在展览的泉州湾古船,是一艘木制的宋代大船,十三世纪在福建建造而成,34米长,18米宽,深4米,陈列在一个大厅的中央。解说员告诉我们,载重可达450多吨。同时陈列的还有其它好几条古船,以及古船曾用过的实物、香料,药物、钱币,武器以及棋子及宋代印刷物。讲解员还介绍了泉州的波斯人在泉州的定居点,他们的后裔种种遗存,传说我们祖先曾顽强不屈地去征服海洋,并且几乎没有中断这种征服,渴求开拓和探求外域奥秘的毅力,足以使任何国家叹服,然而我们在近代没有走出去。多少学者探究原因,多少人希望敲开这谜一样答案。锚,在这里陈列着,供给人们种种思索和启迪的契机,作为默想的参照物。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近代史中回忆起许多故事。

1866年6月25日,洋务派重要领袖,正在闽浙总督左宗棠的福蚓任所,经历海战屈辱他是主张中国自己造军舰的,为此他亲自向朝廷上了两道奏疏。

左宗棠虽然只是举人出身,他毕竟是朝廷一线的官员,平日悉心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外国事务,尤其重视研究国防,关心造船事业的发展。早在此三年前他曾经考察过,当时浙江宁波船厂规模太小,只能建造船体,而螺旋桨、蒸汽机、火炮都要向法国购买,那时左宗棠在杭州西湖请日意格、德克碑观看中国人仿造的小轮船,并与他们论证了设立船厂的计划。可是当时正处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军旅之中,治所未定,行程多变,这套计划只能翻置于箧中。太平天国失败后,左宗棠驻节福州,于是更决心建造轮船。此时,左宗棠借清帝饬令他参与讨论新政之机,和盘端出了在福建设局造船、御侮自强的主张。

左宗棠剖析了鸦片战争后的沿海形势,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他显然认为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针对保守派的攻击非难,他以犀利的言辞回击说:

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虽善作者不必其善成,而善因者究易于善创……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如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如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

左宗棠进一步申明:西洋各国向以船炮称雄海上,“我尚无之,形无与格,势无与禁,将奈之何”?没有制海权,就不能称其为国防。今天看来,左史不失为一个有眼光有勇气的将领。

他建议可在福州海口罗星塔一带建局。但是最为困难的不是别的,而是“非常之举,谤议易兴。创议者一人,任事者一人,旁观者一人”,“始则忧其无成,继则议其多费,或更讥其失体,皆意中必有之事”。面对这些非难,他认为要看到世界大势,尤其是日本及俄罗斯、美利坚的奋起。但是他坚定认为:“均是人也,聪明睿智,相近者性,而所习不能无殊。谓我之长不如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

朝廷对于购买外洋船炮犹有井绳之虑。但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又使其坚信外国轮船必是攻守利器。看到左宗棠自告奋勇设局造船的主张,便立即予以批准了。

船政局于l866年12月23日正式动工兴建,到1868年夏基本完工。计建衙、廨、厂、坞、洋房共八十余所。东北面是船政大臣衙门,前、后学堂,艺圃,东西考工所,洋监督住宅,外籍工人住宅,翻译、医生、洋教习住宅和中国工人、学生宿舍。住宅区用高墙分辖,到了晚间就禁止通行。为了信仰的需要,特地为英国人和法国人分造了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为中国人造了天后宫。西南面为广区,包括船厂、合拢厂、截铁厂、打铁厂、铸铁厂、模厂、轮机厂、水缸厂、钟表厂、样板厂、帆缆厂、拉铁厂、锤铁厂、转锯厂、木料厂、炮厂、舢板厂。局内设置铁路。全局占地约600亩。其中船厂拥有四座船台,能够建造龙骨长l00米,排水量2500吨的船舶。此外,还从法国订购轮机、铁板,制成长30丈、宽l5丈的铁船槽(即浮船鸣),专供修理轮船。

朝廷派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沈于l867年7月17日释服,次日前往船攻局工次,开始视事。

沈葆桢,字翰宇,号幼丹,福建侯官人。l9岁(1839年)中举,娶舅父林则徐的二小姐林普晴为妻,27岁中进士,排名二甲39名,后于24岁的安徽士子李鸿章三名。他的特点是办事细密,作风严峻,擅兵法,长吏治。本来按照清制,地方官不能在家乡任职。沈葆桢以本地绅士身份主持船政局,又获得专折奏事仅和部颁关防,身份特殊,也可看出朝廷对他的宠信。他曾在船政大臣衙门作对联云: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此即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作为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为创建中国近代海军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封疆大吏中第一个真正进入近代化技术操作层面的人。

