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研报告

当年的小火轮和机动船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3 08:42:07   浏览次数:

职业,但他的弟弟——我幺爷爷却坐过小火轮。

1948年的冬天,一个没穿棉袄又衣着单薄的云阳籍青年学生兵,在重庆登上了民生公司一艘出川小火轮。途中他靠不停地做运动来抵挡寒冷,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好地方——顶层甲板上的锅炉烟囱。虽然浓烟滚滚,还不时飘落煤粉尘,但是它的周围十分暖和。以后的几天里,不管白天夜晚,这个学生兵一直蹲守在烟囱旁取暖。

幺爷爷就这样离开了家乡,后来去了台湾。41年后,幺爷爷坐着有几层楼高的“江渝”号客轮回家。我去码头接他,他望着没有浓烟的客轮烟囱讲了这段经历,感慨道:“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鼻孔里流的都是黑鼻涕。”

机动船

20世纪40年代,川江上有了一种内燃机的轮船,用柴油或汽油作燃料,不再烧煤炭或木炭。这种轮船都是从下江上海一带开进川江的,称作机动船。川江上一些航运社也跟着试制机动船,没有船用内燃机,便利用报废汽车上的发动机,直接安装在木船上,再在后拗(船尾向上翘起部分)上穿一个洞,装上螺旋桨就成了机动船。由于发动机的牙箱(变速箱)使用汽车的,所以轮机手只能由汽车驾驶员担任。

1953年,重庆市自制了第一批轮渡船,共10艘。船壳为木质,在白沙沱组织水木匠建造,所用柴油发动机全部来自报废的公交汽车。再后来川江上普及了内燃机机动船,船壳为钢质,有两三层甲板,能装二三百人。到20世纪末,内燃机机动船一直是沿岸城镇之间短途航线的主打船,由于停靠码头和站点多,成了川江两岸人们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

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很多“文学青年”,我是其中一个。我有一个在乡村小学教书的文友,他有一学期的星期六下午都没课,于是每逢此时就走10多里山路到江边,再坐路过的机动船回县城。他有时连家门都不进,就直奔我这里。我们一边摆文学和女人的龙门阵,一边喝廉价的老白干,困了,就挤在单人床上睡觉。第二天早晨5点,文友又坐着机动船返回学校。

文友后来调回县城成了公务员,但每周星期六的傍晚,仍要去码头接机动船。旅客一个紧挨一个从船舱走出,暮色下,文友一眼就会认出那个清秀的女孩——在学校时耍的女友。偶尔两三次,趸船跳板上一个人影都没有了,也没见到那个熟悉的脸庞。文友不死心,一直等到打扫完船舱的服务员都下了船,才无精打采地往回走。

如今,川江上时不时还可以看到建造精良的机动船行驶,但码头上早已没有了文友的身影,因为我们都已青春不在。

(作者系重庆市文史研究会会员)

编辑/杨洋

推荐访问:机动船 当年 火轮


[当年的小火轮和机动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