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研报告

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议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9 09:13:54   浏览次数:

【摘 要】 为探索丹阳市、扬中市和镇江新区三地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提升三地整体竞争力,分析三地港口、产业、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的基础条件,指出三地目前存在联动乏力、港口利用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从优化区域空间、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互动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港产城融合发展;港口;产业

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位于镇江市东部,丹阳市北接镇江新区,与扬中市隔夹江相望,三地在地理位置上呈“金三角”状。长江夹江在扬中市与镇江新区、丹阳市之间穿过,三地在跨江发展与港产城融合方面具有良好条件。港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提升三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镇江市未来着力推进的重要发展方向。

1 发展现状

1.1 港口发展现状

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三地位于长江夹江两岸,港口岸线位于镇江港大港港區与扬中港区之间。根据《镇江港总体规划(2016―2030)》,大港港区岸线自孩溪河渡口起至捆山河口止,自然岸线长11.6 km,均为深水岸线。规划孩溪河渡口至国亨化工码头之间8.3 km岸线为港口岸线。扬中港区岸线分为主江岸线与夹江岸线,其中:主江岸线自板沙圩子至炮子洲尾,长26.4 km,均为优良深水岸线,规划为港口岸线;夹江岸线分为夹江扬中段岸线、夹江开发区段岸线和夹江丹阳段岸线,规划港口岸线长21.8 km,均为非深水岸线。目前,大港港区主要承担集装箱、金属矿石及其他散杂货的运输,扬中港区主要为扬中市临港工业开发和物流业发展服务。

1.2 城市发展现状

近年来,三地坚持自身定位,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7年,丹阳市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县第18位,扬中市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3位,镇江新区在江苏省开发区创业创新环境综合排行榜中排名第一。三地的园区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成绩明显。镇江新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已通过验收并迈上良性发展轨道,扬中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扬中市沿江地区开发的重要依托,丹阳市丹阳经济开发区已成为镇江市重要的工业经济集聚区:三地园区的发展对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丹阳市形成了眼镜、汽车和零部件、五金工具、木业和家纺等特色传统产业以及新材料、航空航天、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新型经济业态也在快速发展中。扬中市形成了以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产业格局。其中,工程电气加快向“智能电气”转型,光伏产业坚持制造与应用并重,装备制造业依托深水岸线资源,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和港口机械产业。镇江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依托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近年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以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另外,镇江新区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打造以冷链物流、化工物流、供应链物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业,通过引进镇江商品交易中心等新业态,总部经济集聚态势逐渐显现。

2 基础条件

2.1 港产城发展基础良好,为三地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三地同处长江夹江沿岸,拥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优势,经济总量占镇江市经济总量约六成。镇江市依托镇江港大港港区优良的港口资源大力发展煤炭、铁矿石等散货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带动高端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为镇江市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依托扬中港区,形成了以粮食物流为特色的一批临港产业,促进了产业和园区的快速发展,为三地港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港口集疏运条件良好,为三地跨江联动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三地的港口集疏运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取得突破,重点推进了泰州大桥镇江接线、沪宁高速镇江支线、338省道市区段及丹阳段、238省道新区段及扬中本岛段、241省道丹阳段、231省道扬中段等公路项目和苏南运河“四改三”、丹金溧漕河“五改三”等内河航道项目建设。未来,随着扬中夹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推进、镇江港―沪宁高速快速通道的建设,以及镇瑞铁路支线延伸段工程(大港二期至大港三期、四期集装箱码头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三地公路、水路、铁路多种运输方式将更加互联互通,为三地跨江联动提供坚实支撑。

2.3 城市与产业发展政策优势突出

近年来,镇江市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连淮扬镇铁路建设、长江南京以下航段12.5 m深水航道建成等带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助推地区开发开放,三地融合发展政策优势突出。随着镇江新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联合验收,以及区域通关中心的建成,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已经推广运作,进一步简化了通关手续,大大促进了贸易便利化。扬中润华物流码头也顺利成为国家进口粮指定口岸,建成扬中市首家公用型保税仓库。此外,三地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建设,也为三地港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3 存在问题