1868年1月。l8日,是福州船政局的盛大节日。第一号轮船进行了隆重的安放龙骨典礼。沈葆桢亲率局中官绅并洋员祭告天后,与提调官周开锡、夏献纶及诸员匠共捧龙骨,安上船台。又到船厂,亲自拽绳下石,奠以牺醴。并与中外员匠敬宣皇上德意,勖以黾勉图功。闻者欢声雷动,手舞足蹈。然后举爵挈觞,劳之以酒而退。此后,他经常极为细致地关注着每一件新奇的西洋技巧,从蒸汽机到木材的弯曲工艺。他写给朝廷的报告,也常常包含着详尽的技术细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869年6月10日午间,第一号轮船顺利下水。这天沈葆桢率领员绅拜致天后、江神、土神、船神后,毒目意格指挥工匠拔尽船底撑柱,锯断船头托钢,轮船便顺势滑向闽江。接着升桅杆、系帆缆、备床爨、添旗帜、制号衣、整炮械,以备出海试航。

船政局日后每制新船,均由船政大臣等共捧龙骨,安上船台。新船下水,祭祀天后及诸神,典礼如仪,成为定例。

第一号轮船被命名为“万年清”号,船长238营造尺,宽27.8尺,吃水l4.5尺,排水量1370吨。货舱载货量350吨。装有立式150匹马力蒸汽机一台,平均时速40华里。1869年9月25日,沈葆桢亲自登船出海试航。10月1日,由船政提调吴大廷督同管驾贝锦泉展轮北上津门,听候勘验。11月5日至8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大沽验收合格。

12月6日,第二号“湄云”轮下水。1870年5月30日,第三号“福星”轮下水。两船动力均为80匹马力。至1871年底,船政局按预定计划共制轮船六艘。自制蒸汽机也顺利进行,第五号“安澜”轮(亦即第三艘150匹马力轮船)如期装上国产轮机、锅炉。出海试验表明,船极灵捷平稳,机器配搭亦均合宜,与购自外洋者无异。

80匹和l50匹马力的动力,对于军舰来说,无疑太小了。船政局方面与日意格讨论,希望增拓

马力。经过磋商,决定向国外定购一套250匹马力新式轮机,装到第七号“扬武”舰上去。“扬武”号是船政局前期制造的功率最大的军舰,排水量1560吨,时速l2节。布局全按国外军舰规制,不再兼设货舱。“扬武”舰于l871年7月12日装上龙骨,次年4月23日下水,船台周期9个月,较之第六号“镇海”轮的8个月周期、第五号“安澜”轮的7个月周期并不更长,但整个工作量却超出了一倍。

由于沈葆桢是封疆大吏出身,又经过战争的世面,所以在局里采用严刑峻法建立威信。在他管理船政局期间,弊绝风清,外国专家也对他表示钦服。除了严格的纪律管理,沈葆桢也给工人较高的报酬,所以工人的表现也很出色,以较快的速度掌握了西方的工具和技能。

但是造船工业的兴建和发展一直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正统派士大夫坚持以孔孟之道作为立国的根本和评价事物的尺度。又认为船政经费糜费太重,请将沪闽两处造船暂行停止,在许多革新派大员的坚持下,造船计划得以继续维持。到同治十二年底适为五年,船政局共制成“万年清”、“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扬武”、“飞云”、“靖远”、“振威”、“济安”、“永保”、“海镜”、“琛航”、“大雅”共15艘舰船。其中“扬武”轮工料繁巨、一船抵作二船。16艘舰船的建造计划算是完成了。朝廷赏给日意格一品衔和准穿黄马褂的荣耀,并与德克碑一体赏给一等宝星。所有在局出力洋员匠51人,都给了奖赏。

可惜的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未能坚持,特别是贪腐之风已经上下成为通病,极大地滞缓了国防工业的长足发展。致使我国造船业蒙受到极大损失,在风雨中终于几近消亡。这是我国国防特别是海洋国防的重大损失,今天痛定思痛,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国防工业历史,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天来看,我国的轮船制造业起步不晚,但落后了很多,我们不能再次错过机遇期,为了伟大的中国梦。

推荐访问:读药


[读药(外一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