3.1 港产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联动乏力,整体竞争力不强

从三地联动发展来看,受行政区划影响,近年来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金三角”地区港产城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必要的联动,在提升区域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群体优势难以体现,影响了“金三角”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从港产城间的联动发展来看,目前产业对港口发展的支撑力度仍然不强。以扬中市为例,三大支柱产业中,除装备制造业外,工程电气、新能源对港口的依赖度较低,水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扬中市临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引进了一批临港项目,但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相关配套的产业链条也尚未完善,影响了港产城的联动发展。

3.2 港口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对产城发展带动 作用仍需提升

目前,大港港区货物吞吐量占镇江港货物吞吐量的近一半,以金属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为主。集装箱运输虽然能带动高端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但目前运输规模较小,而大宗散货运输对城市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此外,随着大港港区的逐步开发建设,港区新建码头泊位的空间已经不足。扬中港区泊位大多为企业所有,货物吞吐量仅占镇江港货物吞吐量的10%,岸线利用率较低,亟需进一步开发建设。为从更高水平上带动城市与产业发展,大港港区和扬中港区需要进一步发挥整体资源效益,以推动“金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

3.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瓶颈,制约三地联动发展

近年来,三地交通运输条件已经大幅改善,但仍然存在瓶颈。目前,镇江市境内的沪宁城际、京沪铁路、京沪高铁的线路走向较为集中,主要经过镇江市区和丹阳市。扬中市尚无铁路,与丹阳市、镇江新区相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运输成本仍然较高。铁路对“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带动作用不足,将制约三地深入对接与发展。

4 發展建议

4.1 进一步优化港产城发展空间布局

港产城融合是港口、产业和城市等多要素互相适应,生产、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互相渗透发展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需以区域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对各板块功能空间划分等作全局谋划。镇江新区、扬中市和丹阳市一衣带水、互相毗邻,建议根据三地地理位置的特点,形成以镇江新区为功能核心,与扬中市、丹阳市的中心城区和重要城镇节点共同组成“一核两区多节点”的功能空间布局,最终使镇江新区、丹阳市和扬中市形成产业互为依托、结构互为补充的协调发展体系。

4.2 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整体开发

区域发展应重点着眼资源整合与集约开发,建立健全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管理机制,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促进“金三角”地区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整体开发。首先,创新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手段,完善相关准入、转让、退出机制,提高港口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其次,积极运用市场等多种手段,推动镇江新区煤炭、金属矿石等散货运输企业与扬中市相关企业加强业务合作,加快联合发展;最后,应积极探索港口岸线与后方土地统筹开发的新模式,加强岸线开发与陆域需求对接,提高岸线利用的针对性。

4.3 提升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交通等基础设施是连接“金三角”地区的主动脉,也是实现跨市(区)联动发展、港产城融合的基础。从公路、铁路和水路等多方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金三角”地区建成内部连接畅通、对外高效对接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建议加快提升镇江新区和扬中市沿江港口集疏运能力,全面完善港口服务功能,重点加快公路、水路内部联通通道建设,为港产城融合发展夯实通道基础;另一方面,建议推进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与苏中地区、苏锡常地区和宁扬地区的物流连接通道。

4.4 积极推进产业互动、转型发展

丹阳市、扬中市和镇江新区具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临港产业发展有较大空间,在当前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应加快推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镇江新区应依托沿江港口资源,加快港航服务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加快发展船务、货运代理和金融、交易、电子商务、保税物流等航运服务业,逐步形成“港口+服务业”型临港产业。扬中市应利用充足的岸线资源优势接纳大港港区转移的港口功能,发展粮油加工、车船装备、海工装备等“港口+制造业”型临港产业。扬中市和丹阳市应利用夹江岸线有序推进港口开发建设,发展旅游、轻工等产业,与镇江市其他沿江港口形成高效互动。

推荐访问:扬中市 丹阳市 镇江 新区 融